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网络化行政:公共行政的新范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化公共行政是由网络理念、网络组织和网络运行机制为核心要素构成的公共行政体系.它是公共行政领域结构性变迁在理论上的内在反映,是对公共行政领域现存各种理论的一种扬弃与整合,既能够体现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价值,又能够有效应对现代社会治理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多样性,是知识经济时代理想的公共行政范式.政策共同体理论、政策网络理论、公共物品与服务提供的网络理论、网络组织理论和网络化公共行政核心功能及其实现方式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构建起了网络化公共行政的基本理论框架,网络化公共行政范式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2.
善于运用先进模范引领社会道德风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先进模范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楷模。从价值维度来讲,先进模范的价值立场、精神力量和主体特质内在地体现着创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精神标识;从伦理维度来讲,先进模范所蕴含的家国伦理、政治伦理、职业伦理和交往伦理深刻彰显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伦理精义;从实践维度来讲,选树呼应时代的英模人物、探索符合民众心理的宣传方式和激发弘扬公民的自我理性与公共精神是先进模范引领社会道德风尚的现实旨归。  相似文献   

3.
信息网络时代党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信息网络时代党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具有:服务个性化、服务多媒体化、服务社会化、服务网络化、服务信息化等特征。并且,这些特征将改变图书馆传统的工作方式、读者服务方式以及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4.
21世纪是一个网络大发展的时代,网络技术正在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青少年是网络影响的特殊社会群体。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平等性和互动性为青少年开创了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他们可以尽情展示自我个性,发挥自我想象,追求自我超越,体验自我成功。但同时,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等特征又助长了青少年的侥幸与放纵心理,许多青少年由于忽视网络伦理而导致网络道德失范,产生不良的社会后果。  相似文献   

5.
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承与发展,首先要推动中华文明在网络中的传播。按照文化的构成要素,分三个层次探析传统文化网络传承发展的内容,即民族文化遗产层面的传承与发展、汉语言文化和知识系统层面的传承与发展、民族精神和伦理价值观层面的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在网络中的传承与发展,一方面是建,一方面是传。国家应发挥主导作用,全社会应有传承与发展意识,更要遵循传播规律提高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6.
中华爱国主义早在先秦时期就在“忧道”的基础上发展起了一种忧国忧民的伦理精神。在中华爱国主义之忧患意识绵延更生的价值谱系中,湖湘文化表现出了率先垂范的角色契合和价值认同,并为弘扬这种传统注入了许多新的内容,成就了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的精神传统和伦理基因。  相似文献   

7.
网络化时代改变审美传统场域,带来一系列审美价值畸变,需要审美观教育正本清源。审美观作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一部分是网络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网络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全面把握网络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对审美观教育的要求,从网络审美标准、网络审美热点、网络技术赋能、网络审美内涵四个方面培育大众审美情趣、塑造大众审美品格和净化社会审美风尚,发挥审美观教育在网络化时代的作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支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风尚,也是中国应对全球化时代的伦理力量。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原则的集中概括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表述,它体现了伦理规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加强教育宣传机制、道德修养机制、带头示范机制、评价监督机制等实践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9.
网络化时代的来临使得传统社会结构发生了全方位的变革,社会整合再次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科学议题。网络化时代使得个体化趋势得以加强,这不但使社会价值层面的系统整合出现困境,还冲击动摇了传统社会整合的组织基础,加剧了整体统一性和个体特殊性之间的矛盾;与此同时,网络化时代还使得前网络社会的整合规则变得效率低下,甚至出现"合法性危机";在社会整合的治理体制上,网络化时代以信息控制为主要手段的传统权威体制也遭遇挑战。但是,网络化时代的整合困境并不必然导致一个碎片化的社会,如果社会治理方式能够直面"生活政治"问题,这恰恰是一个重塑社会整合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姚润月 《唯实》2005,(6):45-47
互联网已经深深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影响着传统的伦理道德。应从网络特性着手,剖析网络冲突的形成以及对传统伦理的影响,确立建构网络伦理平台、网络伦理圈以产生自律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在网络社会,网络伦理忧虑的现实语境是当下人的实然社会生活的价值预期投射为网络空间的虚拟情态后道德主体虚化、伦理失范的风险。由此引发了当前人们关于网络文化建构滞后的后现代性语境思考。  相似文献   

12.
论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物质基础和生存境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原则也应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而呈现出新内容。在网络化境遇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应遵循主动出击、包容引导、渗透融合、疏堵相伴、软硬兼施的基本原则,这样,才能顺应网络发展的时代潮流,增强网络新环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聂火云 《求实》2006,1(10):41-44
和谐社会作为伦理概念,其价值圭臬始终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和谐社会的精神蕴涵与价值确证方式,公民伦理通过彰显独立主体精神、权利与义务统一精神、契约精神、社会正义精神、市俗伦理精神等基本的精神价值,确认着和谐社会公民身份的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历经百年变迁与积淀,五四传统和新青年精神进入了以网络社会为基本背景的历史阶段。文章着眼于互联网进入下半场的时代特点与发展趋势,对新时代五四精神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新的解读,并对网络时代青年的发展方向和培养路径进行了阐发。  相似文献   

15.
赵树森 《世纪桥》2013,(15):85-86
思考新时代给国防教育发展提供的机遇和挑战,并利用时代发展所带来的便利条件发展国防教育,应对时代所带来的挑战,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国防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进入网络化教育时代,人们必须转变传统工业社会确立的国防教育观念,形成网络化学习、终身学习、终身国防教育的新观念。网络化学习为终身国防教育提供了新手段,打破了传统国防教育方式的时空限制;网络化学习为终身国防教育提供了新的交互模式;网络化学习促进了终身国防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交往方式的变革与网络主体的伦理倾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社会的网络化引发了人类交往方式的革命。从哲学的层面来考量,网络作为一种社会交往的工具,其本质是中性的,并无善恶之分。然而,由于互联网络这种交往工具的特殊性,其对道德主体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规范的形成和改变具有普遍而深刻的路径依赖作用。本文试图从网络交往的特点、网络主体的特征入手,探析网络主体伦理倾向的成因以及网络主体在网络交往中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使网络成为提升主体道德境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是精神文化活动的重要传播平台。网络的日益普及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工作方式和交往方式,而且由此而形成的网络文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提出了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努力把互联网建设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  相似文献   

18.
休闲:环境哲学的中心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伟希 《新视野》2004,(2):58-60
作为生命哲学的休闲观,不仅是指人与自然的密切相依关系,而且也指人自身的生存方式。休闲的环境伦理,是保护与爱护统一,义务与价值结合,道德与审美合一的生存实践和生存境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理论资源,而实现的途径是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重德轻法的传统伦理国家,民众的法治意识淡薄,制约着现代法治进程,导致民主与法律精神先天不足;加之社会变革中出现的价值震荡和真空状态,极易造成社会成员价值选择的迷茫和失范。本文以儒家伦理为视角,分析传统儒家文化与现代法治的冲突,有利于构建现代法治要求相适应的新文化、新伦理。  相似文献   

20.
网络认同是基于技术网络的网民主体围绕着网络化生存目标,在网络互动过程中展开的身份识别、信息共享、价值趋同的建构性行为共识活动,并具备相应的特征。从规律、机制、社会的需要来看,建立"中国梦"网络认同有其必要性;从多样性、针对性、实效性来看,构建"中国梦"网络认同机制有诸多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