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虑之以大”,就是以“大者优先”为格式来对待“记事”甚至所有事情,儒家主张“大而化之”,即是主张以“大者优先”为格式吸纳、消化其他文化.释家讲“大死”、“大空”、“大机”、“大觉”等等,都是强调“大”对于“小”之优先性,隐含其特有的“大者优先”之格式.道家主张“以道观之”,则是“合小大而观”,既看到万物“差”之一面,又看到万物“同”之一面,既看到万物“异”之一面,又看到万物“一”之一面.“本体论”(ontology)乃是西洋哲学之核心,其基本观念是以共相为实,以殊相为幻,以本质为实,以现象为幻,以一般为实,以个别为幻.“虑之以大”是对于西洋“本体优先”格式的超越,这是中国人可以“走出去”的“中华共识”之一.  相似文献   

2.
晚明中土哲人,有“消化西学”之雄心,各自从不同方面,共同构建并完善一个“公用格式”——“以中化西”.以“代疑”与“疑”为此格式之第一步,以“辨”与“镜”为此格式之第二步,又以“破”与“辟”为此格式之第三步;从“存疑”开始,中经“辨异”,最终达于“徕归”或“向化”之目标.可知“晚明格式”不是一个单一概念,而是包含多方位、多层次内容的“学术框架”.此格式之成立,距今约350年.350年后之今日,中土学界依然面临“晚明”学人相同之难题:“处置西学”、“处置西洋哲学”.当今中土学界“处置西洋哲学”,既只剩下“以中化西”一条路,则“晚明格式”就是其最近、最重要之思想资源与“坐标系”.  相似文献   

3.
知识分子“清高”、“脱离群众”,这类帽子如今在某些人那里依然“爱不释手”,随时准备给你“加冕”。你潜心科学,他就送上“脱离群众”之帽;你不附和错误的东西,他就加以“清高”之帽;你爱提意见,就难逃“高傲”之帽。危乎哉,知识分子之头也!  相似文献   

4.
“机体论”(organicism)或“有机体哲学”(philosophy of organism)在西洋哲学中是存在的,但却始终只是一个潜流,没有上升到主流地位.中国哲学与之不同,中国哲学之全体均是“有机论”,均是一种“有机体”哲学或曰“机体论”哲学.“机体论”哲学强调天地万物之间之“内在关系”,认为天地万物互依互靠,互致影响于对方,牵一发而动全身.宇宙是一有机体,宇宙各部分通体相关,其相关性或至为显明,或隐而不彰,但无一不相互关联.在中国哲学之“机体论”背景下,我们找不到任何“中心”,既找不到“自我中心”,更找不到“人类中心”.中国哲学家眼中之世界,不过就是一大大小小之“人体”的世界,这世界没有“中心”,只有“限于所分”与“不能相为”之职司、功能.各个别、各部分,各尽其天赋之职司、功能,就构成和谐完美之整体.  相似文献   

5.
一在五四时期流行的各色社会主义流派中,无政府主义是影响较大的一种,并“占着优势”①。中国第一代共产主义者在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之前,大都受过它的影响。青年恽代英就曾经将无政府主义视为救国救民的真理而进行过“细心的研究”。 1913年恽代英进入中华大学预科,开始接触无政府主义。之后,他一直怀着浓厚的兴趣,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1917年,恽代英在一封信中比较详细地阐明了自己对无政府主义的见解。他认为:“代表富人阶级、贵人阶级之政府”,均应“破坏”和“推翻”,“种种之阶级界限,实为天下事攘之泉源,且为不合自然法则之物”,亦应“破坏之至于净尽”。但是,“谓此等政府,即目前宜破坏、宜推翻之,不可也。”因为“此等阶级界限之存在,亦非全无其存在之必要”,要破坏首先得“从根本上扫灭其存在之原因”,寻求“解决之根本方法”。不然,“即破坏矣,不旋踵而又发生”②。  相似文献   

6.
“诚”是儒家传统道德核心观念之一,具有丰富的意涵和重大的时代价值。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角度而言,“诚”之主要意涵表现在:本体之“诚”具有促进人己合一,推动灵和肉关系和谐的意义;交往之“诚”具有促进人人合一,推动人和人关系和谐的意义;治政之“诚”对实现社会“德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经商之“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促进企业经营“以人为本”和构建利益共同体具有积极意义。结合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诚”之当代价值主要通过推行“诚”之教化、发挥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提高自我的修养以及构建利益共同体等方面而体现。  相似文献   

7.
王阳明心学体系中所蕴涵的“实心实学”思想,可以概括为:“本体工夫合一”的“实心”论,“实地用功”的“实功”论,“践履之实”的“实行”论,以及“爱人之诚心,亲民之实学”的“明德亲民”论。王阳明“实心实学”思想,是明清之际“实学”社会思潮的理论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8.
与时俱进之“时”,概而言之,就是社会实践,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进程。在当今中国,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体说来,就是“时机”之“时”,是“审时度势”之“时”,是“天时地利人和”之“时”,或者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之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相似文献   

9.
彭彦华 《理论学刊》2006,1(3):92-94
孔子在批判当时学风时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1](《宪问》)孔子主张,学不应是为了见知于人,而应是“为己”,是为了成就自己、完善自己。孔子眼中的“学”是“为己之学”。对于“为己之学”,徐复观先生解释说:“所谓为己之学,是追求知识的目的,乃在自我的发现、开辟、升进,以求自我的完成。[”2](P294)杜维明先生也认为,为己之学“就是学做人”,“学习成为一个完善的人”[3](P49)。其实,孔子之“学”是“下学而上达”,“为己之学”还是人生精神境界的提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揭示了孔学的基本精神。在中国…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宋学及对宋学含义的科学界定 何渭“宋学”?自清代以来,学者多从经学方法论的角度认定:汉儒专言训诂,是为汉学;宋儒专言义理,是为宋学。汉宋之争,乃经学史上的一个发展阶段。其实这样界定学宋,是就狭义而言。若从广义来看,宋学则是赵宋一代学术文化之总称。就是说,宋学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慨急。从横断层面来看,宋学包括哲学、宗教、政治、文学、艺术、史学、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正如明代唐枢在《宋学商求》中所列举的“横渠之学”、“明道之学”、“伊川之学”、“金陵之学”、“涑水之学”、“魏公之学”、“乖崖之学”、“安定之学”、“希  相似文献   

11.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中,“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治”与“乱”的对比突出了“西方之乱”的制度根源与“中国之治”的价值意蕴。“中国之治”的鲜明特征源自其制度体系的显著优势,在国家治理的实践中实现了治理效能,以全新的政治理念、发展道路、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丰富了人类政治文明,彰显了世界意义。“中国之治”展现了世界政治发展的崭新图景,超越了西方主流的政治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创造了人类政治文明新样态。  相似文献   

12.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是说天下同类的人或物,总聚集在一起。如要突出描写同类中之某一对象,则每每采取“尊主抑宾”这一修辞手法,以造成“鹤立鸡群”、“珠灿豆中”之格局。这样,鹤阔步高视之举止,与其轩昂迥异于鸡群之风姿,珠之通  相似文献   

13.
少时,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读得心潮起伏,激情喷涌。悟出“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之深意。在梁启超的笔下,少年之中国,中国之少年,“如朝阳”、“如乳虎”、“如春前之草”、“如长江之源”,是那么美好、“有力量”、“思将来”、“能进取”、“敢创新”,充满希望。  相似文献   

14.
牟宗艳 《理论学刊》2002,(4):115-117
陆象山是南宋时期心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以“心即理”、“尊德性”的思想与朱熹理学分庭抗礼 ,自成一派。“义利之辨”作为陆象山心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涵融了陆氏心学的精华 ,集中显示了心学与理学的不同学术特色。尤其是在如何理解“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的问题上 ,陆象山关于辨别君子小人之志的论述可谓极富新意 ,别开生面。本文就陆象山在“义”与“利”的关系、“义利之辨”与君子小人之“志”、“义利之辨”与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思想展开论述 ,以求对心学一派的价值观深蕴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5.
华建宝 《实事求是》2007,195(2):11-13
中国自古以来注重荣辱问题。“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是传统荣辱观的立论基础;“立人之大节”“治世之大端”,是传统荣辱观的目标价值;“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不同也”,是传统荣辱观的内涵要求;“三省吾身”“反求诸己”,是传统荣辱观的修养途径。  相似文献   

16.
正气,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范畴,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说文解字》云,“云气也,象形”,是云气、蒸气、烟气以及呼吸之气的总称。如“天地之气,不失其序”,此处之气,指云气、天气;“通天下一气耳”,此处指构成万物的始基;“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则认为人的精神也由气构成;“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则赋予气以道德性和情感性。到了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气韵生  相似文献   

17.
《新长征》2012,(1):1-F0002
上门走访,解决眼前之“急”;项目扶持,解决长久之“难”;资源倾斜,解决现实之“愁”。农安县的“帮扶”帮到了百姓的心坎里。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绥阳县紧盯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一个目标”,认真落实最严格的督查、最严厉的考核、最严肃的问贺“三个最严格”,全力把握年龄界限、后备干部、综合寨质、提拔任用、签责任状“五个要求”,始终坚持暗访督查、问责惩戒、定期调度、宣传氛围、项目争取、政策落实、挂帮扶助“七个常态化”,将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强化“四个着力”,真正在“扶持谁”上下功夫,在“谁来扶”上动真格,在“怎么扶”上出实招,在“持续抓”上强保障,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尽非常之贲、用非常之策、举非常之力、创非常之绩,苦干实干,攻坚拔寨,全力聚焦脱贫攻坚。  相似文献   

19.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四句,应解读为“上德不德,是因其有德;下德不失德,是因其无德”。“德”字被用于同人事相关的场合,其通义为“心有所得”。是以“道”还是以“德”为伦理标准,这是“上德”与“下德”的分际所在。区分“上德”与“下德”是为“圣人之治”提供理论依据,其伦理意义在于倡导朴实之“德”,反对虚伪之“德”。“上德”之朴实,是因其一视同仁地善待一切人和物,是为公平之德;“下德”之虚伪,是因意有所偏,行有所弃,不能一视同仁地善待一切人和物,是为不公平之德。倡扬公平之德是老子伦理观之主要特色。能履行公平之德,方是“上善”。“上善”是“上德”在实践中的体现。“上善若水”是“上德”的实践原则,它要求:(1)像水之善利万物那样善待一切人;(2)像柔弱的水那样不与万物相争;(3)像善于居下的水那样谦卑。  相似文献   

20.
“诗文补贮是黄宗羲史学思想的一大特色。虽有一些论著涉及此点,但细究内中意蕴者并不多。本文从黄宗羲的“以诗补史之阙”、“诗道”包容“一人性情,天下治乱”、“叙事之文补史之缺”、“铭者,史之类”等主张入手,作了详尽的探究。黄宗羲的这些主张大大地丰富并深化了史学与文学之间互补关系,且可以“诗文补史”说概括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