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方立法是一个国家法治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缺失地方立法的社会主义法治是不可想象的。实践中,有些地方和个人对我国地方立法功能认识不足,尤其是不够重视地方立法的地方性功能,忽视通过地方立法促进地方发展。探讨我国地方立法的地方性功能,目的在于促进地方立法服务于地方事业发展,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2.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新的遗产类型,但我国目前缺乏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性法律规定,难以满足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应该通过立法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国外主要有文化遗产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和知识产权保护法三种立法模式,我国应该在《文物保护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法律框架下,制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行政法规。在法律原则方面,应该确立保护优先、合理开发,就地保护,活态保护,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基本原则。同时,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立法还应该解决农业文化遗产的权属、参与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3.
新疆拥有丰富而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资源,针对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有效制度却相对滞后,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立法保护中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强化和完善地方立法是新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得到切实保护的关键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障立法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少数民族人权,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实现问题.在中央立法层面,从《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其若干规定到《文物保护法》,都涉及对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保障;在地方立法层面,云南、贵州、福建等省份都有相关的地方性立法对此进行过有益的探索.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立法完善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在国内的适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以及《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障法》的制定.  相似文献   

5.
将民事法律制度的民事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的二重能力说引进行使公权力的立法领域,对我国现行立法制度中的立法权作立法权与立法权利能力的两个层次的立法权限分类,并在立法权、立法权利能力与立法行为能力之间建立比较紧密的规范与行为之间的逻辑联系。加强地方立法权利能力建设要从扩大地方立法的授权出发,通过授权来扩大地方立法权利的能力,使得地方立法更好地适应立法需求。与此同时,培育与立法权利能力相适应的立法行为能力。这就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地方人大的立法能力,对地方立法能力做二元化的区分,即把属于立法权利能力的问题从立法行为能力中分离出来,根据地方人大各自的立法依据不同,对地方人大立法能力提出不同层次的法治要求。  相似文献   

6.
地方立法权扩容已成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举措,推动了地方法治建设。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切实加强地方法治建设,充分调动地方立法的积极性。从法律体系的整体性和协调性而言,法律规范的冲突难以完全避免。面对事权冲突、职权冲突与规范冲突,地方法治应当从场域秩序、主体秩序、效力秩序、价值秩序等方面统筹规范地方法律关系,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涵的法治秩序,构建在法治建设总体布局前提下的新型地方立法机制。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多元法治背景下的地方立法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地方立法主体众多,且由于市场经济的一体化、立法体制、立法技术等因素,地方立法冲突在所难免。在当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的背景下,地方立法冲突势必会对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转、民主法治的正常建设及法制的统一和谐造成诸多不利的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法制是改革的重要内容,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已刻不容缓。由于立法理念落后、立法民主程度不足、立法监督滞后、立法主体素质不高等因素制约,黑龙江省立法工作存在重复立法、越权立法、部门利益倾向、缺乏地方特色等问题,今后应从转变立法观念、推进立法民主、开展立法后评估、注重修立并重等方面着力提高地方立法质量,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地方立法在数量、调整内容等方面呈扩张趋势。这种趋势的必然性在于地方事务的复杂性、差异性以及紧急状态下地方性事务的特殊性和立法创新的需要。这种扩张趋势对我国法治建设既有正效应,又有负效应。因此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使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郭娜 《社会主义论坛》2006,(9):50-51,57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十分关注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旨在扩大世界各国人民和社会团体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加强立法,建立相关制度法规,进一步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立法权限划分直接关系到国家法制体系的统一、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关系的处理以及法治建设的成败。目前我国立法冲突、立法矛盾的不断升级暴露出我国立法权限划分存在的缺陷,因此,我们必须在坚持立法权限划分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不断探寻符合我国国情的划分方式,并且在实际中不断加以完善立法权限划分。  相似文献   

12.
生态法治是保障生态安全之根本,而生态立法又是生态法治的基础,因此考察地方生态立法对保障地方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贵州地方生态立法数量超前、注重废改立并举、立法领域宽泛且紧跟生态安全形势,但也存在诸如人大立法权虚置、公众参与度不高、立法项目分布不均等问题,建议界定地方立法权限、引导公众参与及均衡立法项目,以促进贵州省地方生态立法实践。  相似文献   

13.
地方立法参与权是政治参与权的重要组成,可以理解为公民作为立法的权利主体和行为主体在地方立法活动中享有的知情权,陈述权,质疑辩论权,监督等一系列权利的总和.我国已经开始在保障公民地方立法参与权的有益探索,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进一步加强公民在地方立法中的参与权,对建设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地方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作为法治目标之一的“有法可依”基本实现。法律制定之后的另一项任务即是对立法质量进行跟踪评估。地方性法规在我国整个法律体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地方性法规的立法质量跟踪评估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地方立法质量跟踪评估所运用的方法是否正当、科学,直接关系到地方立法质量跟踪评估结论的有效性、真实性和公正性。  相似文献   

15.
公民参与立法是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的有效表现形式之一,能够较好地推进法治建设。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新的社会历史时期,我国公民的立法程序参与权落地、生根,促进了我国的法治化进程。公民通过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和互联网途径参与到地方行政立法的实践中,但其参与机制仍然不够完善。要完善地方行政立法中公民动议权制度,公开制度,听证制度,监督、救济制度,提高公民参与地方行政立法法律文件的效力层级。  相似文献   

16.
《立法法》采取列举的方式明确了中央与地方立法权限的划分,具有一定的开拓精神和现实意义。但它的规定存在局限性,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央和地方立法工作中出现的混乱和无序等现象。对于中央和地方立法权限的划分,应当以其制约因素为切入点,进而分析目前立法规定和立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厘清我国中央和地方立法权限划分的思路和方法,推动我国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于2010年如期形成,就地方性立法而言,应以经济纠纷事实为导向,细化实施性立法;以经济秩序重构为指向,加快回应性立法.以地方区域法治为方向,发挥自主性立法;通过习惯风俗入判、司法判决固化习俗、区域司法合作等三项原则,严格立法权限代理制度、建立法律冲突裁决制度、完善规范清理制度体系,建构司法型立法体制机制,从而实现立法"后体系时代"地方法治建设进程中公共契约精神的解放.充分适用中央立法授权,建立司法型立法模式,授权判决型规则产出,从立法供给侧改革,全面落实"科学立法"的内在要求,推动法治秩序的善化  相似文献   

18.
入世后 ,WTO的规则与原则体系将适用于我国。如何协调 WTO的规则与原则与我国的法治建设 ,尤其是与地方立法的关系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此 ,笔者选择地方立法听证作为视点 ,论述了地方立法听证中的公开、平等、沟通与协商原则与 WTO的透明度原则、非歧视原则、协商与协商一致原则的契合。以便为地方立法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科学立法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构成内容,全国人大常委会统筹云贵川三省地方立法机关围绕赤水河流域保护开展的协同式地方立法是科学立法的新实践;它具有由共同上级立法机关统筹推进,由多个地方立法机关围绕跨行政区域的自然区域协同立法的特征。作为地方立法发展方向的跨行政区域地方立法机关协同式立法,得以成就需要外部约束和内部约束,前者表现为共同上级机关的统筹和国家宏观目标的控制,后者表现为各地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均衡和协同式地方立法确立的协同机制。协同式地方立法创新了立法模式,将地方立法的空间从行政区域拓展到自然区域,为法理学践行新发展理念提供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如何更好地运用法治手段保障和促进贵阳大数据发展,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提供更多可复制可借鉴的法治经验,是贵阳市大数据发展的重要任务。文章结合贵阳市大数据地方立法实践,分析指出了当前贵阳大数据地方立法的问题和困惑,并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