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进立法科学化、民主化,要求我们转变立法理念,创新工作思路,以提高立法质量为核心,切实改变立法工作的方式方法,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坚持"开门立法",扩大公众参与。省委常委、副省长张岱梨在省人大常委会2011年立法工作会议上指出:政府立法是地方立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依法行政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如何适应经  相似文献   

2.
<正>大政办发[2015]96号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各先导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大连市公众参与政府立法程序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落实。2015年11月1日附件:大连市公众参与政府立法程序规定附件:大连市公众参与政府立法程序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扩大起草地方性法规草案和规章(简称政府立法)工作的公众参与程度,提高政府立法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和《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制定本规定。  相似文献   

3.
观点撷英     
《公民导刊》2015,(2):37
要探索建立听取、收集地方立法意见的经常性渠道,多层次、多渠道地了解真情、实情,为立法决策提供可靠参考依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李适时公众有序参与立法要体现三个扩大:扩大参与的范围,做到多元利益主体全覆盖;扩大参与的过程,做到公众可以介入立法的主要环节;扩大参与形式,就是传统形式与现代化手段相结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马志武立法的过程不仅是制定规则的过程,同时也是统一认识、形成共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现状及其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秋 《湖北社会科学》2006,(11):156-158
我国的循环经济立法正处于初创期,不能满足现实需求,亟待完善。加强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主要措施是:实现循环经济立法的本土化;加强循环经济立法的体系化;规范政府义务,设定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及公众权利,以利于政府推动和公众参与;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并重。  相似文献   

5.
人大动态     
正河北启动公众参与环保立法河北省人大常委会近日就《河北省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条例》制定召开首次研讨会,正式启动立法程序。条例有望在年内出台,届时将成为全国首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综合地方性法规。针对一些地方群众监督参与环境保护的渠道不通畅、信息不明了、权益无保障,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没有得到有效落实,自身权益时常受到侵害的情况,此次地方立法将明确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基本权利,政府与公众参与的相关职责,环境保护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6.
<正>河北省人大常委会近日就《河北省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条例》编制召开首次研讨会,正式启动立法程序。条例有望在年内出台,届时将成为全国首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综合地方性法规。针对一些地方群众监督参与环境保护的渠道不通畅、信息不明了、权益无保障,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没有得到有效落实,自身权益时常受到侵害的情况,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将制定《河北省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条例》列为2014年立法计划和工作重点。通过地方立法,将明确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7.
地方立法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是人民主权原则和协商民主理论,表现为公民平等地参与民主意志的形成过程。公众参与的现实意义在于能够更好地促进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保障公众对地方立法机关的监督,最终提高地方立法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面对利益多元化、复杂化的局面,地方立法公众参与的实践还存在诸多不足。对我国地方立法公众参与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反思,并从参与意识、参与程序和反馈机制三个方面寻求改善地方立法公众参与效果的方法,以实现地方立法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增强地方立法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8.
公众参与立法是公民政治参与的一部分,也是提高立法质量的客观要求。立法法明确了公众在立法领域的参与权,提出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已经成为当前公众政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提高地方立法质量、推进地方立法民主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特色。我省与许多有立法权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改进政府立法工作方法,扩大政府立法工作的公众参与程度“的亲法无疑是对现行立法模式的一种重大改革。4月4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法制办与贵州公达律师事务所签订委托协议,委托该所起草《贵州省中介机构管理办法(草案)》就是创新立法方式的实践。我们传统的立法方式一般采用”谁是执法部门,  相似文献   

10.
政府规章是我们开展工作的指南,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本来应该充分吸收公众的意见。可是,我们有些地方政府在制定规章的时候,根本不让公众参与,只是政府有关部门在那里闭门造车。制定出来的规章脱离实际,操作性很差,影响了政府的工作质量,群众很不满意。广州市政府在规章的制定过程中,能够做到各种利益主体有序、有效的参与,不仅是立法和决策民主化的内在要求,也有利于政府了解民:卷、汇集民智、凝聚民心,从而提升立法质量。  相似文献   

11.
从总体上看,我国公民参与立法的渠道还不够宽,参与的程度还不够广泛,参与的机制还不够完善,参与的权利还没有得到很好保障,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本文从策略转变、制度完善层面,探求扩大公民有序参与地方人大立法的解决之道。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当前,尽管公民参与立法的范围在拓宽,方式在增加,但受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仍还处于探索阶段。  相似文献   

12.
随着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理念的提出和不断深入人心,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要求日益强烈。笔者认为,地方立法机关在完善现有公众参与立法的形式和程序的基础上,还要大胆创新,借鉴他国经验,设计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公众参与立法的形式及其程序。  相似文献   

13.
利用电子邮件、信函等表达立法意愿,对不合乎上位法的地方性法规提出废止建议,甘肃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将有法可依。前不久,《甘肃省公众参与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草案)》提请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有别于现有法规对公众参与立法的原则性保障,该草案对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制度形式、公众意见的处理以及公众参与立法的激励和补偿制度进行了具体的规定。良法之治是法治的基础,一部良好的  相似文献   

14.
柯卫  王国平 《求索》2010,(8):163-165
地方立法是由法律规定的地方权力机关为在其行政区域内执行国家立法或补充国家立法空白而进行的立法活动,是我国立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立法最能反映民众的利益和诉求,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及方便性等特点,是解决权益纠纷的最直接手段。虽然我国的《立法法》等相关法律都不同程度的体现了扩大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构想,但实践操作过程中仍有许多现实问题亟待解决。只有切实而充分保障公众的立法参与权,调动公众的积极性,才能保证立法从提案到法律公布以及实施中的立法监督都符合科学化和民主化要求,进而落实并完善地方立法制度。  相似文献   

15.
公众的直接参与是增强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合法性基础的重要保障。考察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实践,探索完善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公众参与制度的可行路径,为进一步推进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民主化进程和解决民族区域自治法治建设的相关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立法的科学性、民主性集中体现着一个国家法治的现状.随着公众的权利意识和民主法治观念不断提升,公众的政治参与诉求也愈加强烈.作为我国立法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立法,由于其贴近基层、立足地方,因而地方立法中的公众参与则更显价值和必要.  相似文献   

17.
赵遵国 《人大研究》2011,(12):36-39
公民参与立法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是人民群众依法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向立法机关反映民意的重要途径。甘肃人大的地方立法工作在走群众路线、坚持民主立法方面,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民主立法制度,保证和促进了全省地方立法工作的顺利进行。其中,常委会的立法联系点制度将公众参与直接引入立法全过程,  相似文献   

18.
<正>作为设区的市的人大常委会来说,既要坚持依法立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及不抵触、有特色、可操作、不重复等立法原则,又要加快建立并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及各方面共同参与的立法机制,还要坚持问题导向立法,努力提高地方立法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执行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围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出了许多目标任务和改革举措,为新时期人大各项工作发展进一步确立了原则、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就地方立法工作而  相似文献   

19.
祝思静 《创造》2020,(2):76-84
立法听证制度是公众参与立法过程并反映自身诉求的重要渠道,具有深厚的法理基础。这项制度有效运作的关键在于自由辩论和利益均衡环境的构建。当前我国《立法法》已规定了听证制度,有些地方也对立法听证制度作出了进一步规定,但由于立法听证制度起步较晚,配套措施不完善等因素,实践中出现了地方立法听证制度的法律依据不明、立法听证的公众参与度与公开透明度不高、立法听证的辩论原则未能体现、听证结果的效力不强等困境。为破除这一困境,必须构建统一的地方立法听证法律体系、建立和完善立法信息公开制度、扩大公众参与立法的主体、创新立法听证的方式、强化立法听证中的辩论机制、确立立法听证结果的效力以及建立立法听证的监督机制等。  相似文献   

20.
法规案公开征求意见作为参与群体最广的一种公众参与立法的形式,已经推行了好些年,这不失为引导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一个有效途径。然而,其实效并不太理想。立法者常常遭遇法规案公开征求意见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公众对法规案关注少是无奈的现实。为什么公众对参与地方立法表现冷漠?究其原因,大概有三。其一,传统政治文化影响了整个社会对立法参与的态度。中国传统社会“官本位”的倾向,使公众形成了“政府崇拜”的心理和“政府万能”的信仰,对参与立法等公共事务表现冷漠,在立法决策上过于依赖立法机关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