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年度灾情概况2006年,全国平均降水量为596.7毫米,比常年偏少16.2毫米;长江流域大部、华南南部、华北大部、东北西南部及内蒙古东部、山东半岛等地偏少10%-50%;江南南部、华南中东部、东北北部、西北西部偏多10%-50%;全国其余地区接近常年。  相似文献   

2.
《中国减灾》2007,(2):10-11
一、年度灾情概况 2006年,全国平均降水量为596.7毫米,比常年偏少16.2毫米;长江流域大部、华南南部、华北大部、东北西南部及内蒙古东部、山东半岛等地偏少10%-50%;江南南部、华南中东部、东北北部、西北西部偏多10%-50%;全国其余地区接近常年.  相似文献   

3.
正据气象、水利部门分析,去年10月以来,我国江南、华南大部、西南南部等地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部分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6成以上。区内江河来水偏少,水库蓄水较常年同期少1~2成。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省(自治区)局地城乡供水紧张并出现农业旱情。2月6日,国家防办向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省(自治区)下发通知,要求切实做好当前抗旱工作。  相似文献   

4.
2008年11月1日至2009年2月1日,华北大部、西北东部、黄淮、江淮、江汉等地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其中山西中部、河北中南部、河南东北部、山东西部、安徽西北部等地降水量偏少8成以上,河南、河北、陕西、安徽、山西及甘肃的部分站点降水量为历史同期最少.与此同时,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持续高温少雨,致使土壤失墒迅速,造成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甘肃等地干旱发展迅速,且程度不断加重.在自然降水和人工增雨的共同作用下,2月7-9日,西北、华北、黄淮大部分地区出现了5-10毫米降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情.据国家防办统计,截至2月9日,北方冬麦区八省共有8731.0万人受灾,农  相似文献   

5.
《中国减灾》2009,(2):8-9
2008年11月1日至2009年2月1日,华北大部、西北东部、黄淮、江淮、江汉等地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其中山西中部、河北中南部、河南东北部、山东西部、安徽西北部等地降水量偏少8成以上.河南、河北、陕西、安徽、山西及甘肃的部分站点降水量为历史同期最少。与此同时,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持续高温少雨,致使土壤失墒迅速.造成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甘肃等地干旱发展迅速,且程度不断加重。  相似文献   

6.
《中国减灾》2012,(13):61
2012年6月20日14时,国家减灾委、民政部针对湖北省近期严重旱灾给受灾群众造成的生活困难,紧急启动国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查看灾情,协助开展救灾工作。据湖北省民政厅报告,2011年12月以来,湖北省西北和东北北部降水持续偏少,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50℅,创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低值。随州、孝感、襄阳、十堰、荆门等地部分县(市、区)出现  相似文献   

7.
今年以来,全国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分地区、华北大部、西北东部、东北西部、华南和西藏局部地区,其中河北省自2005年10月到2006年4月底,平均降水量仅3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57%,是1951年以  相似文献   

8.
《政策》1999,(7)
1998年,我省平均降水及水资源总量高出常年4~5成,属于丰水年份。长江流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最为恶劣的组合型大洪水,过境客水突破8300亿m~3,我省长江沿线洪涝灾害严重;鄂西十堰等地降水量较多年平均偏少8.1%,局部出现干旱;同时,我省水质污染仍然呈上升趋势,城市水体污染严重,汉江出现“水华”现象;治理水土流失任重道远。洪涝、局部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及严重水土流失已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9.
去年入冬以来,旱情严重。全国小麦产区降水量普遍较常年同期偏少5—8成。  相似文献   

10.
据预测,今年夏季可能出现南北两条多雨带。南方多雨区位于江淮、江南、华南西部和云贵高原等地区,其中江南北部较常年同期偏多2成以上;北方多雨区位于内蒙古大部、新疆北部及东北南部、华北东部等地区,其中新疆北部、内蒙  相似文献   

11.
海啸大救援     
中国气象局1月4日发布2004年我国主要天气气候特征和十大天气气候事件。据介绍,2004年,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8℃,为1961年以来第4个气温偏高年份,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23毫米。2004年十大天气气候事件是:  相似文献   

12.
《中国减灾》2012,(15):6-7
2012年上半年,针对各地重大自然灾害,按照《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规定,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共启动国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10余次,三级响应1次,具体情况如下:(一)云南旱灾。近三年来,云南降水总体偏少,特别是2011年入冬以来至2012年3月,全省平均降水量3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32.3%,为近16年来第三少。峰值时,旱灾造成昆明、曲靖、玉溪、保山、昭通等16市(自治州)127个县(区、市)  相似文献   

13.
子荷 《中国减灾》2004,(11):19-21
入秋以来。我国华南、江南、江淮大部降水量比常年同期明显偏少,特别是广西、广东、湖南、海南4省区,9月1日以来的平均降水量仅为89.8毫米。为1951年来同期最少。进入10月份以来,华南、江南、江淮的大部地区降水量不足10毫米,偏少8成以上,秋旱迅速发展。旱情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安徽、湖北东部、湖南南部以及江西、海南、江苏的部分地区,其中,广西、广东两省受灾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减灾》2004,(11):63-64
旱灾广东:2004年1月1日-9月20日,平均降水量1279毫米,平均气温22.8℃,与往年同期相比,降水量平均偏少2成,气温平均偏高0.5℃。由于持续高温少雨,部分地区出现旱情,其中粤东、粤西部分地区旱情较为严重。截至10月25日,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52万公顷,其中严重受旱28万公顷,3万多公顷农作物因旱枯死,153万人因旱饮水发生困难,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0亿元。广西:2004年8月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持续出现高温、少雨、干燥等异常天气,各地降雨量大幅度减少,出现全区性的严重旱灾。8月1日-10月1日,全区平均降雨量为207毫米,比往年同期偏少45.1%,尤其…  相似文献   

15.
自2004年主汛期结束以后,全国大部分地区降雨较常年同期偏少,江河来水明显偏枯,部分中小河流干涸断流,水库、塘坝蓄水大幅度减少,旱情迅速发展,尤其以广西、广东、海南三省(区)旱情最为严重。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全国旱情,抗旱减灾工作的进展情况,近日,本刊记者采访国家防总办公  相似文献   

16.
一、今年前七个多月的灾情五月下旬以后,气候异常,淮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出现了少有的近二个月的阴雨天气,降雨量最高的1600多毫米,比常年多2一5倍;西南、华北的局部地区也先后出现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导致全国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生洪涝灾害。六月份以后,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江西等省(区)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少3一7成,出现严重干早。七月中  相似文献   

17.
《中国减灾》2005,(3):64-64
国家减灾中心利用遥感技术对全国积雪进行持续监测,通过积雪信息提取和分析,开展黑白灾预警和评估等工作。经分析:2005年1月和2月,全国积雪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东北大部、内蒙东部、新疆北部和西部、青藏高原和华中部分地区。其中,内蒙东北部、新疆北部、青藏高原部分牧区积雪持  相似文献   

18.
1992年1—4月灾情信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洪玲 《中国减灾》1992,2(3):55-58
1992年1—4月灾害造成的损失,除江西、湖南、广东、福建洪水灾害比常年提前,损失大于常年同期外,其它灾害造成的损失均相当于或轻于常年,1、2月份北方大部地区降水偏少,豫、晋、陕、甘等省旱情严重。进入3月北方冬麦区出现较大范围的雨雪天气,大部地区旱情缓解;江南、华南连降暴雨,赣、湘、粤、闽出现洪涝灾害;到了4月,北方大部地区旱情再度发展;风雹天气较频繁,湖南、四川省灾情严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减灾》2004,(12):64-64
旱灾广东:今年11月,广东降雨比常年偏少2.5成,其中清远、雷州、普宁、仁化4地的降水量创历史同期最少。全省70个县受旱,占总面积的65%,粤西、粤北、粤东等地旱情最为严重。截至11月25日统计,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50.1万公顷,其中严重受旱面积20万公顷,干枯农作物面积3.8万公顷,有171万人、52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广西:11月中旬,广西北部地区出现中到大雨,降雨量达50 ̄100毫米,广西南部地区降水稀少,小于50毫米,其中有19个县降雨量不足10毫米。受其影响,除前期受旱严重的桂北地区旱情已经解除外,桂南地区的旱情仍在持续发展。截至11月25日统计,…  相似文献   

20.
一、1991年江淮暴雨及洪涝灾害 1991年在江淮地区出现了自建国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大洪水,不少地方的严重程度超过了1954年。就梅雨期的总降水量而言,苏皖沪大部、豫东南和鄂东等地一般在500mm以上,江苏省的里下河和沿江地区、安徽省的江淮地区,湖北省的东北部和河南省的东南部达700—1200mm,比常年同期偏多1—3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