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道日娜 《学理论》2015,(8):76-77
蒙古族民俗文化的发展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富含深刻的精神元素,涵盖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分析蒙古族发展中的饮食、住房与交通、婚丧嫁娶等几个方面的民俗文化,得出蒙古族传统民俗文化发展、变迁嫁娶对当代的启示如下:大力弘扬蒙古族的民俗文化,培养出高素质蒙古族文化人才;大力研究蒙古族的民俗文化,促进其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天桥民俗文化不仅是北京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天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却受到了猛烈的冲击,本次研究通过调查天桥居民对于复兴天桥民俗文化的意愿和行动力,来探究分析天桥文化面临危机的原因,并且针对问题提出了建议,以期对在时代的大背景下继承和发展天桥民俗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姜军锋 《民主》2006,(6):19-20
民俗文化是历经千百年传承、积淀下来的民间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座宝库,科学地开发民俗文化,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山东历史悠久,民俗文化资源丰富。胶东渔家民俗、鲁中平原农耕民俗、泰沂山地民俗、鲁西运河文化民俗、黄河入海口生态民俗,各具特色;鲁菜、特别是胶东海鲜,风靡黄河南北,是中国四大菜系中影响最大的一系;潍坊风筝、杨家埠年画、鄄城织锦、高密剪纸、聂家庄泥塑、穆李村面塑等民间工艺,上百个品种,争奇斗妍,由国家文化部授予的民间艺术之乡就有23个。应当说,在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上,山东起步较早,潍坊安丘…  相似文献   

4.
《民主》2018,(1)
正【提案背景】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正不断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一些传统民俗文化也加快流失。民俗博物馆是保护、宣传、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建设民俗博物馆、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俗文化迫在眉睫。就目前情况看,民俗博物馆建设面临的难题主要有:民俗博物馆  相似文献   

5.
我国优秀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保留了大量的古文化遗存,是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涉及到众多的社会民俗文化事项,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许多文化界人士认为,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精神和物质财富。传统民俗文化造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哲学观念、审美观念、思维模式和心理素质,是新时代构筑中华民族现代先进文化的基因和丰厚土壤。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沃土。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繁荣是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并深入阐述其重要意义。实现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要求而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并且需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实现。  相似文献   

7.
李晓玲  屈吉平 《学理论》2010,(11):153-154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标志。民俗文化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轨迹,其源远流长,来自民间,源于生活,挖掘、搜集、整理、研究、弘扬民俗文化,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要务,责任重大,意义深远,任务艰巨,时不我待。  相似文献   

8.
杨军 《学理论》2012,(32):165-166
文化传承是人类文明得以不断延续的重要途径,华县皮影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促进这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既是我们当代的责任,同时也具有深远的意义。传承这种优秀的民俗文化新的出路是: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强皮影自身的品牌塑造和市场宣传;实现皮影的资质型向资金型转化。  相似文献   

9.
西部开发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而且也是一种有着深刻历史背景的文化行为。在人类文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把文化发展的思路调整到确保社会全面、均衡、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上来,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让人的个性发展和精神成长也能够可持续。因此,文化战略应该突出综合性发展、超越式发展和大开放发展的思路,竭力进行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当代价值的开发,探索民族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与乡土社会密不可分,乡土性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继承和扬弃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传统社会的乡土特质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存续的基础;乡土化的儒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发展相对缓慢的乡土社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庇护。在现代化和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只有深刻理解"传统文化在乡村"的要义,才能明白"乡愁回归"的社会事实,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真正坚持传统文化的自信。  相似文献   

11.
金江莲 《学理论》2012,(25):145-146
分析了哈尔滨市朝鲜族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背景下面临的挑战,论述了民俗博物馆在保护独具特色的朝鲜族文化中的积极作用。提出创新民俗博物馆工作方式,积极主动地调查、征集朝鲜族民族文化的有形遗产,完善文物信息;抓紧开展对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和保护工作;有效利用现有馆藏特色资料和优势,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对朝鲜族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抢救性整理与保护,弘扬朝鲜族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打出哈尔滨市独特的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7,(2)
道公文化是壮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自其在壮族聚居区传播和流行以来,其理论旨趣也几经变迁。从文化生态视角来看,广西壮族道公文化的理论旨趣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这几个阶段:宗教实践文化主旨阶段、民风民俗文化主旨阶段、原生态文化保护主旨阶段。研究广西壮族道公文化不同阶段理论旨趣的特点,对于我们了解广西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很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科学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继承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科学构想,同样毫不例外地植根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构想,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和丰富的思想资源。和谐是中国文化传统中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要准则,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政治诉求和社会理想崇尚和谐,是中国传统文…  相似文献   

14.
大宋王朝从赵匡胤黄袍加身到赵随陆秀夫跳海自杀历时三百余年,宋代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占有的地位,史学泰斗陈寅恪对宋代文化做出了极高的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文化的繁荣主要是对前代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开明的文化政策,宋代北方移民主要是在靖康之乱以后的南宋时期,迁动到南方的人口数量较大,对南宋的民俗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出现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思念家乡的民俗文化,北宋移民的南迁极大地促进了南北民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立足当代、着眼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需要正确处理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即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与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在不断的矛盾运动中推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牵引力和向心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三教九流和民间宗教、礼俗(正宗文化和民俗文化),是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主体,以儒、道互补为特点的多元结构。它由物质的、制度的、心理的三个层面构成,其中心理层面,或称观念文化,指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规范、宗教信仰等,是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我国传统文化不仅仅保存在古代先贤典籍中,也不只是保存在古代历史建筑遗址中,如果那样,只能是湮灭了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几千年流延下来活的东西,它既是经、史、子、集,也是万里长城,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心理结构。传统文化中,承载…  相似文献   

17.
郁大海 《学理论》2010,(14):16-17,158
乡土社会衍生传承了各具乡土特色的民俗文化生活形态,有其独特的存在方式和魅力特质,是乡土社会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农村公共文化生活的式微是社会变迁、传统与现代文化割裂和文化体制制约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需要从加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制度供给和培育新的乡土文化入手,重构乡村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21世纪科技前沿探索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与科学技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古代中国成熟的农耕文明孕育了辉煌灿烂的科技文化。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反过来也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由于时代背景和文明的传承性,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之间既有负面影响,也有正面影响。正确地、辩证地分析和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今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是其在本质上具有相同、相通或相近的目的、方法、价值基础上的有机融合,是两种不同的思想理论体系,围绕社会发展主体、过程与结果等根本性问题,在价值塑造、理论阐释、话语传播等多重维度的良性互动。价值塑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价值旨趣;理论阐释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关键问题;话语构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20.
一个民族、一个群体文化的形成,受各方面条件和因素的制约。中国传统乡村文化的形成是自然──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 1.自然环境与中国传统乡村文化的萌生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人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中国乡民生活在乡村,同土地打交道,以与自然界的交换和交流为职业,自然环境对乡村文化的形成就更显得重要了。一方面,中国的自然环境为传统乡村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疆域广阔,土地肥沃,动植物资源丰富,气候比较温和,降水充足。这为乡民的生产和生活奠定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