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道德与法律的双重约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和法律是推动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调控力量,二者在社会生活中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道德提倡的行为有可能转化为法律要求,而作为法律要求的行为也有可能成为一种道德责任,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已成为必然趋势。道德法律化是善法产生并存在的过程,而法律道德化则意欲将法律内化为更高的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引导二者合理发展会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制度规范。  相似文献   

2.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法学、特别是法哲学的一个重大问题。德国著名的法学家耶林在谈到这一问题时,形象地把它比喻为法哲学的好望角,是一个既不能回避又十分棘手的问题。而在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问题中,道德法律化又是大家争议的焦点,道德应否法律化?道德能否法律化?道德法律化的优势何在?应遵循一个什么样的合理限度?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进行研究的问题。一、道德法律化的含义法律和道德作为社会规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社会习惯。它们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即通过解决和预防冲突的方式在一个社会内部形成秩序,提高效率。在价值层面上,法律和道德之…  相似文献   

3.
道德法律化,是指某些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为获得国家强制力的支持而以法律的形式出现。道德规范法律化有其发生的历史合理性和规律。而道德和法律在价值上的某种同一性以及指向一致的社会调控目标等特点,也决定了道德法律化的可能性。上升为法律的道德只能是全体公民都应该而且必须做到的基本道德要求,而那些超然于这种基本要求之上的较高层次的道德要求则不能被法律化。  相似文献   

4.
舒利  章亮明 《求实》2004,(1):66-68
社会法治化是各国普遍追求的目标 ,相应地 ,道德法律化也被不少人所主张 ,即以法律的方式强制推行道德。司法实践中也往往发生以司法判决的法律手段来推行道德义务的实例。如何准确地划分道德和法律的调整范围 ,防止道德义务被盲目地法律化 ,是现代文明社会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时下,在一些地方,经常能听到人们对社会风气不满的抱怨声,指责一些人见危不救,见义不为,充当“看客”,制假贩仅、价格欺诈、坑害消费者,随地吐痰、乱抛垃圾、污染环境等。 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不道德行为应该给予指责,使这些人在指责声中感到内疚和警醒。但在指责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  相似文献   

6.
在阶级社会里,道德和法律的本质是相同的,它们都是维护社会秩序和调整社会关系的手段。现代中国的法律发展史是一种道德法律化的过程。社会主义道德法律化的价值在于,梳理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及其功能,将求善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法律创制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7.
《世纪桥》2017,(10)
美国是最早进行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化研究的国家,是将具有道德内涵的企业社会责任上升到法律高度,其目的是为了让企业得以规范化发展,有利于整个国家的责任建设,推动社会更好发展。基于此,本文就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化进行分析与探讨,希望可以对本国企业的法律化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党建》2001,(5)
以德治国的基本涵义 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对人们的约束是柔性的,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内心信念来维系并发挥作用。所以,以德治国就是要将人类社会道德生活中的部分伦理关系和道德活动方式文明化、规范化,把人们的道德行为上升为“治国行为”,使道德具有与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法律同等的效力和作用。我们认为,以德治国具有三层相互联系的基本涵义:一是道德法律化。要使道德成为治国行为,就必须使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为全体社会公众所认同。认同的办法,除了依靠社会…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普陀区税务分局副局长郁宝成乘专车外出途中见危不救激起民愤,被撤销职务并受到了留党察看的党纪处分.据市纪委领导人说:“这是上海第一例严肃处理见危不救的党员领导干部”.有个时期人们在认识上似乎有一种偏向,认为学雷锋做好事扶危济困主要是战士、工人、农民的事;是青少年和普通群众的事,很少要求领导干部在这方面带头的.此种认识似有不妥.我们的领导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理应具备更高的思想觉悟、更纯洁的党性和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凡是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应首先能够做到.特别是在目前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问题比较严重的情势下,领导干部的模范作用就更为重要.当然领导干部要尽力做好打击邪恶、扶危济困的  相似文献   

10.
《实践》2016,(9)
正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专设章节,对"生活奢靡、贪图享乐、追求低级趣味""与他人发生不正当性关系""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等违反生活纪律行为作出了明确的处分规定。同时,新修订的《条例》将原《条例》"严重违反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一章中的"骗取荣誉行为"归入组织纪律,将"临危不救行为"归入群  相似文献   

11.
刘云林 《求实》2004,1(1):63-65
道德法律化作为我国法治进程中学界所持的一种立法主张,需要从理论上加以进一步的辨析.由于作为伦理科学核心范畴的伦理和道德的区别,决定了在立法过程中伦理和道德与法律的不同关系伦理与法律之间存在着由此达彼的可能性,即伦理可以被法律化;道德和法律则根本不存在沟通的桥梁,从而道德不可能通过法的创制活动而上升为法律.  相似文献   

12.
贾可卿  常建勇 《唯实》2006,2(3):3-6
道德与法律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在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的现阶段,以道德的法律化作为道德建设的首要方式是必要而又可行的。同时,道德的法律化必须是有限度的。在道德与法律之间,应建立起一种互动平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不要让流言刺杀爱心程桂芳中华民族素以热情善良著称,它是我们民族传统品格中的主干,是构成祖国大家庭相亲相爱氛围的支撑点。但是在爱的海洋中也不时地泛起股股浊流,成为爱的羁绊。有的人一方面在抱怨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声声召唤雷锋精神,谴责见死不救见危不助的精...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社会,大众文化被异化后表现出来的不良特征主要有:暴力与血腥,色情与暧昧,平面与浅薄,游戏与越轨,陶醉与迷乱,等等。大众文化被异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的变迁、道德的冲突、利益的驱动等。对异化了的大众文化进行疗救的四大方案即:政治疗救:加强社会主义先进主导文化的引导;法律疗救:加强大众文化立法;道德疗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道德;社会疗救:加强制度建设,积极进行大众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  相似文献   

15.
正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古人常说,"罪莫大于无道,怨莫大于无德"。道德无论是对一个社会而言,还是对社会的个体人而言,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对党员提出"讲道德、有品行"的道德要求,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讲道德有品行是对中华民族崇德向善传统的继承发扬百行德为首,百业德为先。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6.
储翔昱 《唯实》2003,4(3):46-50
道德和法律作为社会调整的两种手段 ,各自的实现方式不同 ,但最终目标一致。道德是法律的价值核心 ,法是基本道德的国家强制。但由于各自调整方式的不同 ,两者之间的转换应该有个“度” ,不能失之偏颇。道德法律化主要体现在立法方面 ,指法律要以道德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社会秩序经历了一个从道德秩序到法律秩序的发展过程,随着法律秩序的兴起,道德秩序似乎在衰落。但是,通过法律的道德化,依然可以实现一种法律化的道德秩序。在当代中国,道德秩序的建立将是在法律秩序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一种法律化的道德秩序。  相似文献   

18.
论道德的有限法律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我们党的治国方略,而道德和法律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在我国进行和谐社会建设的当前阶段,把道德法律化作为道德建设的首要方式,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同时,这种法律化又必须是有限度的,应在道德与法律之间建立起一种互动平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名誉是人们相互的道德评价.荣誉是肯定性的名誉,是肯定性的社会道德评价,是社会,众人或领导人所进行的肯定性的道德评价;耻辱则是否定性的名誉,是否定性的社会道德评价,是社会、众人或领导人所进行的否定性的道德评价.只有按照正确的名誉之道德指令而行,行为者才能因其遵守优良道德而作出真正的善行;反之,错误的名誉或者只可能使行为者的行为遵守恶劣道德,从而便可能使行为者的行为陷入真正的罪恶;或者不可能使行为者的行为真正遵守这种恶劣道德,从而也就只能造就伪君子.  相似文献   

20.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我们党的治国方略,而道德和法律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在我国进行和谐社会建设的当前阶段,道德法律化作为道德建设的首要方式,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同时,这种法律化又必须是有限度的,应在道德与法律之间建立起一种互动平衡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