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抒情诗中,由情感抒发产生的叙事交流主要不是以线性叙事的方式,而是以空间叙事的方式进行。抒情诗的空间叙事,表现为空间意象叙事,这种意象叙事以多种方式呈现出来。历史空间呈现是其中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不同于历史叙事,抒情诗的历史空间呈现作为一种文学叙事,是感性的、形象的、从个人经验出发的、充满个性的叙事。它使诗歌从个人走向更为广大的空间,将个人的情感与带有历史意味的时代的、社会的、大众的情感融合起来,并将个人的情感上升为一种更具普遍性与一般性、能为更多的人所理解的情感,从而,唤起世世代代更多人的共鸣。  相似文献   

2.
对抒情诗空间叙事的研究,迟迟未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实际上,空间叙事是抒情诗的一种重要抒情叙事方式,在古今中外的抒情诗中都有明显表现。在抒情诗的空间叙事中,空间呈现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其中最突出的是地理空间、心理空间和图像空间。这三种空间呈现各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同时相互之间并不隔绝,这些呈现都与抒情主体密不可分,在抒情人的叙说与情感表达中发挥着突出的作用,产生独特的叙事动力,并使抒情诗显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相似文献   

3.
时间是人类最为切近的生命体验,也是中外古今文学作品表现的重要母题。在叙事理论研究中,包括中国传统的叙事研究在内,对于叙事类作品,尤其是叙事虚构作品的时间表现,已有了长足的进展,而对抒情诗歌时间表现的探讨,则涉足甚少。从跨文类叙事学研究的视野,可以透视抒情诗的叙述时间。抒情诗存在着可与叙事文本类比的"事件",并展现出时间性与序列性,只不过是以与叙事文本有所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以叙事理论时间分析的时序、时长、频率三重关系作为入口,可以勾勒抒情诗叙述时间表现的基本状况,这种状况在中外抒情诗中普遍存在。对这一内在的叙述时间关系的揭示,将有益于对抒情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也可以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思考叙事文本的时间表现。  相似文献   

4.
滕驰 《前沿》2008,(11):162-163
“空白”作为诗词意境结构的重要特点,与实境一虚一实,一隐一显,互相作用,相互成就,拓宽了诗歌的审美空间,形成了巨大的艺术张力,从而为欣赏者的想像和再创造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本文将以词这种特殊的抒情诗体为例,浅析“空白”的内在意蕴,分析词的意境结构的内在特征,力争为词的审美特质的探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蒋继华 《前沿》2010,(24):174-177
欲望叙述是当代中国文学叙事的重要内容。身体在女性写作中不仅被作为话语的对象来建构,而且其自身的内涵、价值和意义也日益丰富。当代女性文本关于身体叙事的方式、身体经验的表达经历了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王安忆、陈染、卫慧等女性文本中,身体意象呈现出独特的风貌。身体意象在当代女性文本中的流变,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相似文献   

6.
《周易·系辞》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虽然这里的“象”指的是卦象,是某种抽象的观念符号或图形,但已与当今抒情诗领域中言及的“意象”有几分相通之处。最早把“意象”二字连用于诗论中并且提出艺术思维以意象为中心的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的创作总纲“神思篇”中认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后以“意象”论诗者逐渐多起来。在古代文论中,意象表现为情景物的交融,是艺术锤炼的结晶。而现代抒情诗对于意象艺术的重新认识和深入探讨则更多地有赖于西方象征派和意象派对意象的鼓吹与实践。意象派诗人认为意象是“呈现于瞬间…  相似文献   

7.
隐喻与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全国 《求索》2007,(10):186-188
意象是中西方文艺理论中都很重要的一个范畴,对比来看,中国的意象理论主要偏向于意的层面,西方的意象理论侧重于象的层面。隐喻与意象之间既有紧密的联系同时也有显著的不同,就意象本身来说,它具有一定的自在性,它的存在与隐喻并不具有必然的联系。在诗歌中,意象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单独构成表现的样式。尽管意象并不必然地与隐喻有关。但是通过隐喻来表现意象,能使意象具有更加丰富的关学意蕴。从意义上讲,意象本身是不需要转化,而隐喻必然存在着意义的转化,这一点形成了与意象最为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汉字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种表现形式,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汉字被广泛的运用到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并逐渐从单纯的传达信息内容转变为广告设计的主要设计元素。通过发掘汉字的图形特点,使大量的信息内容以简练而有深意的形式展现在受众面前。既能传达丰富的信息,又有视觉和心理的享受。汉字在平面广告中的意象化设计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理想表现方式。平面广告设计中的汉字的意象设计运用中体现出汉字的意象表现与意蕴美,更体现出现代人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9.
刘博 《青年探索》2014,(4):59-65
通过时间与空间的制度性设置与劳动过程的规则化安排,S市OR会所内的服务员们展现出一个具有主体认同意义与复杂社会联系的日常工作世界,他们对自我的认知以及所处社会现实环境的判断受到源自于身体经验的深刻影响,身体的技术化与规则化训练促使他们逐渐形成一种具有爆发力、游离感与错位性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种自我意义上的个体劳动实践,服务业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方式与身份意识的形成是一种身体化选择的结果,并通过身体技术的运作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綦宏光  杨雪芬 《青年论坛》2007,3(4):140-142
主观战斗热情是七月派小说叙事的基点。其叙事具有浓烈的情绪性,表现为浓墨重彩的酣畅叙事,以极端化的叙写,展现人物动荡而又芜杂的心理世界。七月派小说的丰富内蕴受到单一贫乏语言的限制,酣畅叙事与语言奴役造成对峙和胶结,共同形成文本的内在张力,凸显着文本的风貌。  相似文献   

11.
蒙古族题材电影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四种基本的叙事范式:第一,以意识形态和政治需求为导向的国族化叙事;第二,以美丽边疆和日常生活呈现为导向的景观化叙事;第三,以民族认同和草原文化表达为向导的民族化叙事;第四,以聚焦个体和关注现实为导向的个体化叙事。文章基于叙事方式的发展与变化,厘清蒙古族题材电影的演进规律,探寻内在的动因,思考叙事方式与文化建构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凸显电影文本对文化建构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叙事诗,是相对抒情诗而言。与抒情诗相比,其特点是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即使带有抒情的色彩,也要借写人叙事来抒发感情,而不像抒情诗那样偏重于主观感情的抒发。  相似文献   

13.
陈乃嘉 《前沿》2014,(17):239-240
本文以奥斯卡·汉玛斯坦剧作中的剧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代表作《空中歌声》《演艺船》等剧目的剧诗的案例分析,将其剧诗的艺术性归纳为直抒胸臆与抒情诗的写作笔法两个特征,从而总结出奥斯卡·汉玛斯坦二世剧诗不同于歌词与台词的另一种叙事品格。  相似文献   

14.
文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任何一位作家在其创作中都会受到前人或同时代人创作的影响,这在中国源远流长的诗歌发展中尤为明显,其中所出现的互文现象尤为引人注目。中国古典抒情诗中的互文性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嵌入文本与原有文本形成多重关系,在抒情文本中显现出不断延伸的"外故事"。这种互文性关系不仅加强了诗歌的语义浓度,也使诗歌前后贯通,构成为连绵的诗歌整体。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形象是丰富的、多元的、充满内涵的,其叙事表现着党的领导水平与宣传能力,影响着政党权威与组织建设。中国共产党形象从叙事观念的形成到叙事话语的互动,形成了叙事范式逻辑。革命叙事是中共党史研究的重要研究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形象重要的表达方式,影响了近代中国社会舆论与公共话语的时代性发展。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叙事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近代史的历史记忆与叙事书写,更影响着当代党史研究的历史认知与政治思想逻辑。  相似文献   

16.
组合镜头 ,一般由若干幅有一定逻辑联系的画面所构成 ,用以完整说明一个事件或一个空间的状态。广义地讲 ,一套现场照片 ,本身就是一组庞大的组合镜头 ,但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层次意义上的组合镜头 ,逻辑结构更为严密。现场照相中 ,恰当运用组合镜头 ,可使整个现场的表达更全面、更凝练、更有序。根据画面的空间组接方式不同 ,现场照相常用的组合镜头有 :   1 相向法和多向法拍摄形成的组合镜头这二种取景方式长期沿用 ,教材多有介绍。它们的特点是 :几个拍摄点或轴向相对、或成一定角度 ,共同对准同一视野 (至少是同一前景 ) ,将目标物所处…  相似文献   

17.
王冬梅  赵志强 《前沿》2009,(10):187-189
诗歌意象是我国古典诗歌理论的重要内容,意象类词语是诗 歌的重要组成部件。古代诗歌里有非常丰富的意象类词语,这些意象类词语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从感觉功能方面来看,意象类词语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意象类词语具有多样性、象征性、系统性、模糊性等特征。在修辞功能上,意象类词语表现出简练、委婉、新奇等修辞功能。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叙事学研究,将其中不包含叙事要素的抒情诗歌置于其研究对象的范围之外,这一成规在后经典叙事学研究的视野下已逐渐被打破,运用叙事学理论对抒情诗歌进行分析与阐释,已进入理论探讨与实践之中.在文学作品中,叙事与抒情二者常密切相关,具有某些叙事因素的抒情诗歌可作叙事学研究,不具备明显叙事因素的抒情诗歌,也可在叙事学的视阈下进行探讨.诗歌叙事学作为叙事学的又一分支正在逐步形成之中,它为抒情诗歌的研究,以及叙事学理论本身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以《老》、《庄》、《列》、《文》等为代表,道家经典具备"陈述"与"寓言"两种哲学表达模式。道家经典中的神化寓言,不仅客观追述了上古时代流传的神话传说,而且描绘和塑造出了"神人"、"真人"、"至人"等神圣意象,甚而通过神异叙事,直接涉及人神遇合的文化主题。尽管如此,定位于史学叙事与文学叙事之间,神化寓言超越了传统的历史记录,在昭示出道家哲学境界的同时,指向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演绎。  相似文献   

20.
吴鹍  栾泰松 《前沿》2011,(4):174-177
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白先勇对叙事时间有了深入的探索和思考,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认知:通过"今昔对比"来呈现出历史的沧桑与人世的无常;而随着创作实践的深入,空间叙事作为一种叙事技巧也逐渐成为白先勇自觉的艺术追求。在作品中,他将个体置身于游动的空间之中,让其在空间的转换中饱尝贫困与窘迫的滋味,从中表现纷繁复杂的人物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