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铜仁市扶贫开发工作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扶贫、企业扶贫、金融扶贫、科技扶贫是极其重要的脱贫措施,从信息管理、政策支持、深化改革、产业融合、体制机制等方面精准施策,探索既切合铜仁实际、又能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的脱贫攻坚路径,真正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实现有效脱贫。  相似文献   

2.
精准扶贫政策执行领域形式主义问题突出,制约政策执行成效。欲破除其形式主义,目标群体参与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理路径。目标群体参与可促使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从贫困村贫困户的客观实际出发,紧密联系贫困群众,克服政策执行中的“面子工程”现象,真正实现政策目标。目标群体在精准识别阶段整体参与水平偏低、精准帮扶阶段消极被动参与、贫困退出阶段参与功能弱化、脱贫考核阶段参与有效性不足等问题,引致在克服形式主义方面力有不逮。应在精准识别阶段提升目标群体整体参与水平,精准帮扶阶段提高参与主动性与能力,贫困退出阶段加强参与制度保障,脱贫考核阶段增强参与的有效性,以从根本上治理形式主义这一政策执行不良现象。  相似文献   

3.
扶贫攻坚期应聚焦农村低保群体的稳定脱贫。但扶贫开发出现不稳定脱贫倾向,如贫困对象识别行政化和非动态化,贫困群体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建档立卡贫困户返贫率高,村两委脱贫带头能力建设滞后等。农村低保标准已超过贫困线,但不能用低保替代扶贫开发,应根据贫困群体类型相机选择低保与扶贫融合方式。建议建立贫困群体参与的扶贫开发模式,分类下放扶贫开发资源分配权限,分类识别扶贫对象;统筹实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程,加强本土人才集聚和贫困人口技能培训;盘活贫困村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和闲置房屋,促进社会精英和农民工返乡创业。  相似文献   

4.
产业扶贫资金是贫困村顺利精准脱贫的重要保障,对脱贫攻坚意义重大,如何高效使用产业扶贫资金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调查发现,这些问题是由产业扶贫资金政策宣传不到位、贫困文化根深蒂固、产业扶贫资金监管机制难以落实以及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等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因此,需要从压实责任,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多措并举,发展繁荣乡村文化;多角度联动,保障监管机制有效落地落实;多方协作,创新建立奖惩机制等方面协同推进,以实现产业扶贫资金的高效使用,助推脱贫攻坚的高质、高效进行。  相似文献   

5.
为完成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精准扶贫”政策应运而生。现阶段从伦理道德层面对我国的“精准扶贫”政策进行解读,重点在于遵循人道主义、平等与倾斜、发展等伦理原则,明确公平与效率相统一、权力与责任相统一、需求与帮扶相统一等价值取向,积极构建有效的伦理路径即“以生存为核心,完善精准脱贫机制的关怀体系;以发展为目标,强化精准脱贫的教育支持力度;以权益为保障,健全贫困人口利益表达机制;以尊严为目的,建设精神脱贫的道德新家园”,这将对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起到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近几年来,印江把扶贫开发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攻坚克难,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丰富扶贫攻坚内涵,探索出了符合印江实际的从"整乡推进"到"整村脱贫"迈进的扶贫攻坚模式。实践充分证明,目前按照"四五六工程"路径为重点,快速推进的贫困村"整村脱贫"开发模式,是实施精准扶贫的有效载体,是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示范村的有效途径,是凸显"三个不能代替"、实现群众认可的全面小康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宁德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探索与取得的显著扶贫成果,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成功实践,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典范,值得认真总结学习。研究与探讨宁德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经验,不仅在全省具有典型示范效应,而且对全国具有可复制和样板意义。  相似文献   

8.
"宁德模式"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成功实践,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典范。从探索历程来看,"宁德模式"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总体特点,其变迁反映出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三大历史转变;从基本内涵来看,"宁德模式"是以"精神扶贫"为先导、"靠山念海"为特征、"三产联动""造福工程""四下基层"为途径的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范式;从发展理念来看,"宁德模式"从理论上回答了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三个关键问题,即"为了谁和依靠谁"问题、扶贫开发"谁来干和怎么干"问题、扶贫开发"内生力量和外生力量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强调,要把扶贫开发作为头等大事、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要抓紧研究制定出台一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组合拳,排出时间表、  相似文献   

10.
新形势下精准扶贫脱贫是国家工作的重点。大小凉山的精准扶贫脱贫工作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依然存在教育质量低下、乡村交通建设难度大、贫困人口健康素质较低等问题,阻碍了当地精准扶贫脱贫工作的开展。政府应当采取加强教育引导、加大交通建设力度等措施,采取先规范教育考核制度化,解决思想扶贫脱贫问题,然后再规范道路建设制度化,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问题,随后加强地区资金监管制度化,精准落实扶贫脱贫资金,完善医疗制度,提升当地人口身体素质,建立特困对象识别系统,充分利用"互联网+"等路径,实现大小凉山的精准扶贫脱贫。  相似文献   

11.
2015年,贵阳市在全省率先实现"整市脱贫"后提出"按照‘高一格’要求扶贫,为全省创建全国扶贫攻坚示范区当好示范,在全省率先建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在对贵阳市"高一格"扶贫典型案例进行调研后,得出了扶贫、脱贫机制和路径方面的系列启示:机制方面需构建有效的多元主体扶贫协同机制、构建有效稳定的扶贫主体利益联结机制、构建有效的绿色产业扶贫机等;路径方面"脱贫"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需以具体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为载体、需有"恒产"等。  相似文献   

12.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思路,提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精准扶贫既是新时期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思想指导,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现实需要。实施精准扶贫战略需要进一步摸清底数、精准施策,着力解决扶贫对象精准性、因贫施策科学性不够的问题;进一步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着力解决制约精准扶贫战略实施的制度性顽疾。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以来,云南省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党政一把手负责制、五级书记抓扶贫,尽锐出战、攻坚克难,全省贫困地区"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基本解决,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全省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累计脱贫613.8万人,年均减贫120万人以上。  相似文献   

14.
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显著成绩,但面临的任务仍十分繁重艰巨,还需积极探索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新机制、新路子。四川一些地方在探索农村社会救助式扶贫作了有益尝试。实施救助式扶贫具有现实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和社会公正依据,是当前扶贫开发的有效路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精准扶贫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新阶段。由于精准扶贫开展的时间不长,在当前的工作中存在如下问题:识别困难,扶贫对象精准度不高;资金有限,难以变输为造;福利依赖,脱贫意愿不强;条块分割,扶贫资源分散;人才缺失,基层组织弱化等。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动态管理,保障精准扶贫的公平性;部门联动,确保精准扶贫的系统性;社会参与,形成精准扶贫主体的多元性;夯实基层,提高精准扶贫的主导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教育扶贫作为我国实现脱贫攻坚的重要路径,是拔除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要完成"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战略目标,今后几年必须抓住教育扶贫工作的关键点,即将"输血式扶贫"全面升级为"造血式扶贫"。将中央教育扶贫政策、国内教育扶贫工作示范区域的先进经验与陕西省清涧县教育扶贫现状结合起来,可以对陕西山区教育扶贫工作的长效有序开展提出以下四点建议:一是以"志智双扶"思想为指导;二是支持乡村教师发展;三是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扶贫;四是教育扶贫要强化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能力。以期对陕西山区教育扶贫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7.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重要板块,本质是民生经济,目的是富民强县,这与中央提出的“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新要求完全一致。云南省扶贫部门必须紧扣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深入学习,全面领会,准确把握县域经济发展与扶贫开发的规律性和关联性,抓住新10年扶贫开发的重大机遇,借县域经济发展之力全面带动扶贫开发,脱贫富民,以扶贫开发之举,实现优势产业连片发展、基础设施连片建设、村落村庄连片整治,全面推进区域片区重点县翻番、倍增、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8.
面对我国脱贫攻坚关键时刻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以及国内外严峻的减贫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认识扶贫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以往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精准扶贫思想。深入探究这一重要思想的时代意蕴、主要内容和实践价值,对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确保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会组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主体之一,加强精准扶贫中的社会组织参与,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政府开展扶贫工作的成本,更能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率和效果,还能够保障扶贫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对于建立现代化国家扶贫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文献整理掌握国内社会组织介入农村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构建研究的基本情况和主要侧重点,依托地方性实践经验的总结以及存在问题的梳理和分析,积极构建社会组织介入精准扶贫的机制路径。文章认为,必须从政策支持、动力源开发、能力建设、平台整合以及实践领域获取等方面完善社会组织介入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机制和路径。  相似文献   

20.
科技扶贫政策体系的优化和完善程度直接影响扶贫开发工作成效,关乎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对1985年以来我国科技扶贫政策演化轨迹和结构特征进行梳理是深入研究科技扶贫的基础。运用内容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1985年至今中央层面颁布的科技扶贫政策文本展开量化研究发现,我国科技扶贫政策演化呈现低位徘徊—平稳增长—阶段回落—稳定发展的四阶段特征;政策制定主体表现为松散的"简单多元决策"特征;政策制定主体协作表现为简单二元网络决策模式;在政策工具选择使用上,表现为能力建设工具使用过溢、激励性工具和系统变革工具使用不足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