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减灾》2014,(2):10-15
2013年以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洪涝、干旱、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均偏重发生。年初云南和四川南部出现2009年入秋以来的4年连旱,汛期南方遭遇历史罕见高温干旱,北方多地降雨量超历史极值,呈现“南早北涝”的灾害格局。四川芦山地震和甘肃岷县漳县地震损失严重,热带气旋在我国登陆次数也较常年偏多,引发洪涝灾害,部分城市出现严重内涝。  相似文献   

2.
2013年以来,云南省临沧市风庆县境内1-5月份出现少雨干旱天气,发生了冬春连旱;进入汛期,出现了暴雨、狂风等灾害性天气,发生了风雹、洪涝等自然灾害;12月份,高山、高海拔地区出现罕见降雪和大范围雨雪霜冻天气,气温突破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端最低值,发生了雪灾、低温冷冻灾害。  相似文献   

3.
灾情概况 8月份,我国自然灾害以旱灾、洪涝和台风为主.部分地区还遭受了地震、风雹、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总体而言,今年8月份我国灾情较近年同期偏轻.  相似文献   

4.
1992年1—4月灾情信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洪玲 《中国减灾》1992,2(3):55-58
1992年1—4月灾害造成的损失,除江西、湖南、广东、福建洪水灾害比常年提前,损失大于常年同期外,其它灾害造成的损失均相当于或轻于常年,1、2月份北方大部地区降水偏少,豫、晋、陕、甘等省旱情严重。进入3月北方冬麦区出现较大范围的雨雪天气,大部地区旱情缓解;江南、华南连降暴雨,赣、湘、粤、闽出现洪涝灾害;到了4月,北方大部地区旱情再度发展;风雹天气较频繁,湖南、四川省灾情严重。  相似文献   

5.
今年以来,我国部分地区遭受了干旱、洪涝、风雹、地震、台风、雪灾、低温冷冻、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灾害主要表现为季节性明显,区域性较强,以水旱灾害为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轻于常年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正伴着夏蝉的渐渐沉默,2018年汛期随着炎炎夏日的离去而走向尾声。这是一个普通却又不凡的汛期。说普通,是因为像往年一样,它充斥着频频不断的暴雨、洪水、台风;说不凡,是因为尽管这些灾害来势汹汹,但在今年新的应急管理机制下,未雨绸缪的我们用迅速、联动的行动,将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我国的防灾与救灾,迈上了一个更加统筹、更加高效、更加专业的新台阶。今年入汛以来,我国各地暴雨频繁,台风偏多偏强且行进路线较为反常,不仅江西、浙江、福建、四川等地出现严重洪涝,几个北上的台风,  相似文献   

7.
《中国减灾》2017,(汛)
正2017年汛期,全国相继发生四川茂县"6·24"特大山体滑坡、6月下旬至7月初南方连续暴雨洪涝、7月中下旬吉林陕西暴雨洪涝、台风"纳沙""海棠""天鸽"和"帕卡"等一系列重特大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灾区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总的看,全国洪涝台风和地质灾害灾情较近5年同期总体偏轻,主要灾情指标均位于偏低水平,但吉林、湖南等省灾情偏重。灾情呈现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8.
正如同往年,2014年夏汛依然不平静,灾害的侵袭多次发生,影响遍及全国各地。我们挑选今年入汛以来8个灾害过程,涵盖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地震等灾害,分析其灾情和特点,为读者全面展示2014年夏汛灾害过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减灾》2014,(10):14-23
如同往年,2014年夏汛依然不平静,灾害的侵袭多次发生,影响遍及全国各地。我们挑选今年入汛以来8个灾害过程,涵盖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地震等灾害,分析其灾情和特点,为读者全面展示2014年夏汛灾害过程。  相似文献   

10.
1994年夏季我国灾害性天气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4年夏季我国灾害性天气概述唐惠芳,韩建钢(国家气象中心)1994年夏季我国旱涝、热带风暴(台风)等灾害性天气频频发生,受灾范围广、损失大,是建国以来受灾最严重的年份之一。初夏华南旱涝急转,盛夏再次遭受严重洪涝;辽、吉等省多次暴雨成灾;江淮流域干...  相似文献   

11.
《中国减灾》2000,10(4):10-12
(2 0 0 0年 3月 )我国地域广阔 ,地形复杂 ,南北纬度跨度大 ,季风变化显著 ,是世界上气象灾害多发地区之一。干旱、洪涝、台风、高温、冷害、早霜冻、雪灾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 ,近年来还呈现加剧的趋势。 1991年 ,江淮地区出现了建国以来少有的持续性大洪涝 ;1994年 ,华南和华北、东北“两头涝”、江淮流域“中间旱”,沿海地区台风入侵频繁 ,使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整个东部地区遭受了严重的灾害 ;1995年 ,湖南、湖北、江西三省和东北辽、吉两省暴雨成灾 ,西北地区的旱情又十分严重 ;1996年冬春季节 ,青海、西藏、川西、内蒙等地发生了严重雪灾…  相似文献   

12.
1.灾情概况 2月份,我国相继遭受干旱、低温冷冻和雪灾、地震、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风雹、洪涝等自然灾害.其中,西南大部、江南、华南部分地区发生严重秋冬连旱,西北、西南、华北中南部、黄淮及江淮北部发生大范围雨雪灾害,造成较大的财产损失;此外,云南、西藏发生5级以上地震,造成一定损失.  相似文献   

13.
徐娜 《中国减灾》2007,(1):20-21
2006年以来,我国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部分地区发生严重台风、洪涝、干旱、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灾情较常年偏重,并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救灾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截至2006年11月14日,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2374人死亡,失踪568人,倒塌房屋148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009.6亿元,2006年为1998年以来第二个重灾年.  相似文献   

14.
正当前,2020年防汛已进入关键时期。6月以来,我国江南、华南、西南暴雨明显增多,江西、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洪涝地质灾害严重。截至7月14日,我国南方地区平均降雨量为344.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9.6%;北方地区平均降雨量为109.7毫米,接近常年同期;全国平均降雨量为172.7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2.1%,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6多。  相似文献   

15.
2009年全国自然灾害损失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09年我国部分地区自然灾害十分严重,灾害种类多、范围广、程度深、危害大,干旱、洪涝、地震、风雹、台风、高温热浪、低温冷冻和雪灾、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森林和草原火灾、病虫害等各类灾害均有不同程度发生,部分地区重复受灾,特别是区域性极端暴雨、阶段性严重干旱、局地性强风飑线、高频次登陆台风和大范围雪灾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08年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我国连续遭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两次巨灾,灾害波及范围之广、死亡人口之多、经济损失之重、社会影响之深、救灾难度之大均为历史罕见,灾情之重远超常年;此外,台风、洪涝、旱灾、风雹、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也不同程度发生.2008年以来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约4.7亿人(次)受灾,死亡和失踪88928人,紧急转移安置2682.2万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3999万公顷,绝收面积403.2万公顷;倒塌房屋1097.7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3547.5亿元.  相似文献   

17.
2004年全国干旱灾害及其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4年我国降水总量较常年稍偏少,其空间分布呈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接近常年;其中海南、广东、江苏、广西、陕西、福建、江西、甘肃、宁夏等省(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少1~3成,另外,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区的交汇区域、新疆南部等地降水量比常年偏少3~5成。降水量偏多1~2成的省区只有山东、西藏、重庆,及新疆北部和西部、青海中部等地。2004年除西北地区东北部发生严重春旱,东北西部、内蒙古东部发生百年一遇春夏连旱,以及华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1951年以来最为严重的秋旱之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降水分布比较均匀,土壤呈现干湿交替现象,…  相似文献   

18.
正2020年,四川省多次遭受地震、森林草原火灾、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汛期遭遇13次明显降雨过程,平均降水量642.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45%,为历史同期最大值;"8·11"和"8·18"两轮历史罕见的极端暴雨天气,累计降雨量为历史同期的3—6倍,多条江河出现超警超保水位,灾害造成77万人转移,省防汛指挥部历史以来第一次启动Ⅰ级防汛应急响应。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应急管理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四川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采取强力措施开展防汛救灾,最大限度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减灾》2005,(11):57-63
10月份,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强度和频率较汛期明显降低,主要灾害种类为台风和洪涝。本月,台风“龙王”在福建登陆并造成严重损失;洪涝灾情较上月有所减轻,但长江支流汉江、黄河支流渭河发生较为严重的秋汛。据统计,全国受灾人  相似文献   

20.
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象灾害具有种类多、频次高、范围广、危害大的特点。另外,气象条件的变化还常常引发许多次生灾害。资料统计表明,在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中,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60%以上。从1991年全国自然灾害核定的情况来看,由于暴雨洪涝、干旱以及台风、雷暴和冰雹、冷冻害等造成的损失最大。这些灾害都是因气象条件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保护人民,振兴中华,不断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