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探索》2015,(4)
文化产业是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绿色产业、黄金产业,科学评估和有效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在要求。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对文化产业竞争力发展的评估,既要评估产业本身发展状况,也要对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进行评估,以此来判定文化产业发展潜力。文化发展实力是资源、市场、创新和保障直接作用的结果,在文化产业竞争力"五要素评估理论模型"中,文化产业资源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文化产业市场强弱是准绳,文化产业创新是动力,文化产业保障是支撑,文化产业实力是彰显。要在整个文化发展格局中占居有利地位,更好推动经济新常态发展,以要素重组为基础、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以市场拓展为推力来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新常态所伴随的加速城镇化、人口结构转型、经济结构转型以及质量型发展模式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流动人口问题、老龄化问题、劳资问题、就业结构性问题以及公共安全问题成为新常态下社会矛盾的主要成因.新常态下社会矛盾的治理逻辑,包括以改善民生为主的源头治理、以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为主的分层治理,从而形成新常态下社会矛盾综合治理的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3.
《世纪桥》2017,(1)
"经济新常态"的提出,对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运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同时对于推进人和企业的形象力教育也具有重要的作用。经济以适宜的中高速度增长,可以规避各种风险,缓解各类社会矛盾,有效促进了人和企业形象方面问题的解决。经济新常态下,使人们对形象力进行重新审视,整个社会各界对形象力的认识实现了一个飞跃。本文从分析经济新常态入手,尝试地论述了新常态下形象力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推进形象力教育的思路和作法。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的发展引起了社会风险性的扩散。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在正视现代性危机的基础上,在实践中致力于拯救现代性的历史宏任,在理论层面提供了反思现代性的新视角。中国风险社会的形成、特征及其对中国公共治理的消解,客观上要求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治理:建构协商型民主政治;建构新的公共政策机制和多元文化网络治理结构;改进官僚制,构建民主、公平、开放的政府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5.
如何实现社会和谐,是多元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20世纪后期兴起的协商民主理论,主张共同体中的公民通过公共协商整合社会差异、化解社会矛盾,以实现社会和谐。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多元社会逐步形成,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问题和矛盾不断增多,实现社会和谐也是中国面临的重大课题。公共协商为解决转型期中国的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提供了重要启示和借鉴,以公共协商制度化促进社会和谐成为当今中国应有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探索》2017,(5)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仅依赖于经济、社会的物质保障,更需要创新文化作为底蕴的支撑。从"人类进步"的内涵出发,通过探讨文化在长周期中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借鉴制度变迁理论分析社会创新的互动性表达,探讨创新活动对相应的创新文化的路径依赖特征,进而提出创新文化的建构路径,为推动新常态下创新发展的动能转换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一、"结构性矛盾":我国社会治理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和重要议题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劳动力供求关系改变、收入分配格局不均衡等都有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有可能成为倒逼社会治理体系构建的重要压力。可以说,以经济发展方式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社会问题已经遇到瓶颈,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和社会治理能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木桶效应的短板。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公民社会"思潮是以西方公民社会理论为支撑,以西方公民社会为参照,以个人主义、多元主义和利己主义为指导原则来构建中国的"公民社会",进而力促政治民主化的一股政治思潮。该思潮在理论上主张维护公民个人的权利自由,强调市场机制的自由运行,要求扩大基层协商民主的推行范围,宣扬社会独立自治的治理理念和倡导思想文化体系的多样化发展。客观而言,"公民社会"思潮为保障公民个人权利、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部分学人推进社会转型的政治理想。然而,从其理论逻辑来看,"公民社会"思潮推崇的个人自由至上的权利观、政府退出市场干预的经济观、宪政模式的民主观、公民完全自治的社会观以及多元价值观,表明其传承的是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基因,在本质上仍然是西方政治意识形态在中国的演变与衍生,事实上成为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战略的思想理论武器。因而深刻辨识"公民社会"思潮在理论与实践上存在的误区和危害,继而探索对其进行科学引领的有效路径,是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推进中国社会顺利转型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9.
王洪树 《探索》2015,(1):45-51
社会协商是近代以来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变迁过程中整合社会力量与构建共享性社会秩序的产物,具有内生性特征。内生自发的社会协商,在当代中国演化成为促进中国底层社会自治和政治-社会沟通合作的多元民主活动、对话平台与整合机制,是中国对社会民主的一种独特探索,是以协商为主要民主偏好的中国特色协商政治的重要组成内容和建构渠道,有丰富的理论资源支撑。多维理论审视下的社会协商,形成了现阶段以党和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协商为主、社会力量主导下的社会协商为辅的中国特色社会协商发展逻辑。它的未来生长和民主功能发挥,将在培育"强政府"与"强社会"的同时,促进二者在沟通协调中互动合作与和谐并存,进而建设中国特色的"强政府-强社会"模式。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价值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建昆  程恩富 《探索》2015,(1):108-113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种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是: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增长的驱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等传统增长点转向以创新驱动为代表的新增长点。在经济新常态下,只有在正确价值导向的引领下,我国国民经济才能既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又克服潜在的风险与挑战。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正确的价值导向主要包括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导向、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导向和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导向。  相似文献   

11.
<正>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对立统一的视角审视经济新常态下的文化建设,深刻把握新常态下文化建设的趋势性特征,进一步明确文化工作者在引领推动文化新常态中的使命担当,对在新常态下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实现"中国梦""文化梦"具有重要意义。一、充分认识文化新常态是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文化新常态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逻辑。新常态意味着文化建设已经进入一个既承续过去又体现更多时代特点的新阶段,是由"过去时"  相似文献   

12.
《求实》2015,(10)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新"主要体现在新特征、新问题和新动力三个方面。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的动力由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新特征。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面临路径依赖、经济泡沫和创新能力不足三大新问题。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新动力来自于政府与市场的双轮驱动,双轮驱动需要全面改革和深度开放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奋斗》2015,(2)
<正>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宣传部长会议精神,做好新一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准确把握新常态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新要求、新机遇、新任务,科学认识新常态,辩证看待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努力做到"五个全面加强",不断推动工作取得新成效。1.新常态反映的是一种思想引领,必须全面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夯实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新常态"理论,是党中央对中国经济发展总体跃升的战略思维和顶层设计,是我国社会主义经  相似文献   

14.
莫凡 《兵团党校学报》2013,(2):69-72,81
马克思主义社会风险思想的研究现状可以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进行概述。就国内而言,主要有三条路径:用马克思主义审视西方"风险社会"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具体社会风险问题、针对马克思主义社会风险思想本身的浅层探讨;就国外而言,主要有三种研究方式,即部分肯定马克思主义社会风险思想、一定程度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社会风险思想和将马克思主义社会风险思想作为自身理论创造的思想来源之一。未来的研究可以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其中的不足与缺陷展开探索,进一步发掘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的社会风险思想。  相似文献   

15.
提高民众"获得感",让人民共享改革红利是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最终目的。新时期,影响民众"获得感"因素的主要有养老、收入、医疗这三大板块,即新三大民生问题。伴随着各类社会问题的出现,我国已步入现代风险社会,而风险社会理论恰好给我们提供了分析现代风险社会对民众"获得感"影响的视角,现代风险社会同民生问题共存且是包容关系,研究认为现代风险社会中出现的制度化养老危机、收入分配的"马太效应"以及医疗信任危机对当前我国民众的"获得感"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新常态"已经成为检索中国经济的一大热词,更是理解、把握当前与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逻辑的关键词语。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的"三期叠加"现象明显,长期累积的矛盾和风险开始显现。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形势,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做出了对中国经济阶段性发展特征的战略研判和最新概括。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发展方式的一  相似文献   

17.
"获得感"向幸福感递进,是国家和人民的美好希冀。提高民众"获得感",让人民共享改革红利是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最终目的。新时期,影响民众"获得感"因素的主要有养老、收入、医疗这三大板块,即新三大民生问题。伴随着各类社会问题的出现,我国已步入现代风险社会,而风险社会理论恰好给我们提供了分析现代风险社会对民众"获得感"影响的视角,现代风险社会同民生问题共存且是包容关系,笔者认为现代风险社会中出现的制度化养老危机、收入分配的"马太效应"以及医疗信任危机对当前我国民众的"获得感"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协商民主与西方协商民主是两种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形成的同构异质关系的民主形式,二者既存在结构同构性、目的契合性和功能相通性等共通性特征,也存在历史背景、发展动因、文化土壤等社会生态环境的根本差异。在社会多元利益格局下,作为现代国家协调社会利益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手段,中西方协商民主之间的互动效应日益明显,这不仅彰显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政治基础、制度保障、程序机制、民主模式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更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借鉴和吸收西方协商民主在程序建设、制度建设以及协商主体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9.
恩格斯合力论的辩证思想和指导意义,是对社会发展的"合力思想"规律的阐述.因为社会的和谐发展,经济因素不是惟一的决定性因素,必须在"合力思想"的指导下,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结合起来,消除社会各个方面的矛盾,以"合力思想"为指导,走和谐发展之路.社会和谐是指社会共同体内各种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我国社会和谐的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和谐发展是硬道理,社会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社会不和谐必然导致社会不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四个全面"体现了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思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是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遵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保障。它要求我们以多维视角、从更高站位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与社会管理相比,社会治理更强调多元参与、双向互动、协商合作、公开透明、依法治理和体制机制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以"四个全面"为统领,适应社会治理新常态要求,增强社会治理创新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适应社会治理新常态,大力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第一,加强社会治理主体建设。经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