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当代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中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政治参与越来越成为政治参与的重要手段。它包括网络对政治的影响和网络空间的政治活动两个方面。当代大学生利用BBS等公共论坛表达意愿、通过政府信箱参与政府对话,利用网络发起现实政治运动等等网络政治行为,对我国的政治稳定和政治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可以说是建设性与破坏性并存。而对现实,政府应积极引导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理性化,推动我国政治稳定的发展,进而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论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网络政治参与是公民借助网络为媒介直接或间接影响和参与政治的行为,其表现形态如网络政治交流、网络政治传播、网络政治宣泄、网络政治选举、网络政治结社等;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将构成了新型的作用关系,它既可能缓解政治冲突,促进政治稳定,也可能激发政治冲突,解构政治秩序;其关键是政府和公民能否利用好网络媒介,能否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的行为多且涉及社会事务、政治、民生等方面,其网络政治参与呈现"关注"大于"参与"等特征,整体参与水平有待提高;应通过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提升其自我约束能力,规范其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来提升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水平。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的行为多且涉及社会事务、政治、民生等方面,其网络政治参与呈现“关注”大于“参与”等特征,整体参与水平有待提高;应通过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提升其自我约束能力,规范其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来提升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水平。  相似文献   

5.
政治机会结构是决定公民政治参与行为的关键变量,政治机会结构理论是透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重要视角。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机会结构的改善,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渠道和盟友,带来了更多的政治思想资源和宽松氛围,促进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政治机会结构存在的局限,又使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存在广度和深度不够、具有一定盲目性和非制度化等问题。为推进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健康有序发展,需要从提高网络政治参与渠道的效能,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专业化指导,增进政治思想整合和构建法治化规制体系等方面优化政治机会结构。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社会阶层群体的迅速扩大及其政治参与活动的不断增强,对我国社会生活、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复杂而深刻,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整体影响也广泛而深远,已成为教育界和理论界研究当代大学生成长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新背景。本文立足于对北京市、重庆市7所高校大学生的实证调查,全面分析大学生对新社会阶层及其政治参与的认知状况,着重研究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对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产生的实际影响,并从社会政府、高等学校、新阶层自身等多方面探讨促进当代大学生群体健康成长的理性思考和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社会阶层群体的迅速扩大及其政治参与活动的不断增强,对我国社会生活、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复杂而深刻,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整体影响也广泛而深远,已成为教育界和理论界研究当代大学生成长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新背景。本文立足于对北京市、重庆市7所高校大学生的实证调查,全面分析大学生对新社会阶层及其政治参与的认知状况,着重研究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对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产生的实际影响,并从社会政府、高等学校、新阶层自身等多方面探讨促进当代大学生群体健康成长的理性思考和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武汉地区七所高校的大学生参与网上聊天行为进行了调查,分析了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参与网上聊天的动机和在网络与现实的冲突与整合中出现的动机。研究认为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在网络与现实的冲突与整合中表现出了超强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使得绝大多数当代大学生能正确地处理好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目前多数大学生政治参与呈现出积极、理性的特点.针对其政治参与行为存在一些不足与缺陷,本文建议要完善体制机制,鼓励大学生参政议政谋政,发挥社会实践和学生社团的作用,积极培养其民主参与精神,从而提高政治参与水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实证考察城市青年的政治参与现状以及社会资本对于政治参与的影响发现:城市青年的政治参与虽少,但已呈现多样化。在构成社会资本的关系网络、人际信任、社团参与三个变量中,关系网络对于政治参与不具有显著影响,社团参与对于政治参与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人际信任对于政治参与的影响则因信任对象的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当前,社团培育以及诚信建设是促进城市青年政治参与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大学生群体网络政治参与度越来越高,对提高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水平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全国高校逾千名大学生开展问卷和访谈调研发现,当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呈现出关注度高与参与度及参与层次低并行、理性程度和责任感较强、参与认知程度较高三大特征,进一步分析政治情感与理性、网络环境、事件主题、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后,提出引导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网络反腐"的政治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从政治学的视角分析了"网络反腐"的基本涵义和机理,认为网络反腐实质上是一种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其基本动因在于政治参与主体对社会核心政治价值的追求,作为一种社会舆论监督,网络反腐成败的关键在于反腐信息的阳光透明、及时反馈和长效机制的构建."网络反腐"具有虚拟性与现实性、知情权与监督权、数字化与在线化、平等化与有效化相统一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网络政治参与是信息时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政治参与方式,正在成为政治参与主体行使民主权力、促进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网络政治参与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性与破坏性并存、现实局限性与发展空间广阔性同住。,文章分析了网络政治参与对民主政治的破坏性影响和现实局限性,查找其三大原因,并提出三项对策,对于促进网络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从青年网络民族主义参与过程中的极端行为出发,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着重分析了从众效应、个人成就动机效应、去个性化效应、群体非理性效应等社会心理因素,对青年网络民族主义参与过程中极端行为的影响与互动,并据此为提高青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合理化建议,确保实现青年以理性的心态参与网络民族主义,从而强化青年大学生的理性爱国行为,引导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理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从青年网络民族主义参与过程中的极端行为出发,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着重分析了从众效应、个人成就动机效应、去个性化效应、群体非理性效应等社会心理因素,对青年网络民族主义参与过程中极端行为的影响与互动,并据此为提高青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合理化建议,确保实现青年以理性的心态参与网络民族主义,从而强化青年大学生的理性爱国行为,引导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理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岑树海 《世纪桥》2007,(3):32-34
一个国家的政治遗产往往决定了其现代化政治变迁的不同道路。传统中国的中央集权体制无法容忍政治组合对自身权力的冲击,这种制度本身无法包容政治参与的扩大化。从权力组合和配置的角度可以看出传统中国政体的集权性质对政治参与的扩大化造成了制度性的障碍,由此影响了政治参与的程度和政治结社的成长。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兴起与高校德育的应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个人电脑的迅速普及,不仅传统的大学生社团纷纷触网,而且大学生还利用其在知识、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在网络空间建立了新兴的社团。传统社团的网络化和网络社团的兴起,给高校德育带来了双重影响,高校德育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应对,以适应大学生社团在网络社会条件下的发展,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网络政治参与是公民从自身利益出发,以网络为手段和途径对政治体系、政治过程和政治决策施加影响的过程,具有直接性、广泛性、平等性、便捷性、隐匿性等特点。网络政治参与拓宽了人们政治参与的途径,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推动政治社会化进程,有利于塑造新型政治文化,有利于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民主,但网络信息的不均衡性也造成政治参与不平等、存在"非理性"和"非法性"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影响政治稳定等问题。为有效推进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应着重推进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网上职能;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促进网络政治参与法制化;普及网络基础设施和教育,保障公民平等参政;加强网络伦理教育,提高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素质;建设新型网络政治文化,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9.
移动网络政治参与的出现,为培育和提高公民民主意识提供了新的平台,为营造符合现代民主诉求的政治文化提供了新的路径。但在现实中仍存在制度缺失、公民参与的代表性差、公民参与能力不足等问题,阻碍其转换为常态性的政治行为,需要公民自身的努力、政府的管理和社会的引导。其中制度建设、政治参与能力的培养、道德伦理环境的构建是关键。  相似文献   

20.
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全方位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学生是受网络影响最深、接触网络最广的群体之一,网络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培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网络的公开性和交互性使大学生更易获取丰富的政治信息,带来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机遇;另一方面,网络的扩大性、娱乐性、多元文化交织性也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任、政治责任感、政治价值观的培育带来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