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贫困由来以久,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对贫困致因做深入的剖析,目的是将反贫困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为持久消除贫困提供可靠的法律制度保证。而反贫困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反贫困斗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要求法律,确切地说要求经济法的介入。本文试图用经济学和法学分析方法,在经济法领域中探索出反贫困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2.
郭大瑞 《法制与经济》2009,(12):100-102
贫困由来以久,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对贫困致因做深入的剖析,目的是将反贫困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为持久消除贫困提供可靠的法律制度保证。而反贫困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反贫困斗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要求法律,确切地说要求经济法的介入。本文试图用经济学和法学分析方法,在经济法领域中探索出反贫困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3.
反贫困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反贫困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中国贫困问题的产生有其法律制度性根源。反贫困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要求法律机制的介入。反贫困立法属特别立法 ,应以对农村特殊贫困群体的救济和农村扶贫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为调整对象 ,以实现权利义务在相关主体之间的合理配置和反贫困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  相似文献   

4.
正目次一、反贫困的法律途径选择二、经济法反贫困的机制解析三、经济法反贫困的机制重构贫困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和世界难题,从社会文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人类就不断与其进行着斗争。然而,关于贫困问题形成的根源,法国学者摩莱里早已在其著作《自然法典》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一切罪恶的根源是私有制,正是维护私有制的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导致了贫富不均",〔1〕因而在其撰写的"自然法"草案中明文规定"一切社会品  相似文献   

5.
陈勃 《现代法学》2002,24(6):129-133
政府同时具有保护性政府和再分配政府这两种特性 ,它们在反贫困中有着不同的作用。政府是反贫困的主导力量 ,社会组织是必要的补充 ,二者应该在法律的保障下进行分工与合作。贫困的形成和腐败有着必然的联系 ,因此 ,我们必须制约政府官员的权力 ,反对腐败。法律制度是反贫困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 ,它是行政措施无法替代的。  相似文献   

6.
贫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伴生物,历来受到经济学的关注,本文认为贫困更是一种社会实践,是人们的一套行为模式和性情倾向。从实践的逻辑来认识贫困和反贫困更具有合理性,因此文中借用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对贫困和反贫困做出论述。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中国城市贫困问题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虽然我国政府已经在城市反贫困领域中投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但对于消除城市贫困是远远不够的。近年来,由于一些非政府组织不断的介入城市反贫困工作中,使反贫困工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结果。本文将从非政府组织参与反贫困的理论必然性出发,分析中国非政府组织在反贫困中的优势及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贫困是人类社会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现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对贫困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在长期执政过程中开展了大量的反贫困工作。本文通过对邓小平同志反贫困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考察,总结邓小平同志长期开展反贫困斗争的宝贵经验,以期在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我国反贫困的现状及所采取的措施入手,指出我国现阶段所采取的反贫困措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贫困问题,进而阐述了行政法原则与理论基础包含的反贫困机理。  相似文献   

10.
中国实施反贫困战略的法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分析我国贫困形成的制度性原因基础上 ,剖析了公共权力在反贫困中的作用 ,探讨了开发性扶贫中的基础资源配置问题、分配正义与反贫困的关系问题、贫困者的权利保障机制问题 ,并提出了我国制定《反贫困法》的构想。  相似文献   

11.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当中国社会沉浸在农村扶贫取得了伟大成就的喜悦之中时,城市贫困问题突然像传染病一样爆发流行。种种城市贫困现象现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城市反贫困势在必行。本文将试图探讨社会工作在我国城市反贫困领域中面对的任务,以期从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角度对我国城市的反贫困策略做一些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12.
社会保障视角下的反贫困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静 《法制与社会》2010,(11):184-185
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的贫困状况有所改善但贫困问题仍不容乐观。反贫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内涵之一,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执行者有责任和义务为陷入贫困的民众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不断完善农村与城市的社会保障政策是反贫困工作的重要内容,也应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黄颖 《法制与社会》2012,(33):166-167
新时期,我国物质贫困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但精神贫困的人数日益攀升。着眼于因物质匮乏而精神贫困的群体,从对精神贫困的概念界定入手,分析新时期我国精神贫困滋长的原因,提出转变我国反贫困路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精准扶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开发的战略导向,也是提高扶贫效益的必然选择.这一全新的扶贫理念根植于共同富裕和人权保障理论之上.面对农村贫困状况的新变化,精准扶贫面临着法律供给不足、泛行政化以及工作机制不规范等现实困境,解决新时期扶贫的最有效的途径是依法扶贫.我们应在借鉴国外反贫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健全精准扶贫法治化工作机制,完善贫困地区公共法律服务制度,强化司法保障,加快构建以权利义务关系和主体责任为核心的扶贫法律体系,为精准扶贫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行政许可法的制度设计出发,论述了行政许可法与反腐败、腐败与贫困的关系,进而从行政许可法的制度设计层面论述了其与反贫困的关系,最后给出了笔者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经济法的反贫困机理和制度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大洪  廖建求 《现代法学》2004,26(6):105-112
贫困体现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而这两个失灵是经济法产生和发展完善的理论基础;反贫困所体现的公平观是一种新型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它是经济法之实质公平的典型表现形式;政府反贫困行为还与经济法所追求的社会整体利益相契合,体现了经济法的社会本位思想;因此,经济法可以从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两方面进行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7.
"免于贫困的权利"这一概念的提出意味着我们在反贫困的过程中要超越国家和民族关系的正义观念,而形成一种适用于全球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全球正义观念。当下学术界和国际社会往往从自由权、适当生活水准权和发展权这三个角度出发构建免于贫困权利的实现模式。但这些模式并不能完全实现免于贫困的权利,应当建立一套包括赋权机制、监测机制、合作机制在内的相对独立的权利实现机制。为了确保发达国家履行在贫穷国家免于贫困权利实现方面的国际人权法义务,应当在国家间指控及和解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司法或准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在短短几年中,就在城市中迅速形成了以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为主体的庞大的城市贫困群体。本文旨在分析现阶段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特征及产生原因,为城市反贫困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住宅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它的实现需要法律的保障.<物权法>为住宅财产权的享有和行使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物权法>并不涉及对贫困和中低收入人群住宅权利的保障问题,甚至对贫困和中低收入人群住宅权利的实现可能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我们应在借鉴国外先进的住宅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建立我国贫困和中低收入群体住宅权利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这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任务.  相似文献   

20.
刘国 《法治研究》2007,(8):44-50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本法律观为指导,消除权利贫困,实现权利平等。消除权利贫困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符合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特征。消除权利贫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构建和谐社会是消除权利贫困的有效措施。消除权利贫困的根本性对策是全面提高社会生活的民主化程度和普遍提升公众的权利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