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1 毫秒
1.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之争贯穿于整个法理学的发展,富勒认为法律是具有道德性的。哈特则认为法律与道德是相分离的,但承认存在最低限度的“自然法”。这场争论的最终目标还是放在如何更好地实现法治这一落脚点上。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律的道德性必然会给和谐社会的建设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2.
关于道德能否进行法律强制问题,最有名的论战当属于哈特与德夫林的交锋,哈特在其著作《法律、自由与道德》中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精彩地回击了以德夫林为代表的法律道德主义的观点。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关于道德与法律的新的启发和思考,更为个人自由权利不受强制争取了宝贵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法律与道德的区分这个问题并非是哈特的创造.以<法律的概念>为蓝本叙述法律与道德分离的背景,在哈特的语境下阐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可以看到:法律与道德交叉是"形式和功能上的",而不是"内容上"的,从规则的内向角度出发,道德是不能成为评判法律效力的终极标准的,但通过研究和论证实证法学派的现点可以得出"恶法亦法"以澄清自然法学派...  相似文献   

4.
哈特的理论对现代分析法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关于法律与道德的观点也是其特色理论之一。哈特与富勒、德富林以及德沃金等人论战中更是展现出独特的观点。本文主要围绕这三次论战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5.
试论法律与道德的冲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中国法制发展史上的重要内容,而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在现代社会法治进程中表现得愈加明显。一方面,现代法律的内容冲击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另一方面,所谓“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理”的现象不再个别。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冲突若长期得不到缓解,将导致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正确处理法律与道德的冲突问题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法律之内在道德:一种纯粹的愿望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法律与道德之关系这—命题,一直都是法理学研究中所无法回避的课题。20世纪中期的一场著名论战将关于这一命题的讨论推向了最高潮。朗·富勒教授与H.L.A.哈特教授两位法学巨匠,就这一问题的争论持续了12年之久,直到朗·富勒教授的《法律的道德性》一书的再次出版。在这本书的第二版之中,朗·富勒教授对于H.L.A蛤特教授在《法律的概念》一书中提出的质疑作出了最终回应。文章主要阐述了笔者对于这两本法学巨著之中个别问题的一些思考及读后感想。  相似文献   

7.
哈特以“更多的社会学”倾向的语义分析学为自己的法律实证主义容纳了更多的思想从而体现出博大的理论体系。哈特的法律规则说一方面以规则为核心为分析实证法学张目,另一方面其阐述的基本理论问题所承负的社会学内容已大大流溢于规则之外。在哈特理论以规则为中心的语汇与语汇背后的社会学内容之间存在的紧张关系,表明其法律规则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法律命题是否具有真值?如果有,那么说一个法律命题为真,究竟意味着什么?通过澄清一些虚假的话语形式以及批判那些基于不同理由的怀疑论,可以证明,法律命题具有真值。在学说史上,哈特、拉兹、德沃金、菲什与摩尔等人,都提出或在其理论中隐含了各自对法律命题为真的理解,通过对这些理解的重述与批判,并通过对概念相对性论题和真理与信念之间关系的考察,可以得到一个更为妥当的法律真理观,并以之为发现或构造为真的法律命题以及最终解决疑难案件提供一个可能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既有的对疑难案件的研究中,论者多从语义学角度将疑难案件的成因归结为法律的开放性结构,并将理论基础追溯到哈特于《法律的概念》中所持的观点。然而这不仅不符合哈特提出法律开放结构的理论语境,同时也忽略了开放结构在哈特理论中是疑难案件的解决方法而非产生根源这一重要观点。该误读的产生,究其实质乃在于既有研究混淆了语义学与语用学之间的界限,过度依赖于脱离语境的语义学分析,不仅无法认识到疑难案件产生的根源,也无法为其解决提供有力方案。  相似文献   

10.
在特定社会中 ,国家法律必须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 ,这样 ,法律才能获得赖以发生效力的根据。法律对道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法律内容、立法思想、执法行为、司法实践、守法意识等方面。但是法律的道德影响是有限度的 ,主要表现在影响范围的有限性。实践中 ,应发挥道德与法律的综合整治功能 ,避免过度夸大道德对法律影响的限度。只有这样 ,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法律与道德的相互关系 ,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良法之治 ,促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1.
现代文明社会的治理模式,应该是德治与法治的高度协调、高度融洽的互动。在坚持法治的总体框架下坚持德治-法治互动,既是对历史经验的借鉴,又是社会现实的诉求。当今中国,必须通过道德法律化、加强制度伦理建设、抓好公民道德教育和培育公民法律信仰,才能实现德治-法治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从西方法律思想发展史看 ,自然法是一种“理性、正义和道德”的法律 ,其思想强调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人类不应遗忘它。文章提醒人们 :当今社会科技发达 ,财富涌流 ,地球环境却日益恶化 ,国家、民族间的武力冲突时有发生 ,恐怖活动频繁不断 ,网络犯罪异军突起 ,这到底是因为什么 ?现代精致的法律思想和强大的法律制度为什么不能解决这些严重的社会问题 ?也许延续了几千年的自然法精神宝库会给我们些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13.
哈特对奥斯丁法律命令说的批判是新分析法学得以建立的前提。哈特的这个批判被视为旧分析法学成功转向的标志,体现在批判中时旧分析实证主义的理念的坚持,在方法论上也是如出一辙,只是在某一面向上完善了分析实证所应有的方法,如日常语言分析、比较等i、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行制裁理念重强制,忽视认同,容易引起社会对立,也不利于法律的执行。奥斯丁和凯尔森主张法律的强制性,哈特却主张把制裁排除在法律概念之外,否定法律的强制性,强调法律的认同性。法律制裁则经历了作为法律概念重要组成部分到被排除法律概念之外的演变过程,这个演变过程体现了人们对制裁在法律概念中地位的深化认识。文章认为强制与认同都是法律概念的两个基本要素,吸纳认同性将促进我国法律制裁理念的更新。  相似文献   

15.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江泽民同志阐述了贯彻依法治国战略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明确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点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具体任务,指出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是我们党的基本治国方略。江泽民同志依法治国的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长期困扰我国法理学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如法理学的涵义和冠名问题、法理学与法哲学问题、作为独立学科的法理学问题、法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问题、法学体系与法理学的地位问题等。本文提出当前我国法理学学科名副其实,“法理学”更多是英美学界及受英美学界影响的学者所使用的名称,“法哲学”更多是欧陆学界及受其影响的学者所使用的名称,法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具有自身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在法学体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法律权威实现是一个"过程化",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西方历史上,法律权威得到观念上认同,宗教上的说教,制度上的设计,因此法律在社会中始终处于"中立的权威地位".在中国,法律道德化、道德法律化使法律湮没于道德之中,而单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下法律只能成为政治统治的工具,并由此异化为"人治"意义上的权威.通过历史的比较考察,法律权威实现所要考虑的因素是:观念上的认同,制度上的设计,多因素的综合.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法制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适应社会的变化,树 立德育整体化观念,不断探索、尝试法制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把高校的法制宣传教育融入到整个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去,使大学生不仅成为法制教育的受益者,而且成为法制教育的传播者。  相似文献   

19.
法律正义的主要成因在于法需要有正义的进入 ,需要以正义作为一种基本的价值目标 ,以导引法和法治在其基本路向上达致比较理想的境况 ,使社会主体从法律秩序中获取正当利益。而法一经以正义为基本价值目标 ,其本身转化为法律正义 ,法的规格和精神品格便也因之而升华。正义是检视或评判法之良恶优劣的无以阙失的标准。正义之中包含大量具有普遍真理意义的规范。在法中摒弃或作贱正义 ,便会使法沦为恶法或劣法。正义观念是促进法的进步性变革的经常性力量。正义也是法之阙失的一个重要弥补力量。法律正义注重以富有理性的方式实现其价值 ,重建置富有理性的社会制度特别是社会资源配置制度 ,注重在权利义务分配机制、经济机会、社会生存和发展条件方面确立、维护并保障实行正义的制度。这是正义的主题 ,也是实现法律正义的主题。法治如若漠视以社会正义或分配正义为其精神中枢 ,就易于甚至必然会蜕变为精巧的 ,层次更高的专制暴政。实现法律正义价值 ,也需要注重形成和实施合乎理性的补偿制度和处罚制度。法律正义的实现 ,在中国与法治国家建设有着无可阻碍的关联 ,这种关联首先渊源于法和正义的天然联系。现代法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正义之治 ,就是以充分体现正义的良法美制所实行的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