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琳 《检察风云》2014,(21):12-13
窝案、串案往往具有群体性,究责起来阻力多、难度大,这是现实。但若以“法不责众”作为妥协,则不但腐败无以遏制,法律权威也将受损。司法公信不彰,将带来更严重的腐败圈子化。  相似文献   

2.
打人犯法,这是妇孺皆知的道理。 儿子打老子,千百年来,被视为“十恶”之一的不孝罪,每有犯者,不仅定予严惩而且“为常赦所不原”。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这就要求企业经理不仅要善于经营管理而且要懂法守法,否则经常会因好心办了坏事,甚至触刑犯科。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国有公司私分国有资产的现象,由于传统的“为公不违法,法不责众”的思想影响,人们对这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没有足够的认识。各种国有企、事业单位,甚至国家机关的部分负责人都认为这种行为只是激励员工,只要自己不沾边就万事大吉。因而私分国有资产现象层出不穷,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为了加强对国有资产的保护,惩治这种侵吞国有资产的犯罪  相似文献   

4.
对诸葛亮治国,自古以来评价甚高,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写道:“开城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在今天,更有人盛赞其“以法治国”,“坚持法律公正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某市市长因受贿罪被查处,在反省中总结了这样的教训:“我是栽在市长这个职位上的,如果我不当市长,就不会犯罪。”这位市长显然不是法盲,也不会对当官抱有偏见,但为什么会把“犯法”与“当官”划了等号呢?个中滋味很耐人品味。  相似文献   

6.
法不责众作为一种社会现状,其在社会生活和法制建设中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正确看待法不责众这一现象,认清法与众之间的利益关系,有利于我国的法治的良好发展。本文从法不责众这一现象的产生及其原因出发,分析了其影响法律实施的本质因素,并提出了要解决法不责众这一现象的矛盾冲突,应从"法"与"众"俩方面角度进行衡量,并以此相信,此类现象能得以消除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一种披着为“公”的外衣,打着为“公”的旗号,堂而皇之地利用公款进行犯罪活动的“公贿”现象,在我们身边悄然滋生、蔓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相似文献   

8.
“公不私谢”和“公必私谢”赵玉琴明代江陵县令范理因为清廉,被当朝扬宰相推荐,提升为德安太守,范理受到重用,同僚劝他应该重礼感激宰相.范理答曰:"宰相为朝廷用人,我为朝廷出力,皆是为公办事,并非私人之交,公不私谢嘛,如果重礼酬谢,岂不亵渎了宰相的仁爱?...  相似文献   

9.
明理而善良的人大抵不愿相信这样一个事实:有的人一生勤勤恳恳,甚三颇有建树、一路风光,然而,在其即将退休、走完人生最后一站时,却因一念之差沦为罪犯。通常,人们称之为“五九现象”。人们不得不相信这一残酷的现实C说“五九现象”悲哀与残酷,盖缘于“五九”之人完全有理由站好最后一班岗,以敬事业、发挥余热为后人榜样,至少应安度晚年。然而,此等晚节不保,以至镣铐加身,泪洒黄昏,其是可怜,其情足可悲。按说,大凡“五九”过来人见过世面、经过风浪,何以会明均翻船呢?琢磨起来,个案虽各具特点,但“犯法所见略同”:或因…  相似文献   

10.
法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是一个很可怕的东西,其形象很有些象韩非子所说的悬挂在房梁上的斧头。一提到法,马上会令人心惊肉跳,“犯法”就意味着要刺面、割鼻子、砍脚、割生殖器、杀头,以至“满门抄斩”。  相似文献   

11.
又有一个不大不小的“角色”出来给我们“上课”了—— 原贵州省公安厅厅长郭政民收受巨贿被逮捕,他的可悲下场罪有应得,大快人心。 郭政民犯法告诉我们什么呢? 郭政民是个典型的“贪者”。不  相似文献   

12.
为了让一名贩毒嫌疑人不被批捕,公安干警介绍贿赂,嫌疑人亲属出数十万元钱打点,检察院干部受贿帮忙“捞人”。最近,宁夏3名公安干警、检察院工作人员因涉嫌介绍贿赂、受贿锒铛入狱。知法犯法、执法犯法,是什么力量使执法者变成违法者?  相似文献   

13.
现代高科技产品电脑,常会遇到的一个麻烦,就是被五花八门的电脑“病毒”感染。被感染的电脑轻者丢失数据,重者损坏硬件,使电脑无法正常工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专家们发明了诸如“瑞星”、“KV3000”等等“杀毒软件”,用于抵抗“病毒”的侵袭。作为社会一分子的党员、干部,也经常会受到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腐败“病毒”侵袭,这种侵袭有时是无孔不入,无处不至的。感染上这些腐败“病毒”的党员干部,轻者精神萎靡,工作消极,想入非非。重者违纪犯法,锒铛入狱。即使侥幸逃脱党和人民的制裁,也会心神不宁,寝食不安,一有风吹草…  相似文献   

14.
“人情案”、“关系案”是指公、检、法三机关在办理案件时,因人情、关系的缘故而有意照顾一方当事人利益的案件。“人情案”、“关系案”只是人们习惯上的叫法,实质上,“人情案”、“关系案”是一回事。因为人情关系或其它关系,表现在案件上,都是有关系的案件。所以我们可以把“人情案”、“关系案”统称为“关系案”。“关系案”在公、检、法三机关都有表现。“关系案”在公安机关的表现是:为照顾关系而减轻对当事人的处罚,或以罚代刑,或提出免予起诉、不起诉建议。“关系案”在检察机关的表现是:为照顾关系而作出不起诉或免予起…  相似文献   

15.
"法不责众"是中国老百姓对法律效力范围的直白表达,而法治要求树立法律的权威,确实推进法律的实现。因而法律与"民意"的悖论是法治建设中的重大难题,本文旨在对这一社会现象作学理分析并寻求应对机制。造成"法不责众"思想的原因包括物质性动因和价值性动因:物质性动因是根本,是利益诉求与现有法律产生冲突;价值性动因是补充,主要是传统人治思想的影响和法律信仰的缺失。最后通过对依法责众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分析确定应当努力消除"法不责众"思想。  相似文献   

16.
缇萦上书《汉书·刑法志》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西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齐国的太仓令淳于公犯罪,依律应被处以肉刑,皇帝下诏将其押来京师长安。……淳于公的小女儿缇萦非常难过,陪父一同到长安领罪。缇萦上书给皇帝说:“我的父亲在齐国做官,大家都称赞他为官清廉公平,如今他犯法要被处刑。死者不能复生,被处肉刑的人肢体不能再恢复,变成了残废,即使罪人以后想改过自新也不可能了,这实在令人伤感。我愿意被收为官府的奴隶,以此来折抵我父亲的罪过,让他有机会改过自新。”汉文帝看到了小女子缇萦的上书,非常感动,就下诏:“我听说尧舜时…  相似文献   

17.
培根说,世间的一切苦难之中,最大的莫过于枉法了,因为犯罪不过是弄脏了水流,而冤判则败坏了水源。老先生的话,如今已成为法界箴言。何为枉法?《现代汉语词典》的诠释是:“执法的人为了私人利益或某种企图而歪曲和破坏法律。”笔者认为,枉法就是执法犯法。执法者当...  相似文献   

18.
《中国法律》2016,(1):73-105
2016年1月,超过三分之一的省(直辖市)完成了省级公、检、法系统的“易帅”。 总共有17名司法官员履新省级公、检、法“一把手”职位,其中法检“两长”14人,涉及13个省(直辖市)。这是继2013年之后,公、检、法系统最大规模的一次走马换将。  相似文献   

19.
私法中的“人”——法人体系的序列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力 《法律科学》2008,(3):95-106
与传统的私法视角下、交易场合中,法人与自然人一律平等,皆为无差别的“私法中的人”的思维不同,在历史观中,“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是具有法社会学意义的两大法人“模型”。两模型之角力,体现为不同的法人类型通过消长其“社团性”,调整团体与团体成员各自就法人财产进行支配的“法律上的距离”,而排列为与其公、私域属性相适应的,促进社会整合的法人类型序列。在历史上这可呈现为各法人本质学说流派的论争,在当代则反映为某些民法典中,不同社会功能法人类型的财产权强弱之差序安排。最终这将促使民法扬弃对法人的狭隘私法定性,正视与回应法人跨越公、私体制的“复合人”特质,进而也提高民法应对社会分化与转型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批判地继承了我国传统的“立人”、“爱国”、“民本”思想的合理部分,形成了既带有传统特色,又更具当代特色的“四有”人格思想、爱国重公思想、人民主体思想。这三种思想层层递进,环环扣紧,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