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汪玉 《法制与社会》2010,(25):74-74
尸体作为民法上的物是既有自然属性又有伦理属性的客观实在,是一种特殊的物。这就意味着对尸体进行法律规制既要充分发挥尸体的精神效用和物质效用又要注意保护死者亲属的利益和社会的公序良俗,在尸体器官捐献中尤其要注意对尸体的合理利用及对权利人利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在凶杀案件中,犯罪分子往往为了掩饰犯罪行为而隐藏尸体。通过尸体的体位状态可分析出犯罪分子移动尸体的方式、动作,从而对嫌疑人接触尸体的部位进行检验,得到嫌疑人的DNA。笔者在工作中遇到2起凶杀案件,均通过尸体的体位状态分析出移动尸体的动作,从而检验出嫌疑人的DNA。  相似文献   

3.
因鉴定体制特点,公安法医除参与尸体有关的现场勘查工作外,还需进行尸体检验工作。在此过程中,可能面对很多风险,受伤和中毒等事件时有发生。然而,国内公安法医对新冠肺炎等传染病流行期间死亡的尸体如何甄别进行尸体检验鉴定,对现场勘查及尸体检验工作的防护只有少量规定,且内容不够详尽。本文对法医在现场勘查中遇到的尸体及尸体检验中实验室建设、职业现状、风险评估及防范措施等进行了论述。最后,建议出台相关的制度规定等具体约束规范措施,以保障公安法医现场勘查及尸体检验工作的顺利进行,以解除基层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4.
环境因素对尸体现象的影响是法医学的一项重要课题,其在刑事案件的调查和取证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介绍尸体腐败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影响尸体现象的各种环境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影响尸体现象的原理。本文的探讨有助于在尸体检验中更加准确地确认人死亡时间和原因,对刑事案件的侦查起到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部门规章及规章性文件1.《尸体出入境和尸体处理的管理规定》要点:严禁进行尸体买卖,严禁利用尸体进行商业性活动。除医疗机构、医学院校、医学科研机构,以及法医鉴定科研机构因临床、医学教学和科研需要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接受尸体捐赠;使用完毕的尸体,由接受尸体的单位负责对尸体进行殡葬意义上的最终处理。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住房转让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要点:对转让住房收入计算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纳税人可凭原购房合同、发票等有效凭证,经税务机关审核后,允许从其转让收入中减除房屋原值、转让住房…  相似文献   

6.
余华  吴新原 《政法学刊》2000,17(1):71-72
本文就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尸体面貌辨认照相中对尸体面部肤色的调整,伤痕、残缺部位的修复和在尸体面貌辨认相片拼接中的应用以及处理后的尸体面貌辨认相片在公安刑侦系统内部局域网上的应用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目前对无名尸体尸源认定的方法主要有尸体相貌、DNA分析、指纹等等。当命案现场中的无名尸体高度腐败时,尸体面容完全改变,相貌辨认条件丧失;同时,高度腐败尸体细胞中的DNA已经高度降解,DNA测序大多难以得到准确结果。对于这类案件,可以通过尸体指纹与生前所留指印的同一认定来进行尸源认定,如何成功的提取高度腐败尸体的指纹是能否通过指纹进行尸源认定的关键。笔者就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案例介绍一种教科书上未提及的高度腐败尸体指纹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8.
也论尸体的民法保护──与杨立新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尸体问题的讨论已成为民法学界一个不可回避的理论视点。尸体应当受到保护,这基本上已成为定论,但在尸体属性及具保护理论等方面,仍存有相当之争议。杨立新先生在《论尸体的法律性质及其民法保护》一文(载杨立新《民商法判解研究》第三辑)中,将尸体视为身体的延续利益,并认为对尸体进行保护的依据是人身权延伸保护理论。对此论点,笔者不敢苟同,拟就在本文中也谈谈关于尸体的民法保护问题。 一、尸体在法律性质上是一种物 杨立新先生将尸体的性质称为身体的延续利益。在我看来,这种观点难接受。首先,“所谓利益,就是每一个人…  相似文献   

9.
关于高度腐败尸体指纹的提取方法有不少,通常采用尸体指纹捺印器和油炸法居多。但使用尸体指纹捺印器,由于高度腐败尸体皮肤表面有尸油或尸蜡,往往沾墨不均匀,捺印出指纹浓淡不均匀,细节特征反映不准确从而影响鉴定工作;而油炸法,操做比较复杂,对尸体手指的损伤也比较大。  相似文献   

10.
指纹状态属性的认定是当前指纹鉴定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指纹鉴定中的押名指印一般情况下都是押名人生前主动捺印形成的,但在实践中有时会出现作案人为了扰乱侦查视线、逃避惩罚或获取某种利益,而利用尸体指纹捺印伪造死者生前的押名指印的情况,因此对尸体指纹种类认定的研究将有助于侦查破案或对事实的确认。早期尸体现象是尸体指纹具备区别于活体指纹的特定性和相对稳定性的关键,再加上指纹本身所具有的反映性,这"三性"共同构成了尸体指纹种类认定的科学基础,为判定尸体指纹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尸体指纹的研究,一方面须得益于尸体指纹捺印外观特征规律的深入总结,而另一方面也需要将微观层面的尸体指纹汗孔特征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总之,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尸体指纹种类认定的科学可靠性,进而使这一认定结论能作为一种科学的鉴定意见在诉讼中运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腐败尸体的病理检验价值。方法对楚雄州2000年1月至2015年10月的100例腐败尸体的组织病理学检验材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尸体腐败后,虽然组织结构发生了破坏,但仍可将部分生前病变和损伤保存下来,对查明死因或死亡方式仍有一定价值。结论对腐败尸体进行系统解剖和组织病理学检验,对判断案件性质和分析死亡原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利用尸冷推测死亡时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命案现场的现场勘察和尸体检验中 ,常规的尸体检验中对尸体现象如尸斑、尸僵、尸体痉挛和尸表损伤等比较注重 ,这对分析死亡过程、推断死亡时间有一定的作用 ,特别是早期的尸体现象对推测死亡时间可以精确到小时以内 ,这对犯罪嫌疑人的认定和排除有重要意义 ,也是命案现场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死亡时间的推断如何做到精确 ,是全世界法医界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只有具备了十分丰富的经验 ,联合运用多种方法综合判断才能达到比较准确的结果。尸冷是早期尸体现象之一 ,正常机体产热与散热保持平衡状态 ,使人的体温恒定在 37℃左右 …  相似文献   

13.
在与酒精中毒有关的案件中,尸体材料中酒精含量的测定是非常重要的。现代气相色谱技术已能准确、迅速地对微量尸体材料中酒精含量进行测定,因而这项工作已逐渐开展起来。根据目前尸体材料中酒精含量测定的结果分析,可以看出,法医或法化学工作者在判断尸体酒精含量测定结果时,应拄意以下4个问题。 1 正确认识尸体中酒精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民法通则》及《物权法》中尚且没有关于尸体权利归属及其保护方法的规定,致使目前呈现出国家对尸体管理的无序状态。随科技水平尤其是医学水平的逐步提高,非法利用、损害遗体和遗骨而产生的案件层出不穷,给当事人及司法实践活动带来了很多阻碍,故对尸体问题的讨论已不容忽视。而各国立法均未明文规定尸体的法律属性、权利归属及其保护方法,本文试从尸体的性质以及权属方面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15.
捆绑的尸体常见于凶杀案件,其相关问题与案件性质、作案过程及现场物证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有必要对其加以仔细研究。本文结合56例捆绑尸体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以期对捆绑尸体的有关问题进  相似文献   

16.
孙栋  贾力  张峰 《法医学杂志》2005,21(2):128-129
死亡时间推断有十分重要的法医学意义,对查明案件真相常常起到关键作用。在实践中,腐败尸体的死亡时间推断历来是法医学的难点,推断的死亡时间同实际死亡时间存在误差常是难以避免的,但若误差较大,对案件的侦办就失去了实际意义,甚至会误导案件的侦查方向,产生冤假错案。此时的“误差”就应称为错误。本文对13例腐败尸体死亡时间错误推断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就腐败尸体死亡时间推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讨论,旨在提高基层法医工作者对腐败尸体某些尸体现象的认识和重视。1案例资料1.1一般资料13例腐败尸体案例来自于南京市公安局法医中心199…  相似文献   

17.
112例他杀溺死案件的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中尸体的检验是法医尸检的常见内容,主要解决死因及死亡性质问题。即是否溺死及溺死性质判断等问题。部分案例尚需鉴定尸体身源、入水地点、尸体损伤等问题,从而为查清案情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对水中尸体鉴定死因是否溺死并不难,即使是高度腐败甚至白骨化尸体,通过硅藻检验也可鉴定是否溺死。但溺死的性质判断常是一大难题,单纯通过尸体检查常常难以确证,尤其是高度腐败甚至白骨化尸体,必须结合案情调查、现场勘查等情况综合判断。本文通过对1 1 2例已查破的他杀溺死案一回顾性研究,探求他杀溺死案件的特点,以供参考。1 材料与方法1 1 …  相似文献   

18.
公安法医检验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公安法医检验工作的好坏在较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侦察破案、案件的起诉和审理。本文作者现就公安法医检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探讨。1 突出而普遍存在的问题1.1 现场勘查工作不细,该检的没检 法医现场勘查工作不细,该检的没检,已成为案件难以办结的重要原因。其主要表现集中反映如下。1.1.1 对水上尸体、腐败尸体、看似自杀或意外死亡尸体的检验,马虎应付,得过且过 有些法医对水上尸体、腐败尸体的检验,通常只作外表观察,不进行解剖检验,仅根据尸表没有损伤而作出溺死或病死的结论;对看似自杀死亡尸体  相似文献   

19.
正201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法医病理学》(4版)教科书中对溺死尸体颅脑、颜面部淤血这一尸体现象的解释为:溺死在水中的尸体,因头部较重而下沉,体内部分血液向头部坠积,引起颜面部肿胀发绀。脑膜及脑组织淤血明显,脑神经细胞缺氧变性。笔者从这种尸体现象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探讨,阐述自己的看法以供同行探讨。1关于溺死尸体颅脑及颜面淤血的理论阐述笔者认为,溺死尸体在溺死各期及溺死后,由于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的法医学著作中对水中尸体漂浮特征的叙述是:人体的比重在吸气后为0.967,呼气后为1.057左右,故溺死后尸体一般皆下沉.待尸体腐败,产生大量腐败气体,比重又减少,尸体浮出水面.尸体腐败和上浮的时间可因温度不同而差异甚大.一般夏季12小时左右开始上浮,冬季一个星期左右或更久.并认为男性尸体浮起后多呈俯卧位,女性尸体多呈仰卧位,这与男女骨盆结构和脂肪组织在身体的分布不同有关.我们在实际检案过程中,发现尸体的漂浮时间与上述差异甚大.现将作者实际检验的案例总结如下.1 资料统计(见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