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德国怎样扶持中小型企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个以中小型企业(指500名员工以下,年销售额5000万欧元以下的企业)为支柱的经济强国。德国中小型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是德国经济的核心,330万家中小型公司和手工业、工业、商业、旅游  相似文献   

2.
1998年9月27日德国第14届联邦议院选举揭晓,社民党赢得669个议席中的298席,战胜连续执政16年的联盟党,成为联邦议院第一大党。社民党和联盟90/绿党组成了德国历史上第一个“红绿”联合政府,社民党候选人施罗德取代科尔,出任政府总理。这将对德国今后内外政策产生一定影响。 一、对内政策 当前德国面临种种经济和社会难题,新政府为使国家尽快摆脱困境,将更多地关注内政和经济问题,计划多方面调整对内政策。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德国主流社会对华认知在广度和深度上均出现重大变化,从过去的“二维角色”开始转向“三和弦角色”定位,即将中国视为无法脱钩的合作伙伴、强劲的经济竞争对手以及制度性对手。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既有德国国内政治生态的演进,也有中国自身快速的崛起,更有当前复杂的中美欧关系大背景,也与德国人性格中墨守成规的思维逻辑有关。尽管德国对华认知日趋复杂变化,朔尔茨政府上台后出现一定政策转向,但也应该看到德国对华认知变化中的一些积极因素,中德关系仍存在内在稳定性,这直接关乎中欧关系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4.
德国的院外集团也称利益集团或压力集团,由于多数为注册协会,习惯被称为利益协会(Inter-essenverband)。德国的利益协会历史悠久、多种多样,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并对德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世界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连续打击下,欧洲各国经受了二战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而德国却是受危机打击最轻、经济复苏最快的经济体。德国的经济实力已成为德在政治上、经济上占据"欧洲老大"地位的基础,德外交政策也因之更具个性,在欧盟内部拥有了更大的发言权。德国在欧洲实力地位的提升,可能会重新激起欧洲的"德国问题",这将对欧洲今后的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2020年9月,德国发布其"印太战略"的里程碑性文件——《德国-欧洲-亚洲:共同塑造21世纪》,明确提出"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是德国外交政策的优先议程"。在实践中,德国"印太战略"呈现"印太"概念建构的开放性、利益诉求的综合性、行动路径的多边性和政策倡议的实心化等特点,暗含德国为应对印太地区地缘政治和经济新态势、一定程度迎合美国战略需求、维护自身战略利益和引导制定欧盟"印太战略"的重要考量。德国"印太战略"虽然反对被迫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但其对华政策的"经济安全顾虑"和"文明力量"因素有所提升。中国应该警惕德国在"后默克尔时代"推进"印太战略"过程中可能呈现的对华制衡因素,未雨绸缪,推动中德双边关系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7.
1994年以来,德国经济开始好转,历经两年的经济衰退几近消失,出现了广泛强劲的复苏。其复苏势头大大超过了德国经济“五贤人”委员会1994年初时作的预测,并为今后几年经济进一步增长奠定基础。种种迹象表明,德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增长周期。 一 1994年春季,德国经济“五贤人”委员会预测1994年德国经济增长1.5%。到第3季度时,德国经济学家们则普遍认为德国经济看好。据估计,德国1994年下半年包括季节因素在内的生产总值的增长可达3%到  相似文献   

8.
德国对非洲援助政策评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德国援助非洲已有50多年的历史,进入21世纪以来,德国对非洲援助政策有了新的发展和调整,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强调平等伙伴关系和非洲自身的责任承担;倡导进行对非洲援助的国际合作;加大对非洲的文化援助.德国之所以调整援助非洲的政策,除对地缘政治和经济因素的考量以外,也受到非洲自身变化,以及新兴发展中国家实力增长的影响,根本目的还是为德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即增强德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影响力.德国在具体落实援助政策方面面临国内预算、援助管理体制等问题的制约.此外,作为经合组织成员,德国对非洲援助也受到发达国家集体形象的影响.德国仍需付出巨大努力,才能塑造在非洲的独特援助形象.  相似文献   

9.
刘中伟 《西亚非洲》2012,(5):144-160
发展援助是德国外交政策的一极,既是推动和实现德国对非洲外交目标的重要工具,也强烈地塑造了德国的对非洲政策。作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卢旺达在德国对非洲发展援助中占据了特殊的位置。20世纪60年代以来,德国对卢旺达发展援助主要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目前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德国主要通过财政援助和技术援助促进卢旺达在医疗卫生、种族和解、政治发展以及经济改革等领域的建设。德国对卢旺达的援助,既有其显著的特点和优势,也存在明显的缺陷。中、德两国对卢旺达的援助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世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近年来西德的国际金融实力急剧增强。两德统一、欧洲经济一体化以及世界金融市场国际化为德国加强国际金融实力带来新的动力。但世界金融大国的座次并未因此改变。从长远看,德国对世界经济、特别是国际金融的依赖与  相似文献   

11.
东西方冷战结束后,德国为了自身的政治经济与安全利益,在积极推进西欧联合向纵深发展,在维系同美国的伙伴关系,在重视发展与俄罗斯等原苏联、东欧国家关系的同时,也把目光注视着亚洲。德国总理、外长、经济部长等重要政府官员纷纷出访亚洲。德国工业联合会主席、西门子公司董事长等企业界大亨也频繁前往亚洲经济活力较强的国家进行活动。德国政府与印度、新加坡、印尼、中国等签订了一系列财政、金融、贷款协定和经贸合作项目。德国官方积极开展对亚洲的经济、政治、外交活动,充分反映出德国对亚洲政策有了新考虑和新调整,这己引起欧亚各国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2.
在欧盟深陷多重危机背景下,德国在维护其全球经济竞争力与推动欧洲一体化之间进行"再平衡",对外政策加速"欧洲化"。地区安全、价值观、市场准入、公平贸易等欧盟层面的关切在德国对外政策中的权重将越来越大,德国传统上以经济利益为主轴的务实对华政策出现调整。中德关系虽面临挑战,但对中国而言亦存机遇。中国可以此为契机突破和拓宽中德关系的固有边界,以德国为杠杆,对欧盟整体施加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二战后,经过四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德国形成了以日耳曼人为主、多国族裔为辅的移民社会。其中,以伊斯兰教为信仰中心的穆斯林群体成为其中规模最大的少数族群。虽然德国穆斯林移民在受教育水平、职业地位方面无法与德国本土人匹敌,但得益于德国繁荣的经济状况和积极的融入措施,穆斯林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中整体表现相对良好;同时,穆斯林移民对德国的政府机构、政治体制信任度较高。然而,由于文化差异和信仰鸿沟的存在,加之所谓的"伊斯兰恐惧症"的蔓延,穆斯林很难得到德国主流社会的真正认同和接纳,政治参与度不高。而德国在"阿拉伯之春"后接纳的百万穆斯林难民给社会治安和本土文化带来巨大冲击,令本已取得一定成就的融入工作再度面临严峻挑战,穆斯林移民的社会融入和身份认同建构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4.
一、概况HWWA—汉堡经济研究所(HWWA—Institut fur Wirtschaftsforschung Hamburg)是德国六大经济研究所之一,在德国及欧洲经济研究部门中均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前身是1908年10月20日成立的“汉堡殖民研究所总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更名为“汉堡世界经济档案馆”(HWWA),当时的首  相似文献   

15.
李超 《国际资料信息》2012,(8):28-30,43
冷战后,德国逐渐抛却二战及两德统一的历史包袱,实施"正常国家"的对外政策,将本国定位为"位于欧洲中心的中等强国",积极强化和提高自身"软实力"。近年来,随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德国的"欧洲领头羊"地位已不容动摇。基于此,德国致力于调整外交政策,力图以自身实力影响和构建世界。当前债务危机肆虐、全球经济下行、中东动荡不安、非传统威胁增大,为应对局势,德国外交政策转型步伐加快,新时期的新特征不断凸显。  相似文献   

16.
德国是欧盟事实上的“领头羊”,但目前并不善于发挥领导力,在主导应对欧盟内外挑战的过程中遭遇诸多难题.德国面临的“领导力困境”很大程度上是由德国独特的国民性格和历史经历所致,一定程度上也与其尚难快速适应当前国际形势发生剧变有关.德国对此亦有所认识,正在积极调整政策,试图以更灵活的手段推动欧洲一体化、参与国际事务.未来德国将逐步适应自身角色以及环境的变化,并展现独特的领导力.  相似文献   

17.
美欧冲突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美国与法国、德国在最近的伊拉克战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冲突。伊战虽已结束,但这种冲突并未消除。美欧冲突的根源与核心不是相互政治文化差异和经济利益争夺,而是其战略安全利益的歧异。只要美国坚持和强化基于独超强势地位的单边主义政策,美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不会止息,且可能进一步上升与发展。这对美国的全球战略、美欧联盟和整个大国关系势必产生深远影响。美欧冲突的深刻启示是:国际政治的根本驱动力不是经济利益,而是政治战略利益;大国之间的根本矛盾是政治权力之争;一个国家的经济力量不会自动转化为军事力量,更不能替代军事力量;美欧的矛盾冲突不会形成全面对抗,但也具有一定的不可调和性质。  相似文献   

18.
战后德国经济是在左和右,即主张国家干预和自由经济,这两股社会和政治势力交互作用下发展起来的。前者主要由社民党体现,后者由基民盟/社民盟主张。最初这两股势力形成了有效互补,使得德国社会和经济进入高发展期,后来由于这两股势力彼此抗衡过度,失落了有效互补,社会体制失去活力,经济和社会进入发展低迷期。如今,德国经济一直挣扎在这样的发展困境中。  相似文献   

19.
冷战结束以后,美国面临一次战略机遇,将昔日的对手俄罗斯转变为合作伙伴;二战结束以后,美国也曾面临过类似的机遇:将欧洲最大的战争机器德国转变成盟友。美国对俄罗斯与联邦德国实施的经济战略后果迥然不同。冷战后,美国对俄罗斯的经济战略是失败的,它让俄罗斯与美国的关系日益疏远;而二战结束以后,美国对联邦德国的经济战略则取得了成功,将往日的对手转变成了盟友。本文试图指出:冷战结束以后,美国在俄罗斯转型问题上实施了消极的对外经济战略,既没有减免俄罗斯背负的债务负担,也没及时有效地提供援助。俄罗斯的经济困境导致了其国内政治困局,也使得俄罗斯民众和精英对西方国家的认知越来越负面,美国失去了一个可能的合作伙伴。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二战结束以后,美国协助昔日的对手德国进行经济重建,并通过实施马歇尔计划进行大规模的国际援助。这样的经济战略最终也惠及美国。因此,即便是相互竞争的国家,国家利益也存在关联性。随着当代世界安全结构的变迁,大国的利益半径在扩大,关联利益日趋明显。要实现自身的国家利益,就需要关照包括竞争对手在内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20.
德国与拉丁美洲的复杂关系《泛美洲研究杂志》1993~1994年冬季号载伍尔夫·格拉本多夫的文章《德国与拉丁美洲的复杂关系》,文章阐述了德国与拉美国家关系的变化。德国是除美国之外拉美国家的最重要的经济伙伴。作为历史上一块颇具经济潜力的大陆,拉美人,尤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