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发展实践的自然深化和逻辑升华。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对我国新型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为新型社会建设明确了目标方向、提供了精神力量、提高抵制各种意识风险能力。为了深化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我们应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其大众化的研究;促使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国具体实践、理想与现实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前29年毛泽东思想在曲折发展中走向定型并为迎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作了准备和后41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开创并日益走向体系化两大阶段。在这一过程中积累的基本经验可概括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变化发展与时俱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视对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升、重视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借鉴、重视具有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构建、重视发挥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引领和主导作用六个方面。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并总结积累的基本经验,有助于我们在新时代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3.
<正>坚持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之一。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述,科学总结了百年来党推进理论创新的宝贵经验,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的高度,为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理论创新的方法论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又在回答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中创新发展。它遵循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相统一、坚持唯物论和运用辩证法相统一、坚持立足国情和放眼世界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具有问题导向的时代意识、治国理政的辩证思维、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中国道路的话语逻辑四个理论特质,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南。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与文化自信心,中国共产党坚持厚植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话语,丰富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大众话语,在多样教育活动中巩固二者的融合成果,极大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增强了民族自尊与文化自信,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强大思想基础。研究抗战时期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基本经验,对于我们深入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规律,推动二者融合向广度与深度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科学总结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坚持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坚持领袖、理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合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时代发展同进步等,是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7.
理论的合理“话语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的合理"话语化"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重视理论的合理"话语化"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机制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理论的"话语化"应通过宣传、教育和实践来总体实现。以下三个方面可以作为重点突破:将理论体系转化为大众话语体系,这涉及教科书改革,包括理论体系、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更紧密衔接、融合与统一;大众话语体系的建构,即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方式与风格的彻底中国化,逐渐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术话语体系,运用多种文化艺术和媒介形式,创造丰富多样的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形式;通过推进民生实践的改革与建设维护和促进人民大众的全面自由发展,以证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实践力量。  相似文献   

8.
潘琍 《理论学刊》2004,2(12):34-36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指出 ,世界的哲学化与哲学的世界化是统一的。哲学在中国同样也是如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始终伴随着哲学的创新 ,而内在统一于哲学创新的 ,正是哲学的世界化与世界的哲学化在中国的体现 ,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国化与中国经验哲学化。也就是既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按照中国的特点创造性地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对中国的实践经验进行哲学总结并上升为新的理论 ,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也得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国化与中国经验哲学化的过程亦即哲学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全部历史过程中最基本、最主要的经验,它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否则中国化就会失去了方向;二是必须坚持中国化,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会成为教条主义。这两者互为依存,是个整体。在中国共产党80年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和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使马克思主义能够真正成为我国先进文化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的重要保证。要加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就必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和途径的研究,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思维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现实性原则是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思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以“唤起民众”为目的,形成了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日救国话语、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革命理想话语、以群众路线为核心的党的建设话语等在内的一套话语体系,而贯穿这一话语体系始终的是矛盾分析法的辩证思维。这一时期毛泽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带有朴素的阶级情,实现了话语立场的根本变革;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以面向实践为价值旨归;呈现磅礴的大气势,展现出一代伟人的风采。毛泽东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启示我们,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实现灵活运用;又要凸显民族特色,实现古为今用;还应与西方优秀文化交流互鉴,实现洋为中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应站稳人民立场,增强“比赛”意识,还要重视“话语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中国化"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独有的话语,而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思想史话语。将外来思想文化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使之中国化,并为我所用,是中国近世思想史的一大传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正是以这一思想史为背景的,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尤其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不可忽视这一思想史背景,尤其不可忽视这一思想史背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面临着众多新的课题。目前,我国正面临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关键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就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的研究;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使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不断得到创新。党校应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的先锋阵地,党校教师更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的带头人。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历史和中国文化背景下被中国人不断认同并日益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其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之传承与保留是马克思中国化落地生根的文化前提;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现实需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基础。当今世界,文化全球互动的迅猛发展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坚持唯物史观及辩证法思想仍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而且要与中国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和相互融合,构建出适应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现代化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准备;另一方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又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指导。二者之间的互动机制,是"五四"以来中国思想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基本逻辑和根本动因。在新时期,正确认识二者之间动态联系、交互渗透、彼此推进的关系,对推进我国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全面抗战时期艾思奇作为党的杰出理论工作者,基于向党内外阐释与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路线、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体系建设、将唯物史观的学术研究统一于政治实践的需要,对唯物史观中国化理论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结合抗战实践,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分析中国特殊性,丰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立足本土文化与历史,探索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其理论研究对于探索唯物史观当代中国之形态仍具有启示意义,启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坚持唯物史观中国化理论研究的学理性与整体性、政治性与人民性、民族性与批判性。  相似文献   

18.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以主体性问题为切入点、以哲学研究为载体、从文化视角批判资本主义的当代西方重要左翼思潮。然而,在其百年变迁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勾画了一个从原本"修正"、"完善"马克思主义到实质上的反马克思主义、从批判资本主义到变相捍卫资本主义的怪圈,从强调无产阶级群体意识到坚持自由主义式的个人本体论是探讨这一怪圈得以形成的重要入口。西方马克思主义个人观失误的警示意义在于,在我国当前的话语体系建设中,唯有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总结中国传统文化在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学习借鉴自由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才有可能冲破新自由主义的话语霸权,建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9.
郭建宁 《前线》2017,(3):49-54
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是民族复兴的集中体现。要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思想文化激荡中确立文化自信,在融通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三种资源中树立文化自信,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中坚持文化自信,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阐释文化自信。要强基固本铸魂,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坚持传承创新,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话语感召力。  相似文献   

20.
《世纪桥》2016,(7)
建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不断回应社会发展现实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巩固与发展的重要思想文化基础。话语就是一种权力,本文提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区别于以往简单的意识形态说教,让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在世界、国家、社会双向互动中的探索出立足中国立场,有效世界表达,回应时代诉求的创新思路和运作方法,实现理论性、实践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最后本文提出话语权与元理论阐释、民众理论自觉、对话与论战、精神文化共同体等四个理论命题,它们既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的核心构架,也是树立中国道路、制度和理论自信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