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一、天人相合相分我们在考察古代希腊人对于"天"人"之间价值关系的观念时,首先,必须注意区分天人关系概念内涵的两个层次:一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即人与物质的"天"的关系;二是人与神的关系,即人与精神的"天"的关系。其次,必须注意到天  相似文献   

2.
正儒家思想从一定意义上可归结为"人学",最主要的是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何谓人?二是如何做人?三是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一、对于何谓人的问题,孟子有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说法: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于人有"仁、义、礼、智"四端,禽兽则没有。这就是人区别于动物、人成其为"人"的地方。二、如何做人是整个儒家思想最核心的问题。儒家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和"三种关系"。"一个中心"是指自我修为。其内涵深邃、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觉、不断涵养和扩充人之异于禽兽的仁、义、礼、智"四端",自觉、不断修身养性,继性  相似文献   

3.
从主体性的角度来看,价值是一种以主体的尺度为尺度的一种属人存在,因而价值的秘密实际上就是人的秘密。价值之根本在现世的实践活动中与人之本性一体相连,历史的因素渗透在现实的视域中,二者共同地实现着对现实的人的塑造,形成了现实的人的"既定性",而人之为人的"超越性"本质永在创生的过程中,始终具有未定的性质。马克思哲学以此为基点对传统哲学"三位一体"的理论轴心架构进行了全方位的破解,并通过实践的观点为理解人之本性,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原则和方法。本文力图从人的存在入手,从人之本性的"既定性"和"超越性"入手对马克思价值哲学的出发点展开一种解读。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人类的生存-生产实践"这一逻辑起点出发,从"人"的基础是自然人;"人"的本质是社会人;"人"的最终目的是自由人等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对不同层面"人"的人性分析来认识"三个代表",论证了"三个代表"的朴实性、信服力和普世性.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钱"、"权"都是人的某种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神本"、"物本"、"官本"都是人以人的某种片面性的本质为本.以人为本不能归约为以民为本和以人民为本.在全球视域中,人作为同一性和同质性的类,人为本意指人是人的世界、社会、历史和人自身的根源和根基,世界、社会、历史和人自身是以人为本的.在社会和阶级视野中,人作为具体的现实的人,以人为本则是具体的、历史的,只有到了共产主义才展现出它的完整的形态.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和落实,依赖一种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安排,依赖于一种真正以人为本的客观社会生存模式.  相似文献   

6.
王云 《学理论》2014,(26):56-58
"文明生态人"与"生态人"相比,是对"生态人"人格的升华,是一种具有与时俱进性的现实人格,是一种具有整体世界观的思维方式和有限理性的行为方式"始终"统一的文明生态人格。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文明生态人",对其进行塑造,这不仅能够丰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也能够促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现代化,更能够促进美丽中国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生态人"理念是生态伦理学家在整体主义、和谐理念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更加符合人类本质的理论设定。"生态人"是人在全面发展过程中"量变中的质变";"生态人"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推动了"人—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整体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阿源 《瞭望》2004,(52)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但凡年过40,学过"老三篇",经历过"天天读"时代的人,对毛泽东《纪念白求恩》一文这最后的一段话大抵都是有印象的,有的甚至能背诵全文。现在的年轻人是否知道白求恩,是否知道毛泽东写于65年前,教育了几代人的这篇名著,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青少年还是成年人,在我们的现实中,像白求恩这样的人少之又少。  相似文献   

9.
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在露天游泳池中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故意安排不同的人溺水,然后观察有多少人会去营救他们。结果耐人寻味:在长达一年的试验中,当白发苍苍的老人"溺水"时,累计有20人进行了营救;当孩子"溺水"时,累计有32人进行了营救;而当妙龄女子"溺水"时,营救人员的数字上升到了50人。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22,(1)
人类解放学说是马尔库塞哲学研究当中重点关注的领域,在《爱欲与文明》一书中他指出西方的文明一直处于被压抑的状态,人的本能不仅受到"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的支配,还受到来自政治统治者的"操作原则"的管控,人要受到"基本压抑"和"额外压抑"的双重压迫,人的自由无时无刻不处于压抑的状态之中,因此马尔库塞主张建立一种非压抑性的文明。马尔库塞将弗洛伊德的爱欲本质论和马克思的人类解放学说进行结合,将人类解放寄托于人的本能解放,要求去实现人的本质——爱欲的复归。  相似文献   

11.
7道民主推荐、7道民主考察和1道常委会、全委会民主票决制,是干部提拔的"防腐剂",造就优秀干部的"孵化器"选拔干部如何杜绝"跑官要官"?如何避免"领导打招呼"?如何防范"任人唯亲、封官许愿、拉帮结派"?如何改变"一人说了算"或"少数人决定多数人"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一是,国企改革固然涉及"资产"问题,但不要"以物为本",而要着眼于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要立足于从传统国有经济体制下解放人,而不是用所谓"重建"的"高度集权"体制来束缚人;要尽力开发人的创造潜能,而不是用依附性、等级性、封闭性的体制和机制去挫伤人的积极性;要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中拥有自己的产权,而不是从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偏离人们产权关系的基本均衡点。  相似文献   

13.
朱翊 《党政论坛》2012,(1):25-27
"白领驿家"是静安区委区政府在"两新"组织党建领域的新探索,特点在于把支部建在"社群"里."白领驿家"不仅仅为白领提供服务,不仅仅是一个网站、一套服务体系、一种以社会化方式整合资源的形式,其核心是"一群人",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凝聚、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是一个有价值依归的情感性团体.在这个团体中,必然会有意见领袖、知识精英,而基层党建就是要争夺这个话语权.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及"身心"的互动关系,用以开发人的潜能、增强人的社会适应性,并且其可以用于预防和克服人的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入的身心健康.方法:义理诠释法、系统分析法等.结果:人类第一次发现了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及人的身心科学的互动关系.结论:人的身心是一整体,必须用"生物-心理-行为-社会"的整体发展观和"生物-心理-行为-社会"的整体护理观解决人的身心问题.  相似文献   

15.
熟悉一点中共早期党史的人,大概都听说过"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这一名称.但若要问到"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起源?他们都有哪些人?他们在中共历史上起了什么样的作用?相信很多人都不是太清楚.  相似文献   

16.
在精神祛魅的现代性时代背景与知识场域中分析、认识党性修养问题,精神哲学视角成为一种结构性的缺失。在马克思基本原理指导下,本文旨在通过精神哲学对人的精神全貌的还原,在人的"意识—意志"的精神统一体中认识党性修养,从而在一种"完整性的人"中提升党性、提高修养。党性修养的精神哲学形态表现为辩证发展的两个方面:其一是价值观的意识形态,表现为党员价值意识的"单一性"与"普遍性"之间的同一性张力;其二是行动论的意志形态,表现为党员作为党性践行者的"行动能力",现实的"实践精神"。一种"完整性的人"的视阈下的党性修养,即表现为政治信仰、社会实践以及个体生命"活生生"的形态。  相似文献   

17.
正一、群租产生的原因所谓"群租",是指多人租住在同一套住房里,这里的"多人"并非指正常意义的多人,而是"一套100多平方米的公寓住了十几、二十个陌生人,客厅被改装成三四间,而将这些小房间分隔开来的不过是一层纸板,隔壁房间的打呼声都能听得一清二楚"~((1))。这便是现在很多城市群租的正常业态。  相似文献   

18.
郭天秀 《学理论》2013,(29):259-260,354
费希特教育思想以"实践"和"自由"为两翼。教育是人塑造自我的一种实践活动,致力于使人成其为人。在实践以其自身为目的的完满性上,实践是自由的,教育也是自由的。然而"实践"在知识的实践应用这一意义上却与以自身为目的的要求,即"实践"和以其自身为目的的完满性自由相矛盾。为解决此矛盾,费希特从"技艺"出发,提出教育应培养一种"科学的知性应用的艺术",使"实践"重获完满性自由,并完成人的使命、实现社会的共同完善。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把握,是从"对象性"这个人的基本规定出发的,通过揭示人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对象性的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对象性存在物、对象性的类存在物和劳动的对象性存在物,划清了与非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人"主张和人类中心主义"理性人"主张的界限,从而为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人类呵护自然的逻辑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性近习远"一句历来注解众多,但流行的注释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性相近"上,从而陷于释"性"的泥潭,而遗忘了澄清"性"与"习"的关系才是该句的指归.对流行的注释逐一作了分析与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诠释路径:将"近"与"远"释为动词,从而对"性相近"作出了"人性相亲"和"人性亲道"两种解读.同时对"习"也作了 "明习"与"盲习"的区分,认为正是"盲习"使人与人相互疏远,使人远离了"道".人只有时时反观本心,自觉依循本性而行,才能与道相合,与人为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