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4 毫秒
1.
分税制改革引发的土地财政与土地城市化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分税制改革的不彻底性表现在,仅仅在中央和省两级实行分税制框架,而省以下的各级地方政府则未进入分税制状态,导致地方政府财力与事权严重不匹配。与"土地资本化"相辅相成的"土地财政"便应运而生。以"土地资本化"为主要原动力的城市化,必然导致"土地城市化"凌驾于"人口城市化"之上,出现土地城市化大大快于人口城市化,以及农民工难以转化为市民,使我国的城市化被扭曲为"半城市化"。  相似文献   

2.
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现状、成因和治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土地财政是指地方政府主要依靠土地运作来获取收益.随着我国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出让金、税费收入和以土地为抵押获取了大量的收入.本文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三种基本方式和产生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3,(32)
地方财政风险是社会经济风险在财政领域的集中表现。作为风险的一个特定领域,地方财政风险呈现出客观性和普遍性的特点。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地方财政风险逐步显现,增强防范意识,探索其成因,对保障地方财政平稳运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应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规范政府官员的行为;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经济。  相似文献   

4.
不完善的土地制度与依靠"卖地"收入的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是导致高房价的根源。只有改革"土地财政",建立稳定的财产税体系替代主要依赖"卖地"获取一次性收益的格局,才能从根本上切断地方政府与"高地价—高房价"的纽带,房价才有望降下来。同时,还应通过变革土地制度等多种手段,处理好财产税与使用权性质冲突、税费转嫁、财政支出浪费、地税税种繁杂等问题,以保证"土地财政"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土地财政与地方公共物品供给——基于城市层面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全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3—2011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土地财政对我国地方政府公共物品供给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了地方政府间在公共物品供给结构上存在差异的原因。实证结果表明,土地财政收入的增加显著促进了城市道路等地方经济性公共物品供给增长率的提高,而对诸如教育、医疗、卫生等非经济性公共物品供给的增长速度影响不显著,甚至显著降低了其中部分公共物品的增速。同时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与产业结构)和城市级别并不能解释地方政府公共物品供给行为的地区性差异。利用国有建设用地出让成交价款作为衡量地方土地财政规模的做法进一步揭示了地方公共物品供给偏向的财政动因;对公共物品供给结构差异的探索性分析也有助于地区间资源均衡配置。  相似文献   

6.
刘佳  吴建南  马亮 《公共管理学报》2012,(2):11-23,122,123
土地财政是当前政府管理中的热点问题,然而学界对于土地财政的动因和引发根源尚未有一致结论。基于晋升锦标赛理论,采用2003—2008年中国257个地级市政府的非平衡面板数据,从地方政府官员晋升竞争角度出发,分析了官员晋升竞争对土地财政的影响。发现,地方政府官员晋升竞争是引发土地财政的根本原因,且这一发现具有较好稳健性,官员任期与土地财政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官员晋升竞争对土地财政的影响是因条件而异的,行政首长面对晋升竞争时更倾向于土地财政;相较东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官员在面对晋升竞争时更倾向于土地财政。由此得出,缓解土地财政问题的关键在于变革官员晋升模式,创新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以及延长和稳定官员任期是未来可能的改革路径。本文的发现对进一步理解我国官员治理模式,以及有效缓解土地财政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大部分是运用财务杠杆负债经营,蕴藏着巨大的偿债风险,地方财政收入的不确定性及其他因素都加剧了融资平台的偿债风险.本文探讨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基于财政方面的支持,分析了其带来的风险,并给出相应的风险防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方财政稳定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涛 《公共管理学报》2011,8(1):44-51,125
传统财政理论认为,中央政府是稳定政策唯一合适的承担者,然而,Gramlich得出地方政府的财政政策至少在短期内是有效的结论,并提倡地方政府实施稳定的财政政策。本文利用1995—2008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西藏除外)的财政收支面板数据和GDP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Prais-Winsten PCSE方法实证分析了地方财政收支行为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关系,得出在宏观经济处于繁荣阶段时,地方财政收支违反了"逆周期"操作规则,是"顺周期"的结论。认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财政纪律松弛,财政约束缺失,以及《预算法》的缺陷是导致"顺周期"的原因。为此,本文最后提出了通过建立地方财政预算稳定基金和中期预算制度,修订预算法等相关措施来构建中国地方财政稳定机制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评估财政风险应从政府拥有的公共资源及政府应承担的公共支出责任和义务2方面入手,从资产负债存量和财政收支流量两个角度来动态地考察。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之一是提供财务境况信息,以评估财政风险。利用政府综合年度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来分析和评价财政风险,可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并使之制度化和规范化。从政府会计的角度出发,讨论了财务境况的定义和计量,提出了从环境因素、组织因素和财务因素3方面来综合评估财政风险的一个分析框架,并设计了一套财务指标体系用以评估和预警财政风险。  相似文献   

10.
楼市红红火火,“地王”频频涌现,地方政府高度依赖土地财政的格局得到强化;另一方面,各地进行大拆大建和透支未来所引发的矛盾和冲突正趋于升级,这种利益短视模式的风险已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土地调控失灵的制度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直接后果就是大量农用地转化为非农用地,耕地资源日益减少.对此,中央政府加强了土地调控力度,严格保护土地资源.但地方政府有与中央不同的目标,而现有的土地产权制度为地方政府规避中央的调控政策提供了可能性.在梳理现代产权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土地产权的三重分割问题,即土地国有和"全民所有"的分割,所有者与管理者的分割,以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分割.地方政府实际上获得了管理和经营土地资源的直接权力,而又无需承担相应的长期后果.这一方面激励地方政府超常经营土地的行为,形成所谓"土地财政"现象;另一方面造成土地保护陷入集体行动困境.由于土地管制和市场调节双重失灵,尽管中央政府不断收紧土地闸门和信贷闸门,对土地开发市场的调控效果仍不明显,土地资源的低效率运用未见实质性改观,耕地保护压力仍然很大.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关于土地财政主流的解释,将其归咎于1994年起实施的分税制改革。从历史视野来看,土地财政以分税制确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为背景,却与分税制无本质的关联。2002年所得税分享改革、土地招拍挂和官员晋升锦标赛共同导致了土地财政现象。更深入考察,土地财政与分税制,均是中央与地方关系行政化的产物。因而土地财政与分税制的解决,根本上依赖于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依赖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制度化和法治化。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的城市土地出让制度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四种出让方式均易引发诸多弊端、土地出让过程缺乏有效监管以及出让金制度不完善四大缺陷。反映到具体实践中,则突出表现为城市土地出让过程中的权力寻租、"土地财政"、不公平竞争等一系列问题。必须从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土地产权制度、规范土地出让行为、改革土地出让金制度、加强土地领域廉政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城市土地出让制度,使之更加适应城市化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改进和完善土地利用:财政体制与政策方面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康 《理论视野》2006,(4):14-16
在人均土地面积为数甚低的中国,经济社会转轨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大潮却又必然带来对于土地开发的巨量需求。为了改进和完善土地利用的相关机制,财政体制和政策应当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一、深化改革,从制度上逐步消除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为了在解决好城镇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的同时促进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需要在政府职能、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及政府间财政关系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协调和改革。首先,实行事权的合理界定及其与财政能力的匹配协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尽管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的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但…  相似文献   

15.
集约利用土地是"两型社会"的必然要求。长株潭城市群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着利用结构不合理、占用耕地现象严重、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是缺乏科学的土地规划,城市边界不定、蔓延发展,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等。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有限定城市边界、促进城市精明增长,严格执行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割断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等。  相似文献   

16.
贫富差距的缩小与土地财政的终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当前的土地财政是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土地财政使被征地农民没有获得应有的收入,为房地产开发商谋取暴利奠定了制度基础,造就了众多的富豪,为官员和房地产开发商谋取非法收入提供了条件。当前已经具备了终结土地财政的财政基础。国家已经拥有了大量的财富,国家可以通过完善税法和发行国债筹集财政收入,通过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完善政府采购和投资制度以及预防腐败节约财政资金。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释土地冲突在现有治理结构下是如何构建的,采用田野调查和案例研究法,探讨了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冲突的演变过程和治理机制的构建。研究发现,在经济领域,由于权力边界与市场边界不清,行政科层的推动机制取代了城镇化的市场内生动力机制,地方政府攫取了土地租金的绝大部分,城镇发展的成本被转嫁到失地农民等弱势群体身上;在社会领域,通过行政权力嵌入到底层社会中,利用策略化的治理方式迫使农民接受既定的征地补偿标准,将土地冲突的压力传导到底层社会内部,形成刚性稳定的治理格局。最后,由于地方政府忽视了向失地农民提供就业服务、养老保险等公共产品,使得失地农民逐渐贫困化、边缘化,导致土地冲突加速积累和酝酿,最终演化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风险。土地冲突演变机制的归纳和总结,有利于进一步研究土地冲突治理机制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中央和地方财政博弈随着财政制度调整一直存在。在两级财政博弈下,地方政府在财政包干制度下存在“经营企业”行为,在分税制制度下存在“经营城市”行为。地方政府“经营城市”行为结合土地制度最终导致地方政府大举借债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3,(29)
近年来,土地财政问题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之一。土地财政作为我国财政体制的独特现象,有一定的合理根据,但其造成的不良影响也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土地财政暴露出我国目前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某些问题。解决土地财政问题的相关对策:完善现有的财政体制;完善土地增值收益的利益分配机制;完善土地政策,加强土地管理。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土地征收增值收益分配失衡表现在:农民被排除在增值收益分配之外、土地开发商攫取一部分增值收益、地方政府垄断大部分增值收益。造成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失衡的制度性根源在于:现行分税制的财政体制和官员考核体制不合理、现行征地制度与农地产权制度不完善以及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欠缺。而要清除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失衡的制度性障碍,需要从制度的完善和强化政府的执行力两方面来平衡土地增值收益分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