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诈骗作为一种侵犯财产的犯罪,其动向和形式是随着经济形势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自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后,一些不法分子便开始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活动,且这种情况在经济领域中愈演愈烈,给国家、集体和个人带来了巨大损失.因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1985年7月18日《关于当前办理经济犯罪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试行)》(以下简称《解答》)中,首次规定对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的行为以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本文试就这一犯罪中的几个问题,作以下探讨.一、利用经济合同诈骗与经济合同纠纷的界限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是诈骗罪的一种特殊形式,其诈骗手段表现为以欺骗的方式与他人签订  相似文献   

2.
一、经济诈骗几种常见的表现形式 (一)以签订经济合同的形式进行诈骗 此种犯罪在经济诈骗犯罪中占有极高的比例,而且极易与经济合同纠纷混淆起来。此种犯罪最常见的手段是以法人名义与其他单位签订经济合同,以此来诈骗货款。事实上,这个“法人”并不具备法人资格,如没有经过合法的批准与建立程序,没有营业执照而非法营业,甚至是借用别单位的法人名称、帐号等;有的虽然具备法人资格,但其进行的经济活动与其经营范围和业务能力完全不符,因此不可能履行签订的合同。区分经济诈骗犯罪与经济合同纠纷的原则应该是:前者是以签订经济合同为犯罪手段来达到诈骗的目的,因此,从客观上说,所谓的“合同”完全不能履行;从主观上说,行为人也不准备履行“合同”,或者是为了掩人耳目而仅仅象征性的履行极少部分的“合同”。而后者是指合同不能完全履行,即合同在履行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纠纷,如货物的质量、数量或包装不符合合同的要求,没有按指定的时间、地点交货付款等等。对签订合同时准备履行、但由于客观情况变化而无法履行的,不应认为是经济犯罪;对既知合同无法履行、又收取了对方货款拒不退还、长期非法占有的,应认为是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3.
利用经济合同诈骗犯罪的特征及审理要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一庭一、利用经济合同诈骗犯罪的社会危害性随着社会主义币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经济合同已经成为企业法人之间实现经济利益的重要媒介。一些违法犯罪分子利用经济合同,大肆进行诈骗犯罪活动,其...  相似文献   

4.
当前,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新形势下,经济合同纠纷案件激增,利用签订经济合同进行犯罪也很突出。有些案件从表面看似经济合同纠纷,其实是诈骗、投机倒把等经济犯罪。在审理中,人民法院既要保护经济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要制裁利用经济合同形式扰乱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分子。下面是我们在审理案件中发现的几个有关问题和我们的一些看法。一、利用签订经济合同的方式,进行诈骗、投机倒把等经济犯罪,是当前经济犯罪的新动向。其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5.
当前,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犯罪的情况比较突出。有些小型企业尤其是小型集体企业和个人,借国家为搞活经济,扩大市场调节范围,放开统购派购任务以外产品价格之机,以销售紧缺物资为手段,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  相似文献   

6.
无效经济合同是指合同当事人因违反法律规定而签订的国家不予承认,不具有法律效力的经济合同。在无效经济合同中,民事欺诈行为同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犯罪的行为往往交织在一起,难以区分,易于混淆罪与非罪界限。本文特就此进行如下分析,以图划清罪与非罪界限。一、无效经济合同中的民事欺诈行为和诈骗犯罪  相似文献   

7.
关于合同诈骗犯罪的认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对利用经济合同诈骗犯罪,在修订后的刑法实施前均按诈骗罪定罪量刑。由于近年来此类犯罪现象日趋突出,为加强对这类犯罪的打击力度,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专门规定了合同诈...  相似文献   

8.
论合同诈骗罪的特征与认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经济领域中不同主体间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经济合同作为经济交往的纽带,已成为规范经济活动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法律手段。同时,经济合同使用的频繁性与自由性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实施诈骗犯罪的机会,他们往往利用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则及相关法律知识缺乏足够认识和转轨时期有关法律尚待健全之机,滥用经济交往中的诚实信用原则,以签订、履行经济合同方式,大肆进行诈骗活动。据统计,在当前的实践中,以签订经济合同进行诈骗的案件,占全部经济犯罪案件的50%以上,个别地区甚至高达80%,…  相似文献   

9.
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这是诈骗犯罪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的一个突出的表现,其社会危害性十分严重。这种犯罪,虽然也是以非法占有公私财产为目的、以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产的犯罪,但是,在新形势下,无论在犯罪人员、作案手段方面,还是在侵害对象、行骗金额、危害程度方面,它都有着不同于其他诈骗犯罪的自身特点。这些特点,造成了司法机关在查处此类犯罪案件的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十分复杂的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问题。而首先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区分利用经济合同诈骗犯罪与经济合同纠纷。二者,一为犯罪,要用刑法手段来解决;一为一般纠纷,只能依照经济合同法来调整。但是,由于二者都与经济合同这一形式联系在一起,客观上后果上有着某些相似之处,若不认真分析并且掌握它们之间的界限,就有可能把经济合同纠纷作为利用经济合同诈骗的犯罪来处理;或者把诈骗犯罪案件视为经济纠纷来解决。因此,能不能划清二者的界限,将关系到能不能有效地打击经济犯罪以保障经济体制改革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那么,如何区分二者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关于当前办理经济犯罪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试行)》中作出了一些规定,我认为,根据这一解答和司法实践的经验二者  相似文献   

10.
《法学》1986,(3)
近几年来,经济领域犯罪活动十分猖獗,其中尤以投机倒把和诈骗犯罪为甚。当前诈骗犯罪的特点是利用签订经济合同的方式行骗,被骗对象以国营或集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为主,行骗数额往往十分巨大,动辄万元、十几万元以上,多者竟达数百万、上千万甚至亿  相似文献   

11.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的过程中采取各种虚构事实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合同诈骗罪是伴随着合同制度的产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诈骗犯罪现象。特别是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合同作为经济交往的手段,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与此同时,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现象也日渐突出,案件数量逐年增加。由于这类犯罪以合法的合同形式出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乘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交往活跃之机,钻开放、改革的空子,利用签订经济合同进行诈骗犯罪活动相当突出。这类犯罪不仅具有极大的欺骗性,而且诈骗时间长,犯罪数额大,少则几千元、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几百万,乃至上千万元。诈骗活动一旦得逞后,多数款项被犯罪分子挥霍或流散转移,很难追回,使国家、集体、个人遭受严重经济损失。但是,由于此类犯罪活动,有“合同”的外衣作掩护,具有一定的迷惑性,致使有些同志,特  相似文献   

13.
刑法颁布施行十年来,诈骗犯罪的情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刑法关于诈骗犯罪的立法规定在新形势上已经暴露出它的不足和某些不完善之处,这已经严重影响着我们同诈骗犯罪作斗争的有效性。随着我国社会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领域中诈骗犯罪将趋严重。因而很有必要对现行诈骗罪的立法规定进行补充修改,使其更加具体、科学,以适应斗争的需要。 (一)刑法规定诈骗罪的法定最高刑是无期徒刑,没有死刑的规定。这一规定在刑法颁布初期可以说还是有效的。但是近年来,经济领域里的诈骗犯罪十分突出,特别是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的重大案件,其发案数量之多,诈骗数额之大,对公私财产及社会经济秩序危害之严重,都是十分惊人的,也是前所未有的,而刑法对诈骗犯罪的惩罚偏轻,已不能有效地预防诈骗犯罪。与诈骗罪处于同一条文的盗窃罪,其量刑幅度原来与诈骗罪相同。1982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对盗窃罪情节特  相似文献   

14.
经济合同关系和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犯罪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主观上,前者是通过合同的签订和履行,获得正当利益;后者是借合同侵吞对方财物。客观依据上,前者是以一定的事实为依据,如履约能力和条件、货源等;后者  相似文献   

15.
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犯罪,就是通过签订虚假、无效的经济合同,骗取他人巨额财物的行为。这类犯罪的犯罪分子主观上没有履行合同的诚意,客观上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也没有努力履行的行为。他们一旦把对方的财物占为己有,便任意处分和挥霍,不打算偿还,也无力偿还。从手段上讲,利用合同诈骗的人一般是抓住对方急切需求物资或销售产品的心理。以及不了解自己底细的弱点,跨地区作案,以各种虚假的有利条件诱使对方签约,即所谓“自愿地”确立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这种权利义务关系从一开始就是在欺诈的前提下设立的;从后果上看,犯罪分子经常连续多起诈骗,诈骗数额也比其他形式的诈骗犯罪多  相似文献   

16.
<正> 几年的司法实践中大量的经济合同纠纷与利用经济合同进行的诈骗犯罪交织在一起,错综复杂,很难区分。正确区分经济合同纠纷与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犯罪,已经成为准确打击经济领域中的犯罪活动,切实保卫改革、开放,保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重大政策法律问题,本文想就此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关于合同诈骗罪的立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合同诈骗罪的立法思考吴光侠当前,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犯罪活动日趋猖獗,而且表现出许多与1979年刑法规定的诈骗罪有所不同的新特点。为更好地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专门设立合同诈骗罪势在必行。一、合同诈骗罪的犯罪主体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犯罪的主体是...  相似文献   

18.
合同诈骗犯罪的认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同诈骗犯罪是与商品经济发展相联系的新的诈骗犯罪形式。它是指法人或自然人在经济活动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与其他单位、经济组织或个人签订虚假、无效的合同,骗取财物数额较大,危害经济秩序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合同诈骗犯罪超越了我国刑法第151条规定的诈骗罪范围,已不是传统观念上的诈骗罪了。因此,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合同诈骗犯罪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正确执行法律,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是指犯罪分子通过签订合同,在合法的形式下进行诈骗犯罪。  相似文献   

20.
(一) 诈骗罪是一种侵犯财产关系的严重犯罪,历来被我国刑法列为打击对象。在当前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下,诈骗犯罪不仅数量增多,而且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其中表现最突出、对经济体制改革危害最大的是利用签订合同进行诈骗犯罪活动。据统计,这类诈骗案件约占诈骗大案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主要特点:一是诈骗数额巨大。过去,一般是以为私人代购生活物品为名行骗,现在则是通过签订经济合同捞取预付款或高比例定金,因此,诈骗的数额往往很大,少则几千元,多则数万元,甚至高达几亿元。如黄陂县滠口二公司总经理田多林等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