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周聿峨 《东南亚》2000,(2):55-59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大部分东南亚国家都有为数不少的华文学校 ,但战后的几十年中 ,各国华文教育严重衰落 ,包括华人占人口比例 70 %的新加坡。惟有马来西亚是个例外 ,目前 ,全马有以华语为教育媒介语的国民型华文小学 12 82间 ,华文独立中学 6 0间 ,华文大专3间 ,建立起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 ,究其原因 ,最根本的在于 :马来西亚华人把维护民族母语教育提高到维护民族文化高度。一再强调 ,我们的文化 ,便是我们民族的灵魂。这崇高的、圣洁的灵魂 ,必须受到极神圣的尊重。而我们文化的传递与发扬 ,必然寄托在华文教育的继续存在及发展的上面。①…  相似文献   

2.
浅析新加坡的华文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 ,华人占其总人口约76.9 %。然而 ,由于种种原因 ,英文在新加坡占主导地位 ,华文并不普及。为守住民族文化的根基 ,加速现代化进程 ,新加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华文的地位。一、新加坡华文教育衰落的表现与原因独立前的新加坡是英国的殖民地 ,殖民统治给新加坡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语言方面的突出表现就是英语流行 ,各民族语言衰落 ,华文教育也不例外。1980年 ,新加坡南洋大学的不复存在标志着华文教育在新加坡的全面衰落。(一 )新加坡华文教育衰落的表现在新加坡 ,作为母语文之一 ,华文虽然较其他…  相似文献   

3.
1999年1月21日,新加坡副总理李显龙在国会上宣布了新加坡政府新的华文教学政策,对以往华文教育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这次改革是在新加坡华文教育将在21世纪面临一系列挑战的情况下进行的,内容涉及华文教育的鼓励机制、教学方向和教材的更新等诸多方面。一、华文教育改革的背景和目的1、文化传统面临挑战。新加坡一直注重在本国保留“亚洲传统”。作为一个以华人为主的国家,在强调多元文化的同时,保留中华文化传统无疑是一个重要课题,而华文教育也就显得十分重要。近年来新加坡采取了一些鼓励华文教育的措施,如在一些大学新…  相似文献   

4.
1 新加坡华文文学在世界华文文坛,特别是东南亚华文文坛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80年代以来,新加坡华文文学开始走向世界文坛。许多作家,如尤今、王润华、周颖南、黄孟文、田流、骆明、流军、淡莹等等,他们的作品先后在中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出版,并引起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读者与评论家的注意。新加坡华文文学这一变化,是和新加坡华文作家、新加坡华文文学团体的努力分不开的。作为新加坡重要的华文文学团体之一的新加坡文艺协会,在骆明会长领导下,立足本国,放眼世界,为振兴新加坡华文文学做了许多扎实的工作。在…  相似文献   

5.
钟灵中学位于马来西亚北部槟榔屿州。由于创办历史悠久(1917年2月9日),前身又是孙中山先生和当地侨领创办的“槟城图书报社”;特别是在以后八十年的办学过程中,从小学到中学,规模越来越大,教学质量又高,培养出许多优秀的栋梁之才。如马来西亚著名律师曾永森(曾任马国会议员、政府部长,并曾任约200个华人社团的法律顾问)、新加坡的李炯才(曾任新加坡国会议员、政府部长、驻南斯拉夫、日本、韩国等多国大使)。众多的校友分布全马各州和世界各国,因而,该校成为马来西亚著名的华文中学。1956年马来西亚政府对华文中…  相似文献   

6.
新加坡的华文文学自开始的移民文学到侨民文学,从侨民文学到马华文学,一直发展到如今在新加坡的文艺团体和文艺杂志中,新加坡文艺协会和《新加坡文艺》杂志算是相当长命的了。新加坡文艺协会的成立和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即:《新加坡文艺杂志》阶段、1980年新加坡文艺研究会阶段及1990年改为“新加坡文艺协会”到目前的阶段。在1975年,由几名志同道合的文艺爱好者:骆明、烈浦、杨松年、杜城、谢克和王润华等,创办了一份同人大型纯文艺季刊《新加坡文艺》,由教育出版社出版。1980年12月,以《新加坡文的新华文…  相似文献   

7.
20世纪50年代以前,新加坡的教育施行单语教育。当时华校和英校的界限划分得很清楚,楚河汉界,互不相关。英校不教华文,华校不教英文;由于华校的教学媒介语是华语,因此当时的华校生,华文程度远比目前的一般学生高出许多。1956年,新加坡《各党派教育报告书》中规定:每间学校至少必须开设两门语文课,如:华文和英文、英文和马来文,或英文和其他语文。新加坡的双语教育从此掀开序幕。华校以华文作为第一语文,英文为第二语文;英校以英文作为第一语文,华文或马来文或淡米尔文为第二语文;马来学校以马来文作为第一语文,英文为第二语文。当时…  相似文献   

8.
西马来西地区华文教育于20世纪初期始逐渐发展。然而1957年马来亚独立后的初期,西马地区华文独立中学教育的发展却面临“惨淡经营”的困境,甚至有些学校还遭到被迫关闭的命运。在华人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支持下,自1973年以来,华文独立中学开展了复兴运动,从而摆脱了困境,不但能够生存下来,而且进入稳定的全面性成长阶段。  相似文献   

9.
沙捞越古晋地区,除古晋中华第一中学一间大型的华文中学外,尚有古晋中华第三中学、古晋中华第四中学、石角民立中学及西连民众中学等4间学生人数少于300人的华文中学,这4间微型的华文中学,却都是具有初、高中课程的完全中学,它们对沙捞越华族族群语言及文化的维护也有一定程度的贡献。本文依据文献、田野调查以及相关人员提以供之资料,对这4间华文中学的创立、发展及其经营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冷战的终结,国际局势不断趋向缓和,许多国家放松了对华文教育的管制。在这种大背景下,冷战后的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本文通过对冷战后华文小学及华文独立中学发展状况的分析,揭示了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与挑战的现实。  相似文献   

11.
“亚细安华文文艺营”是1988年由新加坡文艺协会发起的一个区域性文艺活动。它的宗旨是:推动亚细安各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义莱)华文文艺发展,促进文学交流和交换创作经验。自1988年第一届文艺营年由新加坡文艺协会在新加坡召开至今,已汗了六届“亚细安华文文艺营”。在“亚细安华文文艺营”召开之前,亚细安各国的写作者或团体,可以说是陌生或不了解的。经过几届的文艺营的召开,不但个别作者之间有了交往和认识,团体与团体之间也建立了交流的通道和联系,在每一届召开时,各国代表所呈上大会的论文和报告,不但丰富…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政治环境的改善和东南亚各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东南亚国家的华文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历史遗留的问题和现实社会状况也给东南亚华文教育事业提出了一些难题。其中提高东南亚地区华文教师培养质量一直是影响东南亚国家华文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东南亚国家华文教育人才库的建设和完善可以在华文教育管理部门、华文教师组织、华文教师个体三个层面上对提高华文教师培养质量方面提供相应帮助,促进华文教师培养活动提高效率,更具针对性。  相似文献   

13.
华文独立中学是马来西亚一个非常独特的私立教育体系,是我们研究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应该说,有关这个课题的研究,国内已有一些文章见诸报刊,但根据马来西亚近年来的政策动态,从发展方向的角度来把握这个问题,这还是一个较新的视角。东南亚各国政府对华文教育的政策导向直接决定了华文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在马来西亚,政府对华文教育的政策导向首先是通过经济因素体现出来的。英殖民政府对华文教育的歧视政策不仅极大地压抑了华文教育,而且对1957年独立的马来西亚政府也产生了消极的示范影响。1961年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华人移居马来亚地区近数百年,对华族文化具深厚影响力的华文教育,亦在本区发展几近百年,在殖民地时代,由于英殖民地政府初期以华人为马来亚地区之短暂居民,对华族子弟不愿提供教育而任其自由发展,一次大战以后,海外华人文化与政治意识急速升起与成长。这种以中国为导向的意识引起华族侨居地政府的猜忌。英殖民地政府开始监控华文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来亚土着民族主义的兴起,使华文教育成为一个颇为复杂的政治难题,马来亚联合邦于1948年2月成立,1955年获得自治地位,于1957年8月31日获得独立,并于1963年9月结合新加坡、砂劳越、…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海外华文媒体被赋予了传承中华文化的功能。作为重要的海外华文报刊集中地之一,东南亚华文报纸如何发挥其作用,成为学者们关注的话题。本文以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四国华文报纸为例,运用传播学的某些理论对它们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实践进行归纳分析,并指出其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新加坡华文报业集团将手握学生报,一起"iChinese"(爱华文),视为华文报业与华文教育发展的双赢模式。以贴近年轻人的内容和各种创意活动;搭建多媒体言论平台;有声报纸;发挥双份报纸的阅读成效等方式来建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17.
《海内与海外》2013,(3):80-80
2月27日,新加坡律师公会会长、新加坡瑞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高级律师骆维明,新加坡瑞德律师事务所国际仲裁及中国业务总监葛黄斌在中国政法大学研究员、浙江海通联合律师事务所主任贺宝健陪同下,拜访了省侨商会。浙江省侨商会常务副秘书长姜敏达热情接待了骆维明先生一行,并介绍了浙江省侨商会和律师顾问团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新加坡不只是一个在文化上应用华文的社会,它同时也是一个应用英文、马来文、泰米尔文以及其他语文的社会。时代必然影响文艺,文学必然反映时代,这在任何一个社会里都如此,在新加坡也不例外。战后新加坡华文诗歌的发展经历过三个时期,即从1945年至1966年,从1966年至1982年以及从1982年至于今日的三个时期,每一个时期都有一个主要的政治势力的意识形态影响了或支配着华人的社会,这个政治势力就决定了该个时期华文诗歌发展的方  相似文献   

19.
华侨女诗人刘莹姿是阿绵兄的母亲。阿绵兄嘱我为其先母的诗写些读后感,足见其一片孝心,我怎敢推辞?况且,我拜读了阿绵编的《莹姿诗文选集》,亦颇有感受,怎能不写呢。刘莹姿(1909—1991),1934年随夫林芳声侨居马来亚,先后在新加坡、吉隆坡、马六甲等地华文中学任教。是新加坡诗歌团体“吼社”社员。当日寇侵华之际,她发表了大量诗歌抨击日寇,表现了爱国赤子之心,在侨界影响颇大。她的歌是一声声战斗号角,激励着侨胞们团结抗日救国。1936年6月写的《愤怒的黄河》,是她的压卷之作———愤怒的黄河/一匹壮烈的…  相似文献   

20.
东南亚十国华文教育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届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于1997年12月2日至7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新加坡、印尼、泰国、文莱、菲律宾、越南、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以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特区等派代表参加了研讨会。人数约150名。这次研讨会共收到教育论文三十多篇。从提交的论文内容及现场讨论,再加上各有关资料,可以看出东南亚10个国家的华文教育与华文教学的发展概况。越南根据史书记载,中国东汉时在交址就开办了教导汉语的学校。过去,越南人使用汉语主要是写文言文,不是讲汉语。一直到20世纪初才逐渐由古汉语向现代汉语转移。越南统一后,形成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