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仪式治疗是一种通过宗教仪式来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知识与实践系统.西双版纳地区傣族的仪式治疗,是建立在当地民间信仰与南传佛教相结合的二元结构宗教系统之上的.通过僧侣、布章、波莫等在仪式治疗过程中的表演和仪式用品象征的展现,反映出民间信仰作为傣族的信仰基础,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包容力;南传佛教在意义顺延和广延的过程中,对民间信仰既有迎合又有挑战.  相似文献   

2.
李兴力 《今日民族》2012,(10):19-21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仑镇城子村依山傍水,村民主要为傣族,有少许哈尼族和汉族。城子村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并保持对原始宗教的信仰。村里建有缅寺,有2个佛爷,7个和尚。在原始宗教中主要的是对家神、寨神、勐神的祭  相似文献   

3.
赵越 《今日民族》2009,(8):31-35
一、引 言 傣族全民信仰小乘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与这种信仰相关的是一系列宗教活动,这些活动大多都是围绕着祭祀神佛展开的,在西双版纳地区,祭祀神佛的活动称为"赕佛".  相似文献   

4.
傣族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云南境内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的傣族主要集中在滇南、滇西南一线,以西双版纳、德宏、孟连、耿马等地的傣族为主。这些地区傣族的佛教经典和世俗典籍在历史上主要是通过僧侣用铁笔刻录于贝叶上,被称为“贝叶经”,是这部分傣族保存其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由于记载中还包括了傣族的天文历法、道德法律、医药卫生、文学艺术、生产生活、体育武术及历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并借助宗教文化的传播而深入傣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而这种以佛教文化为特征的傣族文化同无数宗教经典一起又被概…  相似文献   

5.
姚同发 《黄埔》2009,(4):54-56
民间信仰与纯宗教有所不同,它没有统一的教义系统、教理系统和礼仪系统,信仰者目的只在消灾解厄、祈求平安和财利,也不必出家。倘若要对民间信仰与纯宗教作一简单区隔的话,首先,纯宗教强调牺牲自我,普度众生;民间信仰主要祈求自我和家庭的太平。其次,纯宗教信仰认为祈祷时只要心诚,不须用供品;而民间信仰的信徒每每用供品祭拜。再次,纯宗教相信并敬奉统一的神;而民间信仰则为多神信仰,其神祗的体系甚为庞杂。  相似文献   

6.
羌族民间宗教与道教的关系源远流长。道教在西蜀的初创和传播,吸收了不少羌族民间宗教的成分。羌族巫师传承的历史文化背景,反映出羌族民间宗教与道教古来关系甚密。道教的多神崇拜,正建立在民间由“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演绎而出的原始多神信仰的基础之上,这自然就与羌族民间多神信仰相融汇或取而代之。而佛、道合一的信仰形式,则表现了羌族民间道教信仰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7.
戴江 《今日民族》2014,(5):20-24
<正>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的美丽地方,各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和谐共生。这里还是我国唯一一个汉传(汉语系)佛教、藏传(藏语系)佛教、南传上部座(巴利语系)佛教齐聚的地方,佛教各派艺术在云南这块土地上交相辉映,形成全国独一无二的奇观。当我们欣赏诸如阿嵯耶观音造像、剑川石宝山石窟、《宋时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梵像》绘画、昆明官渡妙多宗教并存的美丽地方各民族  相似文献   

8.
龚锐 《思想战线》2003,29(6):43-49
西双版纳傣族的赕佛,是一种非常神圣的宗教现象,但在社会变化中,赕佛消费已经开始从神圣向世俗跌落。南传上座部佛教某些仪式上的世俗化并不会失去往日的威严和神圣,更不会消失。傣族民众会以一种更贴近自然和生活的方式来接纳和传承它的精髓。  相似文献   

9.
王红 《求索》2013,(8):119-121
佛教传入中国后.因果报应、十八层地狱等观念对本土信仰产生巨大冲击。佛教地狱观具有恐怖、冷酷、受难等特点。六朝志怪小说集中表现了中古时期本土民间信仰的特点,其地狱观、复活信仰等无不带有浓郁的人情味与世俗情调。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其地狱鬼神观在早期传播中比附中土信仰观念得以流传,并借助志怪小说丰富的复活情节得以发展,该观点以“死而复生者”之口宣扬佛教以扬善惩恶。发展到唐代,佛教地狱观才彻底摆脱文人小说的比附手法,出现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这样完全本土化的宗教剧目,此后,地狱观等佛教诸佛经义理中占据了中国民间信仰之核心地位.并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文化与民间思维。  相似文献   

10.
不同的文化体系有不同的国家观念及国家实践。基于地理环境,傣泰社会发展出以地方主义为中心的勐的政治制度以及围绕着勐形成的国家观念。勐具有内在的分散性和分化性特点。耿马土司的出现和发展壮大,既是以木邦、勐卯为中心的傣族各勐分化、竞争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缅甸曼陀罗国家和元明清大一统王朝国家在这一区域的扩张。耿马处于缅甸曼陀罗的最外圈,只有在缅甸出现卡里斯玛似的君王时,才短期将其纳入缅甸王圈,不过此过程却为耿马带来了佛教信仰,并因此强化了统治者的精神权威。明清大一统王朝的土司制度则是"因俗而治",在适应傣族勐制的同时,也通过设府派官、分而治之以及控制土司承袭制度来改造以勐为核心的政治制度进而改造其国家观念。分散、层级的权力趋于集中,大一统国家的观念在耿马逐渐确立起来,大一统国家逐渐成为耿马土司认可的唯一政治权威。  相似文献   

11.
北方乡村呈现的民间宗教在乡村的复兴不是简单的政府与民众博弈的结果,而是各种社会力量、文化历史资源相互影响形成的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乡村原有的自治传统得到了相对的恢复,各种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也不断受到各方面的关注。本文根据作者在田野调查研究和其他学者对乡村民间宗教恢复的研究,来观察在北方农村各地方具有普遍性的民间宗教现象是如何逐渐地获得存在合法性的。由于民间毫不张扬的努力,以乡土中国为核心的价值和信仰重新进人了人们的视野,不仅仅再次成为民间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为在过去一百多年由于自身价值失落,而备受困扰的中国找到了一条值得探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广泛流传于民间社会的现象,是相对于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五大制度化宗教而言的各种非制度化的宗教信仰和崇拜,是植根于百姓中的宗教信仰及宗教的行为体现。本文通过调研,考察了武汉市民间信仰存在的特征,分析了民间信仰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社会文化功能,并提出了民间信仰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安章是南传上座部佛教社会管理的权威,其本身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安章负责管理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社会事务,被赋予某种神圣权威;另一方面,其神圣权威却在个人世俗空间被消解.这一悖论性特征人物之所以成功地同时为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和世俗社会所接受,在于南传上座部佛教与当地民族文化的规范性交融是安章现象存在的前提,而安章特有的闲限者身份是其身份悖论性特征出现的重要原因.藉此,可对维克多·特纳提出的阈限理论进行中国宗教研究领域的突破和补充.  相似文献   

14.
飞山公是湘黔界邻地区民间常见的一个地方神明.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叙述主体展现的飞山神明信仰显示出不同的发展轨迹,飞山公杨再思由杨姓祖先及地方社会代言人逐步演变为地方神明,并超越其他民间神,被以靖州为中心愈来愈广泛的地域内人们信奉和祭祀.这一变化是随着区域开发进程,由王朝力量主导及地方社会精英努力推动的、向某种可以称之为"正统"或"标准"不断加以创制和改造的结果.也可以说,通过探索这一民间信仰的形成与流播,可以了解和认识区域社会建构和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曾伟  宋国强 《前沿》2012,(13):178-181
宗教产生于史前社会的后期,最初的宗教形式称为自然宗教,如原始拜物教、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随着部落首领的产生乃至阶级社会的出现,人们便产生祸福命运由神操纵的观念和追求"长生""来世"的想法。同时也产生了宗教机构、专职宗教吏员或首领、各种教规仪式等。天帝信仰作为一种产生并适应于中国社会的宗教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天帝信仰的形成早于道教、儒教,也早于佛教(公元2年或67年传入中国内地。东汉末年,首译汉文本佛经行世)。本文在论述天帝信仰漫长而曲折的传播历程时,也为天帝/玉皇信仰正名。  相似文献   

16.
由于儒士与道教的排斥及政府禁止汉人信佛的法律限制,佛教自汉代传入至西晋时期,信仰者大多为“羌胡”,佛教在一定程度及范围内,成为民族边界标识的工具|十六国北朝时期,政权建立者因其民族身份,对“夷狄之神”佛教大力支持,以此凸显其民族身份,但汉人信仰佛教禁令的解除,形成了“胡、晋略皆奉佛”的局面,又在宗教层面上弥合胡、汉民族边界|北朝时期,太武帝与周武帝在极端反佛的方式下,也有摆脱本民族印记、认同华夏的意图|隋唐时期,困扰内迁胡族的胡、汉冲突与儒、释、道三教论争,得了比较圆满的解决,佛教成为胡、汉共同的信仰,促进了共同民族意识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刘启虹 《今日民族》2015,(1):50-52,66
"佛性之地",是赞叹西双版纳最简单最直接的表述。南传上座部佛教于隋唐时由缅甸传入云南。13至14世纪,随着用泰国兰那泰文译注的大批巴利文佛经在傣族文化区的传播,西双版纳开始建立佛教僧团,修建寺塔。特别是有了刻在贝叶上的佛经之后,南传上座部佛教才正式传入。西双版纳的佛性,源于她的山川地貌、人文礼俗,特别是多民族聚居地,土地上的主人以及他们怀抱的田园、劳作、歌谣与笑颜。  相似文献   

18.
傣族南传佛教艺术(以下简称傣族佛教艺术)是傣族信众为宣扬南传佛教教理教义、表达宗教信念与宗教情感、服务其宗教目的而创作的艺术形式.傣族佛教艺术活动与"赕"关系紧密,从艺术活动的起点--创作动机出发.沿着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的接受与传播这条基本线索,可以清晰解构二者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寻求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如何安置传统的信仰并由此获得对文明的本土化理解是现代国家面临的问题.现代泰国在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并没有创造一个超越传统宗教的公民宗教,而是通过确立佛教与他者的阶序关系来求证佛教的崇高地位,这既包括在僧伽体系内部进行现代与传统、理性与蒙昧的区分,也包括对佛教与神灵信仰的价值差异和现实功能进行认定.信仰的阶序创造出包容性的公民宗教,它首先满足了本土社会对于现代文明的价值诉求,同时也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现代泰国的佛与他者的关系展示出文明的阶序性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佛教伦理思想是中国佛教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全球伦理的一份宝贵资源。作为宗教伦理,它是佛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是以佛教信仰为中心调节僧人之间及僧俗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体系,是有关佛教道德的思想、观念、学说。作为宗教伦理,它发挥着世俗伦理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也承载着宗教对社会人生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