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思想史上的莫尔形象是模糊的、复杂的、多元的:无论左翼还是右翼,保守主义者、自由主义者还是社会主义者,天主教徒、新教徒还是无神论者,似乎都能饶有兴味地谈论他们自己的莫尔。莫尔的《乌托邦》一书对世界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随着《乌托邦》一书被译成各种文字广为传播,"乌托邦"一词也在世界各地流行开来,各种语言文体中由此增添了一个新的词汇,而由这一词汇所负载着的乌托邦思想也随之得以传播和扩散。文学、哲学、宗教、艺术以及各类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都先后有了自己的"乌托邦"。"乌托邦"早已越出《乌托邦》,衍化成了一种符号。从思想史的角度看,乌托邦思想已构成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2.
《北京支部生活》2013,(10):21-32
第1集乌托邦岛大约在500年前,有一位水手,扬帆出海,去寻找一座传说中的岛屿。他听说,在那个两头窄、中间宽的新月型海岛上,有54座壮丽的城市,那里花木茂盛,景色迷人,全部财富为大家共有。那里没有私有财产,没有疾病流行,人们在公共食堂吃饭,住在带花园的房子里。金钱在这里失去了意义,也就没有堕落和罪恶。人们生来就享受着愉快生活……这位水手找了三天三夜,差点被巨浪吞没,最终也没能找到这座海岛。在人类智慧和思想的海洋上,有许多哲人像这位水手一样扬帆起航,从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到中国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无不在苦苦找寻着人类的完美世界。那位水手所寻找的海岛,名叫乌托邦,1516年,它出现在一本名叫《乌托邦》的书中。水手之所以相信了这篇虚构的游记,是因为他不懂希腊文,在希腊文里,"乌托邦"是指一个子虚乌有的地方。这本书的作者是托马斯·莫尔。一1478年,莫尔出生在英国伦敦一个贵族家庭。14岁时,莫尔来到牛津大学深造。当时的牛津大学,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传播中心。  相似文献   

3.
黄波 《唯实》2008,(10):94-95
有学者说过,打下江山坐上龙庭的朱元璋,仍然不过是一个“小农”,因为他的历史视界非常狭隘,其治国理想就是建立一个以自耕农为主体的小农社会。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历史上,家风良好有口皆碑的大人物、小人物可谓多矣。朱元璋家就是其中的一个。 朱元璋作为一个封建皇帝,其腐败是自不待言的。但他对皇后皇妃皇子管教甚严。他一生只有一个皇后,即马皇后。马皇后和朱元璋糟糠之妻。历尽十几年的艰难,才赢来统一全国、夫贵妻荣的一天。可马皇后娘家的人,包括亲戚六眷没有一人“沾光”在朝中或地方上做官。马皇后死后,后宫由李贤妃当家。李贤妃很年轻,按照一般老夫少妻的模式,对她应多少有点“安抚举措”,让她的兄弟过过官瘾。朱元璋也没有。李贤妃的两个兄弟一直在亲兵营里当兵,史书上没有他们飞黄腾达的记载。  相似文献   

5.
1516年出版的《乌托邦》是一部高扬人文主义的代表作品,也是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莫尔在书中除尖锐批判英国社会现实之外,还系统地描绘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度——乌托邦岛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宗教、外交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乌托邦》一书不仅是声讨圈地运动的檄文,更是擘画理想社会的长歌。  相似文献   

6.
"乌托邦"这个词出自于英国人文主义学者托马斯·莫尔的长篇论文《乌托邦》,这部论著的全名是《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金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乌托邦"(UTOPIA)一词是莫尔一、什么是乌托邦和乌托邦精神  相似文献   

7.
《天津支部生活》2013,(3):31-31
虽然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律令严苛,但在他治下的时代却是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最好的时期,免费养老院、免费医院和免费公墓统统出现了。农民出身的朱元璋格外重视民间疾苦。从小吃够了苦的他,一登基就出台了各种政策,试图让老百姓不再吃苦。他的三大福利政策分别是“养济院”“漏泽园”和“惠民药局”。  相似文献   

8.
社会历史同自然界一样,具有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所不同的只是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没有人参与,而社会历史的进程则是人类有目的的选择的结果。波普尔无视社会历史的合目的性和规律性,使自我选择的奠基无从谈起,从而走向了历史虚无主义,实际上也否认了他自己所标榜的所谓“零星工程”的可能性,因为任何“零星工程”都必然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选择性。从某种意义说,波普尔的“零星工程”的实证方法只不过是一种“零星进步”的乌托邦的工程方法的缩小。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的社会文化史上.“大同”与“小康”是两个常见的社会概念,并有各自的历史文化内涵。“大同”,原本是中国古代的社会乌托邦。从成书于西汉时代且积累有先秦时代典籍成果的《礼记·礼运》中最早出现的“大同”一词来看,它把中国士人所想象的社会乌托邦存在完全包容起来。《礼记·礼运》中用孔子的话描述了传说中的往昔社会情景:“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之未逮也,而有志焉。  相似文献   

10.
《天津支部生活》2014,(4):29-29
在我国古代,明太祖朱元璋的“铁腕反腐”广为后人所称道。为了大明王朝的稳固,他制重典、用重刑,严厉打击贪官的腐败行为,甚至大义灭亲,连自己的女婿都敢杀。  相似文献   

11.
黄帅 《探索》2016,(4):48-54,83
《乌托邦》是莫尔于1516年出版的游记对话体作品,该书从经济、政治、科学、文化、教育、社会、宗教、外交等诸多方面勾勒出整套社会主义理想的蓝本。乌托邦社会主义理想,为后世提供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素材,也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近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滥觞。乌托邦社会主义理想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同时也有一定的时代局限,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天津支部生活》2011,(8):56-56
美国是资本主义大本营,实际上是最早的共产主义实验地。最早描绘共产主义社会的书,是英国人马斯·摩尔在16世纪初出版的《乌托邦》。他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幸福岛:乌托邦。那里实行共产主义:财产共有,物质极大丰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相似文献   

13.
波普尔反乌托邦社会工程的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红 《唯实》2002,(10):8-13
波普尔对历史决定论和乌托邦社会工程的三个方面所进行的批判 ,有益地揭示了旧历史决定论和旧乌托邦社会工程的缺陷 ,同时也陷入到不能自圆其说的矛盾之中。他的反经验归纳的科学知识方法论和反历史主义的社会政治哲学有严重的逻辑缺陷 ,因此 ,他对历史决定论和乌托邦社会工程的批判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4.
姜丽红 《理论文萃》2006,(2):58-62,64
政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人作为有限的社会存在无法独自生存而不得不与他人发生关系而必然产生的。“从本质上讲,政治是为人的幸福和人的发展而存在的,政治的最高理想是人间善的生活。”①而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利益冲突、现实条件的制约以及某些人性弱点的暴露把“追求人间善”这种政治应有之意掩盖甚至扭曲了。世俗社会的纷繁复杂也使这种追求不可能明朗清晰的呈现,于是,它渐渐地被人们疏忽或者遗忘了。而在另一种被纯净了的社会中,这种政治的追求被完整地凸显出来,这种纯净的社会就是历代思想家们作为他们的政治理想所描述的“乌托邦”,透过这种纯净没有杂质的社会,我们更能透析政治生活的意义。而这种“乌托邦”的理想社会尤以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代表。本文就试图以此为例,探析一下在政治思想家们的理想社会中所体现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鲁民 《唯实》2009,(6):94-94
在中国历史上,说朱元璋是反腐败最坚决的皇帝,恐怕没人抬杠。他不仅发明了“剥皮揎草”的酷刑来惩治贪官,还推出“四菜一汤”模式来教化官员。从《南京太常寺条》祭祀孝陵的祭品单中看,朱元璋和马皇后生前的食谱里,总少不了韭菜、荠菜、芹菜、茄子、苔菜、竹笋、芋苗这些农家土菜,说明他的反腐倡廉还不是作秀,自己真是身体力行的。  相似文献   

16.
审美乌托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强 《理论学刊》2005,4(1):122-124
法兰克福学派美学的“审美乌托邦”思想 ,并不如常人所想象的那样只是一种空想消极的审美救世主张。对于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来说 ,审美是他们经历了社会批判领域的厮杀奋斗后的自觉的理论转向。审美乌托邦思想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审美的“乌托邦” ,事实上 ,这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艺术思维 ,是富有诗意的、乐观向上的人生审美态度。  相似文献   

17.
朱元璋治国,有许多不敢恭维之处,但他的戒奢之举却值得称道。 朱元璋得天下后,手下人将陈友谅的一张镂金床弄来送给他。朱元璋说:“这张床与孟昶的七宝器有何区别?”命人当场毁掉。这时,站在旁边的侍臣说:“陈友谅未富而骄,未富而奢,所以取败。”朱元璋听了,立即斥道:“就是富了又岂可骄?显贵了又岂可奢?有骄奢之心,虽富贵岂能保?出富贵者,一定要抑奢侈、宏俭约、戒奢欲。即便这样,犹恐不足以慰民望,何况穷尽天下之技巧,满足一人之享受乎?其致亡者宜也。覆车之辙,不可蹈也。”  相似文献   

18.
《明史·杂俎》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明太祖朱元璋曾问群臣:“天下何人快活?”群臣中有的说功成名就者快活,有的说金榜题名者快活,还有的说富甲天下者快活……答案五花八门。朱元璋听着这些回答只是颔首拈须,不以为意。这时,一个名叫万钢的大臣回答:“畏法度者快活。”此言一出,众皆愕然,朱元璋却连连点头,称其见解“甚独”。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意识形态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静 《理论学刊》2004,1(7):29-30
一、传统的“大同”社会理想使中国人易于接受共产主义理想 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孕育了一个理想社会的形态,即“大同”社会,它不仅是社会理想,也构成了中国文化乌托邦精神的支柱。康有为写了《大同书》,系统地阐释了古代“大同”学说,使中国古代的“大同”理想具有了近代意义。可以说,康有为试图把中国文化的“大同”乌托邦精神融会到中国近代社  相似文献   

20.
《党课》2014,(1):126-126
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个叫马亮的年轻人。他出身商业世家,很小的时候就能双手打算盘,而且准确无误,可谓“才高八斗”。经过县、府、州层层推举,马亮被明太祖朱元璋钦点为山东日照知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