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因此社会进步实际上是人的进步,尤其是人的思想的进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就是育人,即培养文明的人。因此,大学教育的核心就是树立人文价值,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一点尤为突出。然而,由于量化考核的管理机制、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科学至上的实用主义以及办学宗旨的偏失等原因,造成了大学人文精神的失落。要重建大学的人文精神,大学就必须去行政化,实行独立和自治;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加强公民的素质教育;加大高等教育的投入,使失落的人文精神重新回归大学教育怀抱。  相似文献   

2.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分别源于人类对自然和人世的认识,前者以物为尺度,追求真实、推崇理性;后者以人为中心,追求美好、推崇情感。它们一起构成人类精神文明的精髓,是完善人的心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思想理念。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教育的偏差,加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精神的缺乏,导致了当代人文教育的失落和大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缺失。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与人文融合、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三者之间的辩证互动关系催生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使命。换言之,在强烈要求实现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现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使命就是:基于现实的人存在科学与人文分裂、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不平衡境遇来造就人、发展人,推动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事业。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QN大学千名学生进行的人文素质问卷调查,当代大学生大多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思想,多数情况下愿意捍卫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反映出的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人文水平与专业水平不成正比,不少大学生人文知识相对匮乏,二是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求存在较大偏差。只有将大学教育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回归到培养"人"而不是仅仅培养"才",才能真正培养科学和人文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大学生,实现教育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5.
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构筑与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思想,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成为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长期以来,医学人才的知识技能结构中人文精神传输不够,医学教育过分强调科学技术和专业素质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从而对医学的进步和医学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制约。因此,高等医学教育也应以培养具有科学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人才为目的,使新时期医学人才的知识技能结构,不仅要具有自然科学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医学知识、技术,同时也要有人文精神作为坚强支撑。加强对医学人…  相似文献   

6.
大学教育的最高价值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当前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教育目标、教育过程和内容、教育方式不和谐。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大学教育必须注重人文精神的教育内容,把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整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人文关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心理健康是社会和谐的保障,关注人的心理健康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二要关注职工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三要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  相似文献   

8.
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的核心,确立现代大学理念,务必重拾人文传统。近10年来,中国大学表面上似乎是提倡人文精神了,但实质上却走进了人文教  相似文献   

9.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指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教育。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需要从人的综合素质、社会文化进步的高度出发,把知识的传授和道德精神的熏陶结合起来。在“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中,完全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融合起来,以期培养大学生最基本的人文素养——求真、求善、求美和求新,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求真:人文素质的基础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是人的最高品质之一。”(姚炎祥等:《科技人才培养十二讲》,北京:红旗出版社1984年版,第257页)求真,就是对真理的追求,也就是确立什么样的理…  相似文献   

1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人的全面发展涵义很丰富 ,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其重要内容。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提高有赖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为此 ,就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  相似文献   

11.
人文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重视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使科学与人文、技术与情感相互融合,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大学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从根本上说,科学精神从属于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发展迫切需要人文精神的渗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从根本上说是互补的,只有两者并重,才能保证实践的正确取向.因此,要自觉促进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相互渗透,在实践层面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与共建;在人的价值层面,则要强化人对于真善美及其内在和谐性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13.
忽视人文教育是我国干部道德建设的误区.人文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和根本价值,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政治道德,人文教育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人文教育、重塑人文精神是干部思想道德建设的当务之急.当前,关键是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并通过多种途径重塑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4.
教育是一种人文精神。教育的过程是人文精神培育的过程。教育的使命就是培育人文素质,培育合理的人文精神。融人文精神于医学教育之中是培育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从而使他们成长为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论高校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加强人文教育,塑造人文精神是新世纪高校教育发展的主题。人文教育不仅是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人文精神的缺失是高校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重理轻文,以技术知识教育取代科学教育等。在高校中可以通过阐释教学内容中的人文精神,加强人文和科技的融合,优化校园环境等来加强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16.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在素质教育中,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特殊的作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是当前高等院校进行荣辱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是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创造源和传播源。高等院校作为人才的培育基地,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科学知识,还要更好地育人。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是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更是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7.
当今学术界仍存有这样一种倾向,即认为科学不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对立的;科学发展应由人文统摄,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是线性关系。本文旨在说明:人文精神不构成科学与人文的分野。科学精神实质上表征着人对自身关怀的理性自觉,人文精神内在于科学之中;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不可相互“归化”,也不可单向高扬,科学与人文既独立存在又相互制约;科学依其本性而行,它有其存在、发展和超越自身的“科学之道”。  相似文献   

18.
大学人文精神教育的三个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精神蕴涵隽永,既承载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寄寓了深刻的时代沉思;既是对尘世生活的精神超越,更是对理想生活的理性回归.人文精神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对国家、对民族乃至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关怀;二是对他人尊严的尊重、对他人价值的肯定、对他人命运的关切;三是理想人格的塑造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大学是最能彰显和孕育人文精神的场所,大学的气派、大学的特色、大学的风格其实就在于其独特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是大学历史的沉淀和凝练,且无时而不体现在我们的教育环境、教育活动之中,并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向度上予以延展.  相似文献   

19.
人文社会科学是大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社会、塑造人格的过程中具有指导性的作用。但是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世界文化融合加快的时代,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观念陈旧,教学内容与社会脱节,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致使大学“两课”教学陷入困境。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甚至出现抵触情绪,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提高“两课”教学效果的根本途径是树立服务观念:服务社会实践,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塑造健康人格;服务学科,提高综合素质。一、人文教育的历史发展回顾人文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进程,随着社会实践的发…  相似文献   

20.
大学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办学的内在驱动因素,在推进学校建设、促进主体发展、引导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当前我国高校存在诸如行政化、办学同质化、功利化、人文精神失落等问题,其根源在于大学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确立和坚守的程度。深化大学章程、办学理念、校训、人才培养目标等载体建设,凝练和弘扬大学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培育各具特色、个性鲜明的大学,提高办学质量、实现科学发展和成功转型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