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昶 《党政论坛》2013,(19):57-57
智,古人视为君子之道,所谓“智者不惑”是也。什么是领导干部之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是为智,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是为智,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是为智,抵御风险、化解矛盾是为智。智,凸显出领导干部的胆识谋略,反映出其能力本领,体现出其气度涵养。无疑,每一个人皆希望成为智者,那么对领导干部而言,何以“长智”?  相似文献   

2.
王涛的定位     
在东风汽车公司,我们对汽车调整工、全国著名劳动模范王涛作了短暂采访。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他那些先进感人的事迹外,还有他的“定位”。初见王涛,觉得他是个极平常的入。平常的人能在上亿产业工人中脱颖而出,必有其不平常之处。谈到自己的“成功之道”,王涛说:“如果定好了位,一切都是很自然的事情。”他给自己定的位就是当好一个工人。当好工人,这看似简单,其实又很难。王涛的入生经历了两次变化。第一次变化,是1975年从山东淄博农村被招进父亲所在的二汽,当了总装配厂的一名工人。“当工人就要好好干活”,是父亲给他…  相似文献   

3.
孙子的“交胜”战略思想是中国传统兵家“和合”文化的集中体现.它启示我们:维护当代国家安全应以主权至上、国家利益为旨归,循“利交”之理;以广结善缘、增进理解为冀望,明“知交”之道;以和平协作、互利双赢为原则,达“和交”之情;以博古通今、仰观俯察为睿智,图“谋交”之策.  相似文献   

4.
鄱阳湖口的石钟山究竟以‘声”’为名还是以“形”为名,历来众说纷坛。最早的出处是汉代桑饮写的《水经》一书:“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北魏的哪道元在他的《水经注》中认为:石钟山“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如洪钟,因受其称。”提出了“水石相搏”之说。唐代李渤到石钟山实地考察后,发现水中有两块巨石,用手扣之,俊明有声,当大浪冲击巨石时,便有‘当当”的钟声发出。他提出了“击石有声”之说。宋代苏东坡与他的长子苏迈,在一个星明月朗之夜,泛舟来到石钟山下,得知钟声发自临水的石壁洞孔和缝隙,于是写下了传世之…  相似文献   

5.
“道”的原初含义之一是“道路”,道路又可以引申为行走的意思,所谓“道,行之而成”。道又有言说之意,并体现为真理。与之相联系,道的追寻内在地包含言和行、知和行的关系。无论是言说,抑或真理,都有如何具体落实和践行的问题。道所内含的如上含义,同时也规定了理想人格的存在方式:人格的培养和发展过程,总是内在地指向知和行、言和行的统一。言行一致、知行统一,这是中国文化所反复强调的,这种观念同时也是“为道”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6.
于红 《党政论坛》2008,(11):43-45
一、党建理论语境下的舆论监督释义 在我国,第一个提出舆论监督的是梁启超。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第十七号上,发表了《警告我同业诸君》一文,文中说:“监督之道不一,约而论之,则法律上之监督、宗教上之监督、名誉上之监督是也。”其“名誉上之监督”就是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7.
以“学”促和谐。要实现“和谐”,干部职工必须具备一定素质,明事理,辨是非,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既有立身之本,又懂处事之道,更怀包容之心。这就需要加强学习,学先进理论、科学知识、政策法规、业务技能、艺术方法等等。社会在不断进步、环境在不断改变、设备在不断更新、改革在不断深化,学习方能提高自己,胜任本职工作,改善心智模式,不断超越自我,消除精神智障。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设备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以“管”促和谐。企业职工要和睦相处,步调一  相似文献   

8.
在物欲充塞的现代社会里,人们的道德行为逐渐失衡。孔子的“忠恕之道”能够给予我们极大的道德启示,对社会道德体系的重建具有重要作用。以孔子的“忠恕之道”为研究对象,解析“忠”、“恕”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说明“忠恕之道”的具体实践方法及对社会的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9.
刘苏 《团结》2013,(3):60-63
孙中山一生重视教育,认为“教育为立国之本,振兴之道,不可少缓”,主张“立学校以育人才”。北京是孙中山的一个重要纪念地。中山公园、铁狮子胡同、湖广会馆与孙中山之间的关系为世人所知。  相似文献   

10.
论老子之道     
马德成 《学理论》2009,(27):92-93
道”是老子《道德经》一书中的最基本概念。作为本体论概念,有时指宇宙本体,有时指宇宙法则。从道的功用来看,它无为而又无不为。从认识论角度,可区分为自在之道和为我之道。作为宇宙法则,有时指自然之道,有时指人世之道。  相似文献   

11.
不设防     
马德 《党政论坛》2013,(8):14-14
不设防的核心一是光明坦荡,二是不怕暴露自己的弱点。为什么不设防?因为没有设防的必要。无害人之心,无苟且之意,无不轨之念,无非礼之思,防什么?谁能奈何这样的不设防者?我的毛笔宇写得很差,仍有人要我题字。我最喜欢题的自撰箴言乃是“大道无术”四字。鬼机灵毕竟是小机灵,小手段只能收效于一时,小团体只能鼓噪一阵,只有大道,客观规律之道,历史发展之道,为文为人之道,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王建领 《各界》2013,(2):94-95
美国人斯诺在其名作《西行漫记》中感叹道:“走向陕北,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中华民族文化。”或许不用走进陕北,单是细细聆听陕北民歌,就不难发现,陕北民歌固守着精神高地和民族之韵,陕北民歌不仅唱红了天,唱恸了地,更唱出了一个欢天喜地。  相似文献   

13.
朱升波     
21世纪是“文化制胜”的时代.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未来商战的决胜之道,已经不可逆转地从企业建设的“幕后”走向“台前”.因此,“以人为本”、强调人、尊重人、信任人的企业文化管理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唯一适用的管理模式,企业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这个时代的焦点.导入“道、法、术”三元结构理论视角,借鉴生态学思维从“道”的高度追问其哲学内涵,从“法”的维度践行其“硬性”保障,从“术”的路向研究其落地,并基于全球化视野塑其“道、法、术”的三维生态圈.  相似文献   

14.
本从海德格尔关于“思”与“无蔽”的论述中,引发出对思的追问与分析,并力图从思的追问来展示思与存在的关系以及思的澄明和敞开之境的可能性,特别是展示思之结构、思之功能的敞开之境的可能性。长期以来,人们对思的理解往往有这样一个误区,即把思之结构与功能割裂开来认识。实际上,思之结构总是隐蔽在忍之功能之后,而要达到“沉思之思”,就必须对思之结构即思的在场性加以没明。  相似文献   

15.
柏园 《瞭望》1997,(51)
︽夏娃日记︾●柏园《夏娃日记》最后一句:“亚当:她在那里,那里就是伊甸乐园。”这是西洋句法,那里—那里,也就是托尔斯泰一篇小说的题目那种句法——《爱之所在,即神之所在》。夏娃之所在,即伊甸乐园之所在。说得多好,多美,多深情!可惜原书这最后一句是写在夏...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地处黄河西岸的延川县城里,时常出现一个个高鼻子黄头发的外国人,还有一群群奇装异服的城里人。原来,这些人都是来延川观赏黄河文化的。延川具有浓厚的黄河文化底蕴,是黄河文化的根之所在。这里,伏义河奇特的黄河弯道。延水关的优美和惊险,还有布堆画。剪纸艺术的魅力,深深吸引了中外有识之士,他们不远万里,来延川寻根问祖,探求黄河文化的源头。伏义河,伏羲居住的地方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黄河流经延川县土岗乡伏义河村转弯时,呈现出“S”形的两个大弯。许多专家考察后认为:伏义河村,在远古时可能是伏羲河村,是传说…  相似文献   

17.
“有用”的基本解释是:“可以利用、有价值、耐用、有功用、有用处”等。《庄子·人间世》上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鲁迅在文章《落花生》中写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在自然科学上,“有用”也是一个常用的词,比如物理上的术语“有用功”和“无用功”。  相似文献   

18.
中华明自古就有一个世界主义的传统,有破“国家中心论”的较低层次的世界主义,如梁启超、顾炎武;有破“区域中心论”的较高层次的世界主义,如先秦诸家;有破“人类中心论”的最高层次的世界主义,如张载、陆象山、康有为。世界主义的各种形态,在中华明中是齐备的。建立“全球伦理”这座大厦,需要动用全人类的智慧资源。中华明之世界主义在此重大构建活动中,至少可有如下之贡献:可以对全球伦理之各项要求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可以纠全球伦理之所偏,帮助全球伦理获得平衡稳定的发展;可以为全球伦理之实现提供方法与途径;可以提升全球伦理之视野,使全球伦理真正成为“普世伦理”或“普遍伦理”,把全球伦理之“全球”视野,提升到“宇宙”视野、“天下”视野。  相似文献   

19.
任万明  赵征 《学理论》2009,(27):96-97
戴震他从多个方面展开对意见之理的探究和批判。在戴震看来,阻碍人们获得理义和真理的原因不外乎两个,即“私”和“蔽”。“私”乃是“欲之失”,“蔽”乃是“知之失”。为了避免和克服“以己之意见”为理,达到“心之所同然”的理义,就必须“去私”、“解蔽”。“去私”的关键是实行“忠恕”之道,“解蔽”的途径和方法则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相似文献   

20.
王作仁 《民主》2013,(6):60-61
大学之道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特殊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四书之首,程颢、程颐兄弟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整理编排,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据此,《大学》皆孔氏之遗言而门弟子阐释之专集。“大学”是针对“详训诂,明名读”的“小学”而言的,认为它是“治国安邦”的“大学”,“初学者入德之门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