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俊虹 《前沿》2011,(23):212-215
蒙古族崇拜自然,适应自然,追求与自然融合、和谐共处这样一种生态观。本文试图从蒙古族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层面,分析、论述蒙古族生态观念在传统设计中的体现。其中就地取材,物尽其用的生态观潜移默化地融入蒙古族传统设计中,成为维系他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纽带。  相似文献   

2.
伊斯兰教生态伦理思想所体现出的善待生命的伦理情怀、合理利用大自然的节俭消费现、万物共存的理想境界等伦理智慧,是建构新生态伦理价值体系的有机内容;伊斯兰文化在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方面反映的强烈宇宙意识和生态情感,对强化生态保护意识,有效进行环境保护起到启发、示范和教育作用.探讨其生态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对环境保护来说无疑是一剂甘露.  相似文献   

3.
刘荣臻  包羽 《前沿》2011,(11):153-156
蒙古族传统游牧技术具有生态适应性、文化负载性强、以牲畜饲养技术为核心或基础、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占据主导地位等特征。对自然的顺应和对于畜产品的物尽其用的利用,决定了蒙古族传统游牧技术的生态适应性,使之成为生态化的技术。而蒙古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游牧经济的开放性和根植于蒙古族传统游牧文化中的生态环境观等,则使蒙古族传统游牧技术的这一特征得到了形成和保持。蒙古族传统游牧技术的生态适应性对于草原生态的恢复与重建具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思想是在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生态自然伦理观的批判和超越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吸取了人类哲学史上自然观的优秀成果。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现实状况的思考而作出了对人与生态自然认识的哲学概括,提出了人与自然之间辩证的对立与统一的新的认识理论。而当今工业社会的发展却使人类和生态自然走上了相分离的道路,人类征服、支配、主宰甚至可以说是虐待自然,结果导致了人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道教用道法自然、以无用之用阐释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万物的价值,并形成了寡欲节用的消费观及贵生戒杀的伦理规范;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民胞物与、应时而中及圣王之制等思想反映出其生态伦理的精神旨归、文化关怀、行为规范和资源立法等;佛教以众生平等作为其核心价值,并用依正不二来确立生态责任,追求圆融无碍的终极目标。传统生态伦理思想能够为现代生态伦理学提供精神养料,并成为建设现代中国生态文明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6.
《新东方》2020,(3)
海南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是海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千百年来海南少数民族人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念。生态优势是海南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传承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有利于强化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有助于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有益于拓展、推进海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传承创新海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是高校有关科研人员要加强对海南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的研究和梳理;二是政府要重视并制定有效措施保护海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发展的物质形态和观念习俗;三是少数民族要增强传承创新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的兴起与发展过程中,呈现着一个受东方思想熏陶的历史过程,而发掘并引入东方文明的精神资源,向佛教思想的转向,更是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的趋势。佛教思想深化了西方生态伦理思想;同时,佛教中各种各样的生态实践活动也是西方生态伦理实践的方法论资源之一。由此显现出西方生态伦理思想对佛教思想的吸纳与受容,显现佛教思想对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理论与实践方法论的补充、深化。  相似文献   

8.
冀文秀 《前沿》2011,(20):191-193
蒙古族民间童话折射出强烈的、带有理想情结、自觉自律又生生不息的生态意识,这是其生态道德观的基础。其质朴、明智的生态道德观主要包括:敬畏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生,要顺应和保护大自然,不损害自然万物。这对教育儿童及建设生态文明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倪慧芳  李韬 《思想战线》2001,27(6):40-43
生态伦理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人类在初始时期就具有了朴素的生态伦理意识,在世界四大宗教以及中国儒道哲学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马克思关于"自然-人-社会"辩证关系的理论不但与生态伦理学具有一致的旨趣,而且还为当代生态伦理学的良性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和正确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智慧。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其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伦理思想的行为规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1.
生态伦理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屯堡文化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以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屯村为研究对象,探究鲍屯村的神榜、村落选址、房屋建筑、山林河道旁的碑文、古水利工程等文化事项及其所体现出的生态伦理思想,并思考屯堡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谭俐莎 《求索》2008,(3):112-114
对自然的探究和认识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家自然观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其“普遍联系、生生不息”的生态整体观,“法自然、为无为”的天人关系论,“物无贵贱、万物齐一”的生态平等观,以极具前瞻性的鲜明生态学取向,成为建设绿色生态文明的重要哲学基础。在生态问题已然成为全球问题的今天,其独特的生态意识和深刻的生态智慧,对我们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伦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深化我们对环境问题的理论认识,指导环境保护的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环境文学生态意蕴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松乔 《思想战线》2003,29(3):118-121
环境文学蕴涵着强烈的生态伦理精神和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它呼吁我们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维护地球家园的生态平衡。这种环境保护意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求全面认识自然的价值;另一方面则是对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猛烈批判。其丰厚的生态意蕴使它成为近年来文学艺术重建宏大叙事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相似文献   

15.
古代蒙古草原文化中的诚信伦理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明 《前沿》2005,(9):22-24
蒙古族是蒙古草原文化的主要创立者,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和特定的自然环境,使这个古老的民族以“马背上的民族”而著称。同时,蒙古族还以粗犷豪放、诚实守信而远近闻名。一个民族的伦理观念和性格特征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蒙古族创立的草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着丰富的诚信伦理思想,这种诚信伦理观念体现在物质生产过程、生活习俗和政治文化之中。研究和探讨蒙古族的诚信伦理观念,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对于今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呼唤诚信的时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化场域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生态伦理思想只有与文化场域契合才能在现实中得到发展。西方生态伦理建设进程中成功地利用了以宗教为特质的文化场域,使西方生态伦理思想得到迅速传播,推动了西方民间环保运动的蓬勃发展。中国生态伦理建设因简单套用西方的话语体系,难以与中国文化场域对接,导致中国生态伦理思想在走向现实的过程中受阻。中国文化场域的核心要素是历史唯物主义,生态伦理建设必须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实现对接。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与我国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具有本质上的内在一致性,深入研究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能够为我国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与“两型”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明  刘镇江  肖祥敏 《前沿》2009,(4):100-103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内涵极为丰富,强调人类与大自然应和谐共处,人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生态的运行规律,重视自然资源的保护。当前,在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困扰着全人类的情况下,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越来越显示出对人类生态实践的巨大意义,我们应从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中汲取营养,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理论方面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郭昭君 《前沿》2012,(17):176-179
对于一种崭新的德育观及生态教育实践活动的生态德育,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无疑是其重要理论支撑.因此,挖掘并梳理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不仅能够为生态德育的理论研究提供进一步深入的动力,更能为生态德育的实践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儒家生态伦理观及其价值的现代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浩  靖国华 《前沿》2005,(5):194-196
儒家以“天人合一”为基本出发点, 以“爱物”为原则, 以“取物不尽物”、“取物以顺时”为行为规范, 形成了自己的生态伦理思想。发掘和弘扬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优化生态环境, 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