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在土地革命时期,工农民主政权的成立有其因素和条件。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是客观条件;同时,党对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政权的主观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另外,在政体模式上,也是对苏联苏维埃的机械袭取。  相似文献   

2.
冷小丰 《党史文苑》2009,(1):8-9,12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近现代中国社会演化合力推动的结果,它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民主政权、抗日统一战线中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和新中131成立后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三个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3.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近现代中国社会演化合力推动的结果,它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民主政权、抗日统一战线中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和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三个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4.
中央苏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局部执政尝试,新生的工农民主政权从宪法和法律文件的层面赋予了群众监督的效力;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和建立监督机制拓宽监督渠道。群众监督推进了苏区民主政治建设,使中央苏区成为当时中国最为稳定、最有民主、最为进步的地区。  相似文献   

5.
一九二七年我党发动的清涧起义、渭华起义和旬邑起义失败之后,陕西省委派刘志丹和谢子长到陕北开展武装斗争。一九三五年初先后建立了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和陕甘边(包括关中)、陕北(包括神府)两块革命根据地。陕北和陕甘宁边两块根据地幅员达到了北起长城,南至淳耀,西接环江,东临黄河的广大地区;在二十多个县内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游击区域扩大到陕北、陇东一带的三十余县。在当时,这是中国北方唯一的苏区。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党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把陕北苏区(包括陕北和陕甘)同新发展的区域统一,成立了中国工农民主政府西北办事处(即陕甘宁苏维埃政府或陕甘宁工农民主  相似文献   

6.
郭溪土 《世纪桥》2006,(5):35-36
中国共产党从解放战争后期至1949年10月,领导各界人民建立了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政权,履行了自己的政治承诺,奠定了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广泛地参与政权,有职、有权、有责,参政议政,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民主党派队伍有较大发展,扩大了统一战线政权的基础。统一战线政权的建设,对新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这是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一个光辉历程,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朱德从井冈山斗争伊始,就非常注重建立统一战线。当时实行的是一条以工农民主统一战线为主体,联合知识分子、绿林武装和小资产阶级为辅助的统一战线。同时,他们注重与国民党将领的合作,注重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宣传,为保证井冈山斗争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一、工农民主  相似文献   

8.
统一战线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统一战线理论依次经历过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统一战线、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四个时期。与此同时,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也相应的经历了从萌芽、形成到成熟再到深入发展四个阶段,这对进一步指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丰富和完善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多党合作理论的产生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基础,吸取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经验教训,是毛泽东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多党合作理论包括关于和大资产阶级政党合作的思想、关于和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的思想以及在革命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权——三三制政权的理论和实践。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多党合作理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巩固了统一战线,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为我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同时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三制"原则,并成功领导了与民主党派联合执政的抗日民主政权,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民族统一战线,为夺取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三三制"政权的成功实践为党执政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其中关于政权建设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对今天党领导政权建设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井冈山武装割据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努力探索,实现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但也存在着一些方面的失误。正是这些失误和教训,为其后在中央苏区更为广泛、全面地拓展统一战线,带来了很大裨益。  相似文献   

12.
抗日民主政权是中国革命的历史产物,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主政权理论的一些基本精神,奠定了新民主主义政权理论的基础,同时也是现今我国政权建设值得借鉴的宝贵历史遗产。D且【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的主张,是中国共产党总结了领导土地革命时期红色政权建设的经验教训,并适应30年代中期举国上下抗日情绪高涨的形势需要而提出来的。1934至1936年,中日民族矛盾迅速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党为适应这种新情况,制定并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的完整的政治路线,以团结抗日和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为奋斗…  相似文献   

13.
谢莉 《党史文苑》2023,(S1):55-58
<正>坚持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大经验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中国共产党建党百余年来始终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工作,先后创建并领导了不同时期各具特色的统一战线。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斗争实践中结合中国革命实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孤立并削弱敌人,建立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对中国政治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井冈山武装割据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努力探索,实现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但也存在着一些方面的失误.正是这些失误和教训,为其后在中央苏区更为广泛、全面地拓展统一战线,带来了很大裨益.  相似文献   

15.
<正>1932年3月中旬,春暖花开时节,以张鼎丞为主席的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在长汀成立,福建苏区正式形成。85年过去了,如今在福建博物院珍藏着一枚当年启用的福建省苏维埃政府银质大印,该印直径9.9厘米,厚1.5厘米,内圈图案由地球、稻麦穗、锤头、镰刀、五角星组成,象征工农民主政权,外圈刻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福建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19个隶体字。这枚银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为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集中表现在他这一时期对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首先是毛泽东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体察和对革命的科学总结,对当时社会的农民阶级、中间阶级和资产阶级有清晰的认识,认清了统一战线的同盟军和革命对象的问题.另外,毛泽东还深入展开了统一战线的实践探索,他推动土地改革,争取和改造袁、王绿林武装,宽待中间阶级和俘虏,制定有效政策团结商人、知识分子.这一系列实践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17.
一、新民主主义早期毛泽东统一战线的基本思想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思想和实践的最初开拓者之一。从1923年至1941年前,新民主主义的统一战线经历了1924年至1927年大革命时期以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统治为目标的民主联合统一战线,1927年至1937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反封建压迫,反国民党的大一统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以及抗战开始后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三个发展阶段。与这段革命史的历程同步,毛泽东不仅亲自参与了民主革命时期的这三个发展阶段的革命实践,而且还密切结合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具体实践写下了一系列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文章,…  相似文献   

18.
所谓"民主建政",质言之,就是要建立保障人民民主的政权制度。破除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建立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权,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的一项庄严而艰巨的使命。中国共产党在一些局部地区建立地方政权后,围绕着在革命战争环境下如何掌握政权、组织政权、运用政权这一时代课题,进行了长期探索和实践。毛泽东三下上杭才溪调查,总结才溪乡民主建政经验,就是一个富有时代意义的"破题"之作,为全苏区民主建政树立了光辉典范,起到了榜样和导向作用,它所蕴涵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对于我们今天进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锋  左良 《党史文苑》2016,(5):42-43
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江西是全国最为重要的革命中心,中国共产党先后在这里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以及湘赣、湘鄂赣、闽浙赣等革命根据地。为解决工农武装力量的军需和根据地内部的民生问题,支持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与发展,共产党人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各根据地建立了苏区的财政、金融体系,发行了苏区钱币、战争公债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广东抗日民主政权建立的历史进程,分为初创、初步发展、全面发展三个阶段;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军事和对敌斗争以及社会建设四个方面叙述了广东抗日政权建设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广东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建设过程中的基本特点,即政权创立中的独立自主、建立过程中的华南创新、政权建立方面的华南特点、施政过程中的华南特色;阐明了广东抗日民主政权的重要意义,在华南树起了抗日民主的旗帜,改善了民生,巩固了华南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有力支援了敌后抗日游击斗争,扩大了了中共的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