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马山县民间文化艺术熠熠生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迅  黄丽君 《当代广西》2009,(19):52-52
马山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民风淳朴,风情独特,拥有众多的民间文化遗产,单是民歌、民间舞蹈、民间戏剧就有十几种,其中“三声部民歌、壮族会鼓、扁担舞”被誉为马山民族民间文化“三宝”。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上林县积极抢救民间文化瑰宝,让“藏在深闺”的壮族多声部民歌等文化遗产重新焕发青春光彩,产生非凡的魅力。 曾经像壮锦一样美丽 “壮人自古爱唱歌,从小唱到牙齿落。”上林县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壮族人口约占全县人口总数的  相似文献   

3.
以壮族三声部民歌的现状为考察对象,分析文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传承人制度在保护少数民族文艺的职责与功能面临三重悖论,专属化排斥参与性、个体化切割组织性、遗产化侵害原生性。对少数民族文艺的保护不能仅依靠"非遗化"和"传承人制度",而是要着力重建其文化区域、文化土壤、文化空间,建设配套支持体系,以增强文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功能和效度,达到活态保护、整体保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他从小在山歌的环境中耳濡目染,13岁学会唱壮族山歌;20岁开始创作壮族山歌,已有数百首民歌在全国各大刊物发表;60岁后全身心投入到搜集整理和谱写壮族民歌的工作中,搜集和整理壮族民歌千余首,并用汉语翻译了10多万字。  相似文献   

5.
许晓明 《当代广西》2009,(17):56-57
壮族人民以好歌善唱而著称,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承载了壮旅民歌及其“涛性思维”的壮语却渐为式微,“欢”、“嘹”、“歌圩”等似乎要成为远去的记忆。为传承壮族文化记忆,一些壮族年轻人以网络为平台,悄悄发起了壮语“保卫战”。他们除了在壮族门户刚站“壮族在线”上建立专门的壮语文学习板块外,还通过流行歌曲这种年轻人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承母语。这些年轻人先用壮语翻译或改编歌词,  相似文献   

6.
钟春云  姚婷 《当代广西》2023,(11):28-29
<正>壮乡歌如海,宾朋踏歌来。今年“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系列活动,特色更彰显,主题更突出,内容更丰富,形式更新潮。新民歌大会、潮音·2023新民歌挑战赛、民歌路演活动、“大地飞歌·2023”……正巧借创新理念,聚焦“新民歌”,着力打造广西发声、辐射全国的优质文化品牌,让“壮族三月三”更展民歌风采,更具国际风范,更显时尚风韵,成为民族文化交融、中外文明互鉴的大舞台。  相似文献   

7.
《今日广西》2010,(5):21-24
广西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素有“歌海”之称。1984年,广西首届“三月三”音乐舞蹈节在南宁举行。之后每年由广西各市举办一次。1993年起改称“广西国际民歌节”。1999年起改称“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首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于1999年11月12日至16日在南宁举行。  相似文献   

8.
壮族先民留下了许多史前崖画、青铜器等文物古迹,以及独具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铜鼓文化,还有壮族民歌、民间古乐,干栏民居、寨门、风雨桥、各种祠庙亭塔,壮锦和多彩的服装及古籍等许多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存留在文山、曲靖和红河等州市壮族乡村的壮族典籍(包括摩经、鸡卜经等)就有1000册(件)以上,还有数百册(件)古壮剧剧本。  相似文献   

9.
羌族多声部民歌是羌族艺术宝库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广泛地联系着羌族民众日常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本文以四川省阿坝州羌族多声部民歌为对象,全面讨论了该类民族艺术形式上、类型上和音乐形态特征方面的特点,由此提炼了该类民歌可以发挥的重要社会功能和作用,以便能够促使更多的社会关注落实在羌族民间音乐的发展上,为该艺术的价值体现提供更好的环境和基础。  相似文献   

10.
广南壮剧     
<正>广南壮剧是云南文山壮族支系布雅人(沙人)的民间戏曲,是壮族文艺中一朵灿烂的鲜花,盛开在广南县的南、北部,经久不衰,深受壮、瑶、彝等少数民族喜爱。据表演的壮族师傅讲,广南壮剧发展到现在已有两百多年历史。从表演上看,它与壮族民间武打有相似之处;从唱词上看,又同壮族民歌歌词字数相同,虽然曲调不一,但有壮族民歌风味。从这些特点来看,其来源可能是壮族传统婚丧吉庆时载歌载舞与民间武打逐步结合而慢慢发展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正>歌传四海,声动九州。4月21日,“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欢乐启幕,引发全民参与热潮;5月21日,第24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闭幕式“大地飞歌·2023”精彩上演,为这场各民族大团结、大联欢、大发展的文旅盛会画上圆满句号。自2014年申遗成功起,“壮族三月三”就将广西的多民族传统文化推向国际舞台。  相似文献   

12.
<正>春暖花开“三月三”,壮乡处处嘉年华。自治区文化厅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打造集民族文化、群众体育、风情旅游、特色消费于一体的“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消费品牌的工作部署,以南宁为主会场,组织开展了“壮族三月三·桂风壮韵浓”系列文化活动430多项,共庆民族传统佳节,共享民族文化盛宴,共奏民族团结华章,共促经济创新发展。民歌湖畔三月三3月30日上午9时,随着七彩烟花绽  相似文献   

13.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族山歌享誉全球,具有强大的传承力。壮族山歌传承的基本动因,包括山歌融入几乎所有的壮族节庆活动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山歌良好的全民参与性等民族艺术传承的社会基础;以及深厚的山歌文化积淀、婚恋情歌的催化作用、多种社会功能的集中体现、特色鲜明的民歌韵律、独特的壮语特点为山歌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等人文因素。  相似文献   

14.
何新莲 《当代广西》2008,(22):21-21
作为“民歌十年”的总结,“大地习歌·2008”着力创作独具民族特色的壮族大歌《父母恩情广》、苗族大歌《蝴蝶双飞跳坡场》、侗族大歌《侗族蝉歌》、瑶族大歌《蝴蝶歌》,这些原生态野味与现代时尚元素巧妙结合的民族歌舞,体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一些东南亚国家的民歌,带着浓郁的异域风情,也给今年的民歌节增添了新的元素。  相似文献   

15.
节日     
在昆壮族同胞欢庆“三月三赛歌节” 3月27日,风和日丽,游人如织的云南民族村锣鼓喧天,歌声飘扬,近千名在昆壮族同胞在云南民族村壮族村欢庆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三月三。自24日开始,文山州政府、省壮学研究会、云南民族村就在民族村内举行了以壮族传统歌曲为主的赛歌活动,除壮族歌手外,彝、白、藏等民族的歌手也同场献艺,以这种形式庆祝三月三节在昆明尚属首次。27日下午的庆祝活动把赛歌节推向了高潮,来自文山、玉溪等地的壮族文艺工作者及云南民族村的各族演员们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还举行了壮族传统的祭竜仪式和壮族人民…  相似文献   

16.
丹业 《今日民族》2009,(3):F0002-F0002,I0001
3月29日,在昆壮族同胞和来自北京、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地的壮族同胞及各界嘉宾共1200余人欢聚昆明国际会展中心,共同欢度“三月三”暨《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首发式、演示会。  相似文献   

17.
谭湖 《今日广西》2007,(5):34-36
1999年,十几个穿着壮族黑色服饰的演员,唱着他们奇特的山歌,拉开了第一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帷幕。 这些演员就是来自广西那坡县的黑衣壮。因为是第一次走出大山,第一次为人们所认识,因此,他们的服饰、相貌和山歌倍受城里人关注。 从此,那坡的黑衣壮走出了山旮旯,走进了城里,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刀洁 《今日民族》2012,(6):25-28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县级市。开远壮族多为明、清时期自相邻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迁徙而来,主要分布在中和营镇、羊街乡和大庄乡的30个壮族村寨中,分为侬、沙、土佬三个支系。中和营镇的小新寨是一个典型的壮族村寨,也是开远壮族传统文化保留得较为完整的村落。其村民为土佬支系。“子孙会”是小新寨壮族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不仅是壮族土佬支系重要的人生礼仪,还是隆重的感恩仪式。  相似文献   

19.
哈尼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史文化遗产积淀丰厚。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蘑菇房建筑、哀牢山南段梯田群、历代土司遗址遗迹、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造型各异的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大量的神话传说、史诗、故事、歌谣、谚语、家谱、音乐、舞蹈等,其中,四季生产调、多声部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哈尼哈吧、  相似文献   

20.
刘玮  李燕凌  何李花 《传承》2011,(31):50-51
"苗族歌鼟"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是靖州自古流传下来的一种脍炙人口的口传民歌,它是原生态的多声部民歌,是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正经受着剧烈的冲击,处于濒危状况。通过从社会学视野出发,以"苗族歌鼟"作为研究对象,探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情况,以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