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弗洛伊德主义与"五四"新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是 2 0世纪的显学 ,风靡了一个多世纪。自“一战”以后 ,这一学说猛烈冲击了哲学、艺术、宗教、社会风尚、道德伦理 ,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波澜。这门本为治疗人类精神疾患而出现的学问 ,在文学艺术界却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这大约是弗洛伊德始料不及的。弗洛伊德在他的《诗人与幻想》中认为 ,作家创作的动因是幻想 ,是受到压抑的愿望在潜意识中的实现。只有一个愿望未满足的人才会有幻想 ,也只有幻想才能满足受压抑的愿望。弗洛伊德认为 ,作家的创作总是对过去的、特别是儿童期受压抑的经验的回忆。回忆恢复了过去被压…  相似文献   

2.
根据尼采的谱系学思想,本文全面分析研究了尼采的强力、强力意志以及超人等思想的内在关系,指出了人的生命才是尼采哲学的基础。而这种生命并不是人的本能而是人的强力意志,从而说明了尼采哲学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分析了尼采提出上帝之死这一虚无主义命题的存在论意义和目的。这种意义就在于,尼采哲学既是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又是现代哲学的开端。其目的就在于,他为人类社会和人的生活意义重新确立了一套标准和原则,并指示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一种方向。按照尼采的思想,未来哲学的基本任务就是价值世界的重新建立。而这又是现代哲学的中心问题之所在。因此,本文认为,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才是尼采哲学真正的意义与使命所在。  相似文献   

3.
尼采在《反基督》一书中对基督教进行了猛烈抨击,其间还夹杂着对康德哲学的尖刻批判。从深层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尼采集中批判了支撑基督教会的三大理念"信、望、爱",认为它们是教会精明算计的产物。基督教的"信"与"真"无关,且是对知识和真理的抑制;基督教的"望"树立起一个"彼岸"世界,使"现实"虚无化,弱化了受苦受难者的生命意志;基督教的"邻人之爱"因掩盖自爱而沦为"怜悯"和"同情"。从尼采对基督教会的"世俗性"的批判来看,尼采心目中或许并没有完全排斥基督教,而是有一个更"神性的"基督教和更"神性的"上帝的位置,后者偏重于《旧约》上帝的形象。这一点与尼采意志哲学的主旨一致,无疑增加了尼采与基督教关系问题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我将教人以生存的意义:那便是超人。”①尼采,19世纪德国伟大的哲学家,以其清新文字,狂热的思想,拉开了十九世纪末哲学革命的序幕。19世纪正是欧洲文化、思想、政治危机时刻,尼采与传统的德国古典哲学家大相异趣,创建了一种使克尔凯郭尔哲学和叔本华哲学黯然失色的新哲学。在这一新哲学中,超人学说更是尼采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西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尼采的超人哲学的理解,历来意见分歧。这种分歧,部分地应归因于尼采在阐释其哲学时抑逻辑扬艺术的诗化语言风格所造成的概念模糊不清、表述隐喻多意义以及未曾明确定义,以至于给…  相似文献   

5.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在他看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自身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将赫斯的经济异化理论同黑格尔的劳动学说相结合,提出了异化劳动的理论。认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两篇著作中,从本体论意义上引入了“实践”范畴来确立人的本质。认为实践…  相似文献   

6.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 ,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在他看来 ,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自身发展的高级形态 ,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将赫斯的经济异化理论同黑格尔的劳动学说相结合 ,提出了异化劳动的理论。认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7.
中国哲学现代化是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主要内容,冯契哲学对这个世纪课题作了应答。区分知识与智慧的学说,是冯契哲学思想的核心,他借用传统哲学中唯识宗的“转识成智”这个术语来表示由知识到智慧的转化,这就真正从“融合中西”的高度上把握了哲学的本质——哲学即“爱智慧”。  相似文献   

8.
中世纪以来的基督教神学,教人怜悯,自我否定,禁欲主义的人生态度,使本来应该充满乐观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进程涂上了一层浓烈的悲观色彩。尼采把批判的目光集中到了基督教的道德观念上,他在承认人生悲剧性的前提下,肯定人生,确立了一种对待人生悲剧性的积极立场,提出了"超人"形象,着眼于解决人生意义的重大课题。尼采的"超人",是具体的人,是超越了传统道德观念束缚、有健全的生命本能和旺盛的强力意志的强者,是一切价值的破坏者,"超人"是人的自我超越。尼采的"超人"学说在哲学上的进步意义是显然的,应加以批判地借鉴。  相似文献   

9.
斯宾诺莎不是基督徒,却对基督教神学做了深入科学的研究。他不是现代自由主义者,但自由是其整个哲学和人生的真谛。在其哲学的形而上学领域,实体是轴心,而在现实的政治学里,“自我保存”成了一切的基石。本文通过论述“自我保存”的学说试图表明:在斯宾诺莎那里,自我保存不仅是一切伦理的基础,也是一切政治的源泉;斯宾诺莎与其说是一个泛神论者,不如说是一个自然主义者,或者说是权利主义者。正是基于自我保存,斯宾诺莎才使政治和哲学从神权中解放出来,从而依靠理性实现真正的自我保存———人身和心灵的全面的自由。一斯宾诺莎…  相似文献   

1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共的行动指南,探讨这一思想的生命力,是用这一思想更好指导实践的根本要求,也是使这一思想不断获得丰富发展的根本要求。一、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特征理解其生命力马克思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出发,向来认为实践是其学说形成和发展的唯一源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科学命题,蕴含着作为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规律概括的马克思主义充满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同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对中国共产党执政领导的重大…  相似文献   

11.
“守约”是孟子提出的一个概念,“守约”就是“守心”。和孔子的“心性”之学相比,“守约”过分地强调了“仁”,而忽视了“礼”,有“重内轻外”的特点。孟子认为,只要能“守约”、“发明本心”,就有了成圣成贤的可能性,“守约”开启了“心学”传统。在宋明理学中,朱、陆在解释“守约”时产生了分歧,反映了理学与心学在经典诠释上的差异,陆象山还把“守约”发展成“易简之学”。阳明心学也继承了“守约”,但其“致良知”学说,更加丰富完善了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12.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以《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这两部著作闻名于世。在《国富论》和《道德论》这两部著作中他“塑造”了两个形象——道德人和经济人。在《国富论》中他阐述的是他的市场自由主义经济观,由此“塑造”了经济人的形象,而在《道德论》中论述的是他的利他主义道德观,“塑造”了一个道德人的形象。关于斯密塑造的这两个形象,人们通常把他们对立起来,认为《国富论》的论调是人的“利己之心”,而《道德论》的立足点则是人的“利他之心”:从而认为斯密的经济人是利己的,道德人是利他的,因而斯密在伦理学上的…  相似文献   

13.
“哲学的精神”是一个既复杂有趣,又常思常新的话题。1.作为“爱智之学”,哲学是不懈地追求知识与合理地运用知识的统一。哲学(philosophy)一词源自古希腊文的动词philein(爱)和名词sophia(智慧),其义为“爱智之学”。希腊文“philein”即“爱”。爱具有强烈而浓厚的主观色彩,包括自我之爱、他者之爱、及男女之爱。兴趣与力量、追问与追求、探  相似文献   

14.
尼采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具反传统特点的哲学家。他以狂热非凡的勇气、精细敏感的体察,以一种个人独有的恶性方式经历人的问题,不仅颠覆了苏格拉底和耶酥共同塑造的西方大传统,而且颠覆了开创了西方新时代的启蒙传统,超越了所处时代世俗的丑恶与对抗,持续散发着永久魅力、不断被后人掀起研读的热潮。尼采的文章不像其他哲人,深奥莫测、晦涩乏味、学究性极浓,个中道理需要重新诠释才能为大众接受成为现实的精神力量。而尼采天马行空的思想、幽深而崇高的精神却能用行云流水、瑰美奇异、诡丽料峭、诗意盎然、激情四溢的文字,既能深入王国维、鲁…  相似文献   

15.
尼采哲学主要内容有价值重估、权力意志、超人学说三大方面。在这里权力意志论集中体现尼采的主要思想,为其他两个方面打下基础。因此常常说,只有正确把握了权力意志的思想内容,才可以正确的理解尼采的哲学,并能正确剖析尼采哲学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学界对法哲学的理解很不一致,一部分人认为法哲学就是法理学,或法哲学是关于理论法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法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或法哲学是法学与哲学的交叉学科。究其原因,就在于对法哲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解。文章运用概念分析法对法哲学内涵进行解剖,明晰了我国当前法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从而逻辑地确立了法哲学的学科性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中世纪哲学与基督教紧密结合表现出信仰与理性融合的特征,符合“哲学是爱智慧”的立场与标准;海德格尔关于“木制的铁”之说从某种意义上论证了哲学的多样性和超越性,他为中世纪哲学合法性提供了佐证.此外,中世纪哲学的道德向度也为合法性提供了实践上的依据.“正当生活”是中世纪哲学的道德之维,它的原罪论、神义论、存在论及世界观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关于"纯粹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重提“纯粹哲学”对于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是有好处的,提倡“纯粹哲学”并非主张哲学脱离实际。康德提出“纯粹理性”,他的“三大批判”都在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意义上具有现实内容。黑格尔提出“绝对精神”,他的“精神-理性”经历过自己的过程后,是有血肉、有学识、有个性的活生生的“存在”。哲学的问题本身是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涉及现实的深层问题,做哲学当然需要排除某些“急功近利”的想法和做法。  相似文献   

19.
论行政处罚适用的"一事不再罚"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事不再罚”作为行政处罚适用的一个重要原则 ,是近几年来行政法学界讨论较多 ,分歧也较大的一个问题。自 1 996年 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颁布以来 ,已有诸多著述对这一问题作了研究阐述。行政法学界对于“一事不再罚”原则的理解存在诸多不同的观点 ,综合起来 ,主要分歧在于对于同一个违法行为如何认定 ,而有一点是共同的 ,就是认为“一事不再罚”原则中所指“罚”应当是指行政处罚 ,也就是对违法行为人的同一违法行为 ,不得以同一事实和理由 ,给予两次以上的行政处罚。对此 ,笔者认为 ,“一事不再罚”只是行政主体在实施罚款…  相似文献   

20.
于溟  殷靓 《工会论坛》2010,16(2):149-150
“此在”作为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根本范畴,极具特色地集中探讨了“人”这一特殊存在,指出“此在”在其他一切存在者中具有优先地位。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哲学混淆了“存在”与“存在者”,他以“此在”作为探讨存在与存在者的中介,对此在展开了一系列的论述。海德格尔对“此在”的阐述,具有丰富的哲学探讨价值,同时体现了其对传统人学的巨大超越,我们有必要对他的这一思想进行认真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