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论我国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焦富民 《法学论坛》2002,17(6):44-49
缔约过失责任制度是合同法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合同法》在参酌国外缔约过失责任制度通行做法的基础上 ,从我国现实出发 ,第一次对缔约过失责任进行了较为完备的规定 ,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合同法责任制度的体系 ,实现了对缔约当事人利益的扩大化保护 ,体现了合同法的价值关怀。但在司法实践中 ,关于缔约过失责任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 ,需要进一步加以修改与完善 ,尤其迫切需要法学界对这一制度进行潜心研究 ,以促进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
缔约过失责任是1861年德国法学家耶林提出的特殊责任制度,我国早期民事立法及新合同法对此也作了一定的规定。本文拟从廓清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着手,对缔约过失责任的特点、法律基础作一研讨,并对我国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意见。  相似文献   

3.
太月 《行政与法》2009,(10):114-117
我国对劳动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要想充分发挥该制度的优越性,就要学习他国相关规定的先进之处。本文在比较世界各国关于劳动缔约过失责任的立法模式和立法内容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劳动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立法状况,提出了对我国的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4.
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由德国法学家耶林于1861年提出,被誉为法学上的发现,对各国立法和判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从缔约过失责任理论的创立、法律基础、构成要件以及我国《合同法》规定的缔约过失责任的类型四方面对缔约过失责任进行浅探。  相似文献   

5.
缔约过失责任是大陆法系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该制度已为我国合同法所继受,本文拟从缔约过失责任的起源、理论基础、构成要件、行为类型和赔偿范围等方面来探讨,目的是使我们对缔约过失责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6.
在订立合同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因没有履行依诚实信用原则产生的必要义务,而造成另一方当事人的信赖利益损失,为此要承担的一种损害赔偿责任就是缔约过失责任。缔约过失责任注重在合同缔结阶段对当事人的保护,维护当事人的利益,我国关于缔约过失责任损害赔偿保护利益的适用范围和原则不明确,明确缔约过失责任损害赔偿保护利益的适用范围,确立缔约过失责任损害赔偿的信赖利益原则及范围才能更好的完善我国缔约过失责任的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7.
缔约过失责任制度,是在对传统契约理论的不断批判中确立的。本文拟从缔约过失责任的产生与发展着手,对缔约过失责任的理论基础、法律价值以及适用范围作相关理论探讨,并对我国的相关立法进行评介并提出完善意见。  相似文献   

8.
缔约过失责任的确立为保护缔约人的合法权益,保障交易的安全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在理论上对该制度的理解存在不少困惑,文章对缔约过失责任的性质、缔约过失责任与有效合同的关系、缔约过失责任与责任竞合的关系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论证,阐明了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关鹿凝 《行政与法》2002,4(12):50-51
一、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起源有关缔约过失责任的理论,最早始发于德国,1861年,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在其主编的《耶林法学1861年报》第卷中发表了题为“缔约过失、契约无效及未4臻完全时之损害赔偿”一文。他的这一“法学上的发现”,有利的冲击了传统的合同法理论,也影响了《德国民法典》的制定。自此以后,包括《瑞士民法典》、《希腊民法典》、《意大利民法典》、《以色列统一合同法》及我国台湾民法典等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法律肯定了这一制度,后《国际商事合同通则》也规定了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在我国,对于缔约过失责任制度,早…  相似文献   

10.
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由德国法学家耶林于1861年提出,被誉为法学上的发现,对各国立法和判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合同法》对此也做出了一定的规定。本文从廓清缔约过失责任的基础着手,对缔约过失责任的特点、地位、构成要件、主要类型、赔偿范围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缔约过失责任是民法上继合同责任、侵权行为责任、不当得利返还责任、无因管理责任之后第五种独立的民事责任,在立法上应当将其规定为一般的民事责任。《合同法》规定了缔约过失责任,在立法上是一种创新。在制定民法典时,应当将其确定为民事责任的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11.
龚晓龙 《法制与经济》2008,(20):24-25,27
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由德国法学家耶林于1861年提出,被誉为法学上的发现,对各国立法和判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合同法》对此也做出了一定的规定。本文从廓清缔约过失责任的基础着手,对缔约过失责任的特点、地位、构成要件、主要类型、赔偿范围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缔约过失责任是民法上继合同责任、侵权行为责任、不当得利返还责任、无因管理责任之后第五种独立的民事责任,在立法上应当将其规定为一般的民事责任。《合同法》规定了缔约过失责任,在立法上是一种创新。在制定民法典时,应当将其确定为民事责任的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12.
缔约过失责任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春海  刘晓军 《河北法学》2005,23(8):116-118
通过对缔约过失责任传统理论的探讨,从缔约过失责任适用的空间、时间范围,结合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阐明了对缔约过失责任的理解,界定了我国现行法律中规定的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并就概念的效力确定、法定性及相对性的理解等诸多方面做了论述,阐明了缔约过失责任对民法理论发展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缔约过失责任的独立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合同法》建立了缔约过失责任制度.但仍有许多人对这一法律制度存有模糊认识。缔约过失责任是一个独立的民事责任.还是属于其他责任范畴(如违约责任、侵权责任?)这是理论上一直关注的问题,也是《合同法》出台后的今天仍需强调并明确的问题。一、缔约过失责任独立性的理论基础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因过错违反依诚实信用原则所要求的义务。致使对方造成损失,所应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对这种民事责任的范畴归属历来存在分歧。缔约过失责任理论的倡导者耶林就将缔约过失责任置于合同责任之中.“责任的基础在于其后…  相似文献   

14.
《合同法》明确规定了缔约过失责任,但由于规定比较简单,操作性不强,导致司法实践中运用缔约过失责任较少。为全面、合理地规范当事人之间的缔约行为,提高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法律地位,合理确定缔约过失责任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5.
吴国强 《法制与社会》2011,(20):291-292
缔约过失责任最早由德国法学家耶林提出。之后,被各国法学界广泛关注采纳,我国《合同法》中也规定了缔约过失责任。缔约过失责任是债法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制度,它所保护的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信赖利益,有其独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作为一项独立于侵权责任、违约责任等的债权制度单独加以规定,从而使债法体系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缔约过失责任问题逐渐受到我国司法界人士的普遍关注,随着相关民事法律理论的进一步丰富,该制度已逐步为法律所确认。我国合同法第42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一)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二)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提供虚假情况;(三)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上述规定从法律上最终确立了我国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如何理解缔约过失责任并正确掌握其运用,在司法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就缔约过失责任的有关问题作一些初…  相似文献   

17.
何再涛 《法制与社会》2010,(31):24-24,51
由于我国合同法中对缔约过失责任的规定过于简单,致使其运用在理论上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本文从"过失"与"适用的合同场合"两个方面入手,分别对其作了一定的分析,认为对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适用应在当前的理论认识下作适度的放宽。  相似文献   

18.
薛冰 《中国公证》2005,(9):26-29
一、缔约过失责任理论的提出、建立及发展 (一)缔约过失责任理论的提出 古罗马法中存在买卖诉权制度,用以保护信赖利益的损失.但也仅此而已,缔约过失责任在理论以及制度上的系统化还是近代以来的事情.  相似文献   

19.
岳中峰 《河北法学》2006,24(12):93-96
在作为特殊合同的劳动合同制度中引入、适用缔约过失责任理论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但劳动合同缔约过失责任制度与民商事合同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相比,在适用主体、归责原则、行为的类型、赔偿范围和责任承担方式等方面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20.
缔约过失责任是大陆法系民法理论中的一项重要学说,该学说较好地解决了合同缔结阶段对当事人的保护,避免了合同缔结这一过程成为法律调整的空白之地。自耶林创立该理论后,各国立法和判例纷纷予以确认。但立法和判例的确认,并未解决缔约过失责任理论中留下的若干问题。完善的理论是指导我们进行科学的立法前提,我国正在如火如茶地进行民法典编撰,梳理缔约过失责任上的理论问题,有助于建立我国合理的民事责任体系。基于完善我国民事责任体系的动机,文章对缔约过失责任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探讨了缔约过失责任的基础理论,并总结了我国立法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缔约过失责任的完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