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女性与科举     
自科举学创立以来,学者对科举的研究更多的是侧重于以男性为中心的制度和文化层面的研究,对女性与科举关系的探讨非常缺乏.但是,身处科举社会的女性必定与科举在某些方面有着巧妙而不可避免的联系.女性对以科举为业的男性及其家族有不可避免的作用和影响,对科举所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针对异地考试需求的双重属性,清代对异地科举实行部分放开的政策,允许移居年久者入籍参加当地考试,设立商籍解决盐商子弟异地考试问题,许可国子监生等参加顺天乡试,同时严厉限制冒籍跨考行为。单独确定学额或中额制度的实行是清代异地科举的核心特点,使不同阶层或不同地区间科举利益的冲突趋于弱化。考察清代异地科举对当前异地高考政策的制定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为流动人口及其随迁子女设立单独考试及录取单元,是破解当前异地高考改革困局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科举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它不仅影响社会政治领域,也深深地影响着文学的发展。科举给明代文人带来人生的期盼,带来至高的荣耀和显赫的社会地位,也带来白首场屋的遗憾,带来追求而不得的苦恼和焦虑,以至影响到文人心态和文学创作。才子佳人小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着科举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对于张謇致力于教育的原因,许多学者仅从"教育救国"的角度进行了探讨。事实上儒家传统教育的影响;长期应考科举,对科举弊端的切身体会;西方国家发展强大的经验;中国落后挨打,受人欺凌的现实;加之自身曾有长期的书院执教的经历、经验等等,都为张謇从事教育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公荐之所以是唐代科举的特色现象 ,是由于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及社会风尚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公荐也导致了其他现象如行卷的出现。总的来说 ,公荐对社会强势群体有利 ,在其特别盛行的中晚唐 ,公荐已成为把持科举的工具。  相似文献   

6.
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官制度,其产生、发展、废除跟江西政治息息相关。科举废除之后,民间有"科举废,江西霉"说法。对比发现,民国江西官员数量比例比清朝大幅度减少;级别上,官员级别越高,其降幅更为明显,江西几乎丧失了在政治上的话语权。此外,科举废除还导致省内各地区政治力量的变化。由此而知,科举制度废除确实是江西政治衰落的重要因素,但不能夸大,相比于其他因素,其依旧只是表层因素。  相似文献   

7.
晚清科场的衰落与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列强侵入造成的中国不得不向现代国家转型的努力,大大加剧了科场“人累”和官场“人累”的状况,倡议改革科举者提出了一个新的重视实用以臻富强的价值目标,要使科举从一个选拔少数道德文化精英从政的制度,向一个普及全民教育、广泛实施专业训练的制度转变,这导致了自同治初至光绪中的一系列改革尝试。新的时代因素使科举制度和整个传统社会最终被打破  相似文献   

8.
明王朝注重对少数民族施以教化政策。在民族地区建立儒学;优先照顾少数民族子弟入国子监;鼓励少数民族子弟参加科举  相似文献   

9.
刘海峰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史专家.在高等教育研究中,他致力高等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解决,努力促进高等教育史学科建设,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史专题研究.他首创了"科举学",提出了"为科举制平反"的主张,强调理性评价科举的基本立场.在高考问题上,他主张采取务实渐进的态度,在坚持统一高考制度的前提下进行高考内容、形式等方面的改革.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博物馆开始由收藏展览中心向传播知识与文化的教育中心转变,发挥教育功能的研学活动也对博物馆自身的文化价值提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中国科举博物馆2017年运营以来的研学活动为例,具体分析了其对科举文化传播和传统文化继承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科举制自产生以来,就与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无论是中国古代考试诗文、赋,抑或小说、戏剧等体裁的文学作品,还是科举与士林结缘,造成文人浓重的科第情结。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康熙朝的科举制度对文学产生的多元化的、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宋代科举取士数量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大大超过了之前与其后历代.由于方法不当,宋代扩大取士的结果与统治者的初衷相去甚远.当前高校"扩招,,政策的初衷是艮好的,但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其结果也可能与我们的初衷相去甚远.分析宋代科举扩大取士的状况、原因与结果,对于我们当前进一步认识"扩招"问题及理性地推进高校"扩招"不无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3.
贤良治国是一切良好政治的根本。我国历朝都非常重视选拔贤良的制度建设,确立了荐举和科举并行的选贤体制。在数千年的政治法律实践中,荐举已发展成为一套相当完备的任官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近代教育主题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引起的中国的社会转型直接或间接地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着冲击。中国传统的从科举为中心的单一走向的教育格局逐渐瓦解,而以教会教育的逐渐兴起、发展和以西学学堂的兴办,大大丰富了中国近代教育主题的内涵。它们在近代教育舞台上共同存在、互相影响,为中国社会培养了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各类人才,这些教育主题的变化推动着中国近代教育的前进。  相似文献   

15.
戊戌变法中,康有为提议开制度局与内廷,力图分散军机处和总理衙门的权力与自己手中,同时也希望在科举之外另辟一条仕途之路,不成。转而又提议开懋勤殿,亦遭失败。而其一系列活动,使慈禧对其分权于自己手中的做法不满。在光绪请开懋勤殿后几天,遂而发动政变,维新变法毁于一旦。  相似文献   

16.
明代一些士人将"智""信"视为商业道德,去除了"五常"中妨碍致富的"仁""义""礼"。当他们将科举视为得名、致富之路后,读书的态度、方法,以及"士志于道"等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或多或少地抛弃了传统的立言、立德、立功这些社会责任,而将自身的名利、欲望、享受等视为人生的重要目标。功利主义对明代士风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由于科举之废及社会动荡,一种因攀升无望而出现的功名变异现象,出现在民国前期的陕北乡村社会里。这种现象一方面打断了传统社会的局面,造成社会流动的歧变,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另一方面却形成了一种较为独特的社会文化生态,这又为随后陕北乃至西北地区革命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18.
晚清的科举制促进了晚清帝国的社会流动 ,后科举时代萌发了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制度重生 ,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科举制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 ,作为前现代中国的文官考试制度的科举制与当代中国文官考试制度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 ,其内涵和外延具有相似性和根本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科举制度发展至清朝,已历1300余年,一直是男性所独有的文化权利.但是,贤妇作为列女种类中的一种,对科举却产生了重要影响.贤妇自身有着良好的文化修养,可以亲自课子读书,使儿子保持了课业的提前性和连贯性,许多女性最终将儿子培养成为科举制度中的成功者.贤妇对儿子在心理、经济、课业上都给予了支持和影响.贤妇自身作为一个群体,也存在地域性、家传性和阶层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社会     
《社会主义论坛》2005,(12):16-17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应完善的七个方面,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作好八方面工作:,重评“科举”再起风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