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5,(2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开发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结合对湖南省岳阳县最贫困的云山乡抽样的38户农户的入户调查,认为精准扶贫之路径可以概括为四个精准:精准界定扶贫职责;精准确定扶贫对象;精准设制定贫规程;精准实施扶贫之策。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湘西八个贫困县及其下辖乡、村的扶贫开发调查和定点贫困调研,从我国农村剩余贫困人口分布的地缘性特征以及贫困群体构成以劳动力人口为主的视角梳理和分析了1986年以来的农村扶贫开发政策,重点分析了扶贫资源瞄准和使用偏离扶贫目标群体、扶贫工作重点集中于就地开发建设物质资本以及就业援助政策缺失的问题及其后果,进而结合可持续生计理论框架探寻了扶贫政策取向,提出国家的扶贫资源和项目必须瞄准地缘性分布的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体,把能力建设置于新扶贫开发战略的优先地位,把就业援助政策作为扶贫政策体系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关于扶贫脱贫问题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习近平基层工作实践、国际国内环境变迁带来的全新挑战构成了习近平开展扶贫脱贫工作的理论之基、历史之源和时代之势。习近平关于扶贫脱贫问题的重要论述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具体表现为:"有的放矢"的扶贫脱贫格局"、科学高效"的扶贫脱贫策略"、授人以渔"的扶贫脱贫方法"、合作共赢"的扶贫脱贫实践。这些理论内涵逻辑地构成了具有坚持世界性和民族性相统一、物质扶持和精神关照相并存、当前发展与未来进步相结合等鲜明特点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构成了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脱贫工作的实践指南,并为解决世界性贫困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4.
群众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通过调动村民特别是贫困群众的广泛参与,选择项目、监督资金使用、集中解决改变生产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及教育、卫生设施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以达到整体推进、稳定解决温饱的目标,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扶贫开发机制。本文以甘肃某村为例,就整村推进扶贫中的公民参与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精准扶贫是我国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要形式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社会工作如何参与精准扶贫?其实践路径是什么?既往的案例是否对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有借鉴意义?本文针对当前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所面临的问题,以国际NGO组织援建我国的CBHFA项目为例,就项目运作逻辑、在地资源的培育、使用及其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基于CBHFA项目的启示,对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工作路径进行了讨论,对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农村精准扶贫实施机制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理论》2016,(6)
在中国已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时,仍有7 000多万贫困民众基本生活难以保障,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近2.4亿贫困人口和5亿以上生活在1天1美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在这一时期摆脱了贫困,大规模减贫为全球的减贫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目前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扶贫工作出现扶贫对象不清晰、措施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新形势新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指导思想,靶向治疗,真扶贫,扶真贫。文章以贫困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福利经济学作为理论支撑对精准扶贫进行了讨论,为国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7.
扶贫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习近平扶贫思想的逻辑起点与价值依归在于人民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了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扶贫工作的出发点。扶贫开发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应有之义,实现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扶贫工作的庄严使命,消除贫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二是依靠人民是扶贫工作的动力源。扶贫开发不仅要政府与人民协同发力、合力脱贫,更要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三是人民共享是扶贫工作的落脚点。表现为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增强人民获得感;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增强人民安全感;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增强人民幸福感。习近平扶贫思想的人民性遵循以为了人民为出发点、以依靠人民为动力源、以人民共享为落脚点的逻辑理路。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扶贫开发道路形成的时代背景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发展中国家减贫问题,理论基础是共同富裕思想,现实依据是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实际情况;中国共产党扶贫开发道路的内涵是依靠发展解决贫困问题、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扶贫开发、坚持开发式扶贫、区域发展战略促进贫困地区发展、普惠政策与特惠政策相配套、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衔接、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尊重贫困群众主体地位、争取国际社会对扶贫开发的援助;中国共产党扶贫开发道路取得的显著成效以及它所蕴含的价值导向、发展理念、减贫方略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中国共产党通过构建减贫交流合作平台同发展中国家共享减贫经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减贫援助等途径对国际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消除贫困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经过70年减贫实践,中国成功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中国减贫的发展历程包括新中国成立后减贫探索阶段、体制改革推动减贫阶段、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村级扶贫推进阶段、精准扶贫阶段。中国减贫的基本经验主要有:坚持制度优势与政治优势相结合、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坚持顶层设计与地方创新相结合、坚持发展生产与保护生态相结合、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坚持外部帮扶与自主脱贫相结合。中国减贫具有彰显中国制度优势、提升中国国际形象、丰富世界减贫方案、推进全球减贫进程、创新国际减贫理论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贵州是贫困问题最突出的欠发达省份。调查贵州贫困群体对农村扶贫政策及相关扶贫服务项目的具体评价,以及帮助贫困受助方摆脱贫困所产生的因素等,对从扶贫受助方的视角来考察农村扶贫攻坚工作成效有着典型意义。在此基础上,完善扶贫工作制度建设、建立行为约束机制,使受助方参与扶贫项目过程,均可获得更加开阔的理性认知空间。  相似文献   

11.
精准扶贫是我国贫困治理的指导性思想,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的必然要求。华西村作为发展集体经济、走向共同富裕的典范,坚持"先富带动后富",认为"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在创新扶贫路径方面积极探索和尝试精准扶贫模式:实施"帮带扶贫",方式由间接向直接转变;实施"智力扶贫",目的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实施"产业扶贫",行为由短期向长期转变。华西村正在拓展一条精准精确、扶智扶人、产业驱动、合作共赢的扶贫新路,为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新经验。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7,(5)
新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前沿,高瞻远瞩,继续将扶贫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经过深入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我党比较成熟地形成了扶贫思想,为帮助贫困地区及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指出了一条鲜明的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为标志,我国的扶贫开发进入了脱贫攻坚阶段。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8,(12)
精准扶贫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抓手。按照国家贫困标准,浙江省已于2013年底解决了贫困问题。到2015年底,浙江省通过实施"百乡扶贫攻坚计划""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等措施,进一步解决了双倍于国家贫困标准的贫困现象。因此,梳理和总结浙江在反贫困过程中形成的创新、包容与共享并举的扶贫与抑制返贫经验,对于中国其他地域的反贫困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6,(10)
新疆的贫困问题与稳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贫困是影响新疆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新疆的反贫困工作中,国家给予了重点扶持,绝对贫困人口数量显著下降。但是,新疆返贫率高,扶贫难度大。贫困影响新疆的社会稳定,而社会稳定问题又制约新疆经济的发展。要从根上解决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处理好新疆以及边疆民族地区的反贫困与稳定之间的关系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5.
论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变化及其路径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国已向贫困地区尤其是西部贫困山区倾注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扶贫开发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我国已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的社会发展目标。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形势已发生新的变化,贫困特征已由绝对性贫困转向相对性贫困,而且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成为扶贫开发工作的主战场,为此,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激发社会内生动力,释放发展活力,以切实提高扶贫开发的实质性效益,已成为国家战略和社会共识。然而,当下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尚存诸多问题,为此,我们特从创新贫困对象瞄准机制、扶贫资金管理机制、扶贫项目管理机制、贫困县考核机制、贫困县退出机制、金融扶贫机制等方面对我国扶贫开发工作改革创新提出了可能路径。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多角度入手、多维度下药,才能化解当下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困境,引来国家区域均衡发展的时代春天。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20,(2)
随着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的推进,民族地区贫困问题也日益突出,成为影响和制约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突出因素。为着力解决这一问题,党和政府将精准扶贫作为扶贫工作新战略、新理念和新举措加以实施。精准扶贫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是我国民族地区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必要条件,也高度契合了新时代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关键要素。因此,精准扶贫成为当前民族地区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精准扶贫"思想,并对怎样"精"、如何"准"做出一系列部署要求。六年来,精准扶贫稳步推进,在增进人民福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精准扶贫的提出和实施突出人民主体性,彰显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理念,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时代性。精准扶贫不仅为推进扶贫攻坚事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而且为世界减贫事业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8.
正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发展的成果如何分享是发展的根本问题。我国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在扶贫方面,我国历来就高度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生活的改善问题,逐年加大扶贫力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数据显示,中国在三十余年大规模扶贫开发实践中,让6.6亿人摆脱了贫困,以至全球贫困人口数量减少的成就主要归  相似文献   

19.
精准扶贫政策是在我国推进扶贫开发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准扶贫政策的时代内涵主要体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选择、决胜全面小康的使命担当以及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力量;其理论品格主要体现为问题导向、理论贡献、内容方法的有机结合;其价值特色主要体现为方向精准、普惠广泛、操作规范等,为世界了解我国扶贫开发的成就和前景打开了一扇"思想之窗"。  相似文献   

20.
以湖北省E州W村的精准扶贫为例,考察精准扶贫的运作过程及存在的困境。在精准扶贫中,"贫困村""贫困户"的认定和识别存在很大偏误,没有准确把握当前农村贫困问题的主要问题,扶贫资源的配置和利用陷入"内卷化"困境。正确把握发展型扶贫与保障型扶贫之间的平衡点,是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改进精准扶贫效果,需要从准确认识当前我国贫困问题的阶段性特征入手,以此为基础正确把握特定地区致贫的主要问题,重视完善个体性保障体系的治理机制和公共性保障体系的资源配置模式,提升精准扶贫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