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4 毫秒
1.
第三人作为公安行政法律关系中除行政管理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外的第三方主体 ,学术界还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从维护公民权利这一角度出发 ,为做好公安行政管理工作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衔接 ,应提出公安行政第三人的概念 ,它应有权利关系第三人、义务关系第三人、事实关系第三人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2.
行政登记是一种行政确认行为,能够间接地影响私法主体的权益。行政登记在私法上一般只有证明效力和对抗效力,只有基于特殊的事由,才具有创设效力。只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中的强行性行政登记要求,才会导致当事人所从事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而且还要有例外规定。法律要充分保护未进行任意性行政登记的私法主体的利益。  相似文献   

3.
将行政不作为纳入司法审查有利于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现行行政诉讼制度中还存在相对较窄的受案范围使诸多权益受损无法获得救济,起诉主体的过度限制剥夺了部分权益受损者的诉权,行政不作为诉讼的结果使部分权利救济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应通过建立抽象行政不作为诉讼制度,扩大受案范围;建立行政不作为公益诉讼制度,拓宽起诉主体;完善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制度,保障救济效果。  相似文献   

4.
随着服务政府理念的提出及盛行,行政权日益膨胀,已经渗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故对行政权进行规制,保护公民权益日益成为各个国家行政立法的共同目标之一。从依法行政的角度来说,规制行政行为也就是要求行政主体在认定事实、适用法律的过程中根据行政证据来作出相应的行政行为。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个完善的行政证据制度。  相似文献   

5.
若政府信息涉及到第三人权益,行政机关在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有必要进一步厘清,这其中既涉及到第三人权益的认定、征求意见程序的履行,又涉及到第三人权益与公共利益的衡量。涉及第三人权益与侵害第三人权益意涵不同,应慎重借用信息公开条例以外的其他法律规范的相关概念。第三人的意见仅具有程序保障的意义,行政机关仍需在最终的决定中说明理由。行政机关还应就是否涉及公共利益、公共利益与第三人利益的衡量承担举证责任。  相似文献   

6.
论人身权、财产权的行政法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对于人身权、财产权一般都是从民事权利的意义来理解的 ,而在行政法上 ,行政相对人作为人身权、财产权的享有者 ,其履行义务的对方并不是民事主体而是行政主体 ,行政主体所承担的相应义务较为特殊 :行政主体不得以行政权力加以侵害 ;行政主体必须履行行政职责加以保护 ;行政主体应当依法确认并授与这些权利 ;行政主体要保证公民一方这些权利的实现等等。行政主体对应义务的多样化 ,实际上已反映了公民一方作为民事主体在民法意义上的人身权、财产权 ,在行政法领域已成为行政相对人具有行政法属性的人身权、财产权 ,两者具有差别。行政相对人的人身权、财产权可以表现为 :人身、财产不受行政权力非法侵害的权利 ;企业、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对行政主体非法侵害人身、财产的抵制权利 ;人身、财产利益的取得权 ,人身、财产受行政主体保护的权利 ;行政契约权 ,人身、财产权益受行政权力违法侵害后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等等。正确认识和掌握这种差别 ,十分有利于行政相对人人身权、财产权的有效实现和保护  相似文献   

7.
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主体应由政府、社会团体及个人三个方面共同组成。政府是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的首要主体,不仅是见义勇为行为确认主体,也是对见义勇为人员实施行政奖励和行政补偿的主体。社会团体可以作为保护主体的必要补充,个人是特殊意义上的保护主体,这两者都是没有法定义务的保护主体,能够更有效地保护见义勇为人员的相关权益。三者在维护见义勇为人员合法权益方面共同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对我国目前消费者权益行政保护的现状的考察可知,我国亟需完善消费者权益行政保护体制。消费者权益行政保护体制有其经济学、法哲学以及现实基础。完善我国消费者行政保护体制应从组织建立、行政立法、行政执法以及社会监督等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新法在两个方面拓展了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一是以行政行为取代具体行政行为,增加了可诉行政行为的类型;二是将行政诉讼的权益保护范围由“人身权”、“财产权”扩展为“合法权益”.新法内容的变化同样存在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旧法之下名为“混合式”实为“列举式”的受案范围确立方式没有发生实质变化;行政行为取代具体行政行为带来了个案诉讼对象确定的困难;在将行政合同诉讼纳入受案范围的同时,却并未适应行政合同案件的特点将原告范围扩张到行政主体.  相似文献   

10.
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法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其中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传统的行政法律关系理论曾简单地认为行政法律关系只是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之间的管理和被管理关系,将主体双方的不平等作为行政法律关系的显著特征。而如今,这样的一种认识和界定显然已经不适合现代行政法学的发展,理应以“对应且不对等”作为行政法律关系中主体双方关系的科学定位。  相似文献   

11.
行政许可侵权是指行政主体违法行使行政许可权侵犯行政相对人、相关第三人的合法权益或公共利益的行为。这类侵权行为责任的认定应当符合一般行政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它遵循的是过错责任原则。行政许可侵权行为的法定责任方式主要有国家赔偿、改正和退还非法收取费用三种  相似文献   

12.
附随义务来源于民法上的契约,后逐步扩展到经济法、劳动法和行政法领域,体现了从私法到社会法再到公法适用的发展。行政附随义务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具体行政行为过程中,在实现行政目的的同时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特别是行政相对人的人身和财产权益应当承担的附属义务。它既不属于法律明确要求的基本义务,也不属于基于行政裁量的非强制义务,而是基于比例原则对行政权力拘束的合理注意的义务。我国人民法院行政裁判的行政附随义务的案例,既表明行政主体违反行政附随义务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是行政附随义务从非法定义务转变为合理注意义务的结果,也表明行政附随义务是急需在行政法理论上明确,制度上规范和实践中发展的一项新的制度。  相似文献   

13.
反信息公开行政程序具有法律关系主体的三元性、信息公开的反向性、权利基础的冲突性、第三人权利保护的即时性特征。与一般政府信息公开程序相比,反信息公开的正当行政程序在告知、陈述和申辩、期限等方面具有特殊的要求。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的反信息公开制度在告知程序、陈述和申辩程序、暂时性权利保护程序方面存在诸多缺陷,应当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4.
公私权利的冲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表现相当突出,行政权在权益取舍和平衡中存在损害个人权益的可能,行政赔偿与行政补偿就成为政府必须应对的课题。非常态下的公私权价值权衡,最为根本的是要遵循比例原则,依据事件类型、等级、周期研判的行政目的、公共利益的维护范围及程度、对公民权益的损害程度,以匹配相应的行政措施。完善公共卫生事件中行政赔偿与行政补偿制度,需要扩大行政赔偿及行政补偿范围、明确行政赔偿及行政补偿义务主体、提高行政赔偿标准以及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行政补偿程序。  相似文献   

15.
行政补偿是指国家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因其合法、正当的行政行为造成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益损失,或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为社会公益、协助公务而使自身权益受到损失的,行政机关依法对其损失予以补偿的一种行政救济行为。制定行政补偿法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制定我国行政补偿法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法制实践。制定我国行政补偿制度的基本框架构想。  相似文献   

16.
行政契约缔结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探讨行政契约在缔结过程中的权限、程序和责任三个问题 ,以求行政契约严格按照缔约规则缔结 ,防止行政恣意 ,保护相对人权益  相似文献   

17.
具体行政行为说明理由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法治国家对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说明理由制度有较明确的规定。其功能主要是为了制约行政权力 ,防止权力的滥用 ,尊重相对人的权益 ,提高行政效率。而我国的行政腐败现象与行政程序不规范不发达有很大关系。理论界对此应有紧迫感。  相似文献   

18.
行政应急性原则和公民权益保障原则是行政法的两大重要原则,在行政法治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突发事件和紧急状态的管理与处置中,由于行政应急性原则具有的权力优先性、紧急处置性、程序特殊性、社会配合性、救济有限性的特点,不可避免地与公民权益保障原则发生现实冲突。建构行政应急原则与公民权益保障原则的平衡机制须明确政府的法律责任,完善行政过程中保护公民权益的相关制度,建立突发事件下公民权利保护的司法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9.
行政相对人是传统行政法学理论体系中的基本范畴,它和行政主体共同构成了行政法律关系的双方当事人,可以说其与行政主体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但是,我国行政法学界主要局限在对行政主体方面的研究,而对行政相对人的研究不但十分欠缺,而且基本定位不恰当,忽视了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在行政法中的主体地位。本文试图对行政相对人的概念进行反思,确立其行政参与人地位,以便明确行政法主体这一行政法律关系基本要素以及对行政法律制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设置听证程序 ,是行政处罚法的一项创举 ,是加快我国行政程序法现代化步伐的重大举措。界定听证主体的法律地位是运行听证程序的重要内容 ,主要包括界定听证组织机关、听证组织机构、第三人的地位。听证程序的准司法性为解决特殊程序问题提供操作规范。特殊程序问题主要是举证责任、听证延期以及中止听证和终结听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