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全球要闻     
《瞭望》1999,(30)
(7月13-19日)美国重申对台三"不"政策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鲁宾7月13日重申了克林顿总统去年访华时作出的对台"三不"承诺,即"美国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台湾参加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不支持'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政策"。同日,日本外务省发言人也表示日本在涉及中国台湾问题上的政策没有改变。连日来,许多国家政府重申"一个中国"的立场。莫劳塔当选为巴新总理梅克雷·莫劳塔在7月14日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国民议会选举中当选为巴布亚新几内亚国家行政委员会(内阁)总理。莫劳塔是巴布亚新几内亚人民民主运动的领导人。7月5日,巴布亚…  相似文献   

2.
两岸关系状态与两岸执政当局、台湾内部社会和中美在"一个中国"问题上形成的共识情况密切相关。历史经验显示,当"一中"能够被相关方接受并成为执行政策之遵从时,两岸关系就发展;反之则倒退。蔡英文执政后,两岸在"一中"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共识赤字",台湾民意结构和美国政局变化增加了形势的复杂性。大陆维护两岸关系稳定的压力上升,应针对症结问题精准施策。  相似文献   

3.
两岸关系状态与两岸执政当局、台湾内部社会和中美在"一个中国"问题上形成的共识情况密切相关。历史经验显示,当"一中"能够被相关方接受并成为执行政策之遵从时,两岸关系就发展;反之则倒退。蔡英文执政后,两岸在"一中"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共识赤字",台湾民意结构和美国政局变化增加了形势的复杂性。大陆维护两岸关系稳定的压力上升,应针对症结问题精准施策。  相似文献   

4.
夏立平 《党政论坛》2008,(16):60-61
美国“一个中国”政策与“台湾地位未定论”的矛盾美国长期以来宣称实行“一个中国”政策,其内涵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发表的“中美上海公报”中,美国政府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2006年的美台关系出现了比较复杂的局面。美台关系过去是简单的"美主台从"模式即台湾从属于美国的利益,服从美国的战略部署。如今这个模式因陈水扁顽固搞"台独"受到冲击。美国对台政策的新调整是美国根据进入21世纪后中美在台湾问题上利益关系的变化做出的政策选择。简单来说,美国对台政策的新调整,就是同时强化美台军事安全合作和对陈水扁"台独"行径的约束。  相似文献   

6.
正透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表象,可以看出台湾问题仍然处于极大的不确定之中,这种不确定性来自岛内的战略焦虑。焦虑一:在中国大陆未来大战略的设计中,台湾问题的紧迫感或者说在全局性战略议程的位置并不靠前。一旦中国大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迈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第二个百年目标时,台湾问题的解决势必加速。焦虑二:在美国亚太"再平衡"展览中,台湾找不准自身的定位。近日台湾表面上  相似文献   

7.
秦华 《瞭望》1998,(28)
中美首脑会晤对台湾产生强烈冲击秦华台湾问题是此次中美首脑会晤的重要议题之一。克林顿总统公开重申美国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一中一台”、“两个中国”,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必须由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克林...  相似文献   

8.
正1月14日,在"台湾大选"已经进入倒计时的阶段,美国国务院发言人也高度紧张。当天,当发言人就"台湾大选"表示"不讨论‘他国内政’",的时候,为防止记者误读"他国"的内涵,他连说三遍只有"一个中国"。"一个中国"说三遍美国国务院当天发言人是科比,根据官网的发布会实录,有记者问科比,对1月16日的"台湾大选"有何期待,是否会影响两岸关系和美国外交政策?科比回答:"我们不对‘一国’内政进行  相似文献   

9.
阻隔一旦解除,停滞了许久的高层往来便显示出汹涌势头德国总理默克尔去年9月不顾中方强烈反对,执意会见达赖,给中德两国关系造成长达4个月的危机。新的一年大地回暧,中德对峙也已出现松动迹象:德政府致函中国,重申"一个中国"政策,承认西藏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默克尔在新闻发布会上祝福北京奥运会,赞赏中国"在气候政策上的建设性作用",并期待在10月份访华。  相似文献   

10.
正美国高调重返亚太,明里撑腰日本、菲律宾挑战中国,暗中鼓动一些东盟和南亚国家与中国较劲,可是一向被用作"王牌"使用的台湾却罕见地缺位了。这让多少了解一些美台关系和来往的人们不免感到些许不解,美国何以如是这般,是台湾这张"王牌"日渐褪色,是台湾对美国的战略价值开始贬值,还是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让美国重新定位和平衡美中、美台关系?近期,著名国际问题学者、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约翰·米尔斯海默在美国期刊《国家利  相似文献   

11.
关于冷战后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坚持统一 ,不放弃统一 ,是两岸关系的根本问题。冷战结束后 ,美国在“一个中国、双轨政策”框架内推行维持台海现状、两岸不统不独不战的战略指导下 ,在军事介入台湾问题上由“战略模糊”向“战略清晰”转变。美国因素是台湾问题的最大症结  相似文献   

12.
三月二十五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东大厅里,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会见了来自美国的著名企业家——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蒙德·哈默博士。 今年以来,中国国内正在进行机构改革和打击经济领域中的犯罪活动。这两件工作会不会影响中国对外开放的政策,这是许多外国人士、港澳同胞非常关心的问题。美国政府向台湾出售武器这一侵犯中国主  相似文献   

13.
台湾陈水扁当局近来不顾一切推动"入联公投",狂言"人联公投"若通过,将有"四大影响",包括民进党"总统大选"一定赢;国民党将不得不跟着正名为"台湾国民党";而美国也将会"重新检讨一中政策",思考是否"双重承认";甚至"大陆也不会再坚持一中前提"。  相似文献   

14.
"美国真会为了保护台湾而进入战争吗?""如果台湾宣布‘独立’,中国大陆对其进行打击,美国进行干预,战争会是什么样的?""华盛顿怎样避免台海战  相似文献   

15.
万象 《侨园》2011,(11):37-38
在美国安居乐业是许多中国留学生和商务人士的梦想,但这个"美国梦"常常会被合法身份问题的无情现实打破。近几年由于经济危机,美国政府出台了各种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和项目,其中就包括白宫6个月前开始推行的"创业美国"项目。这一项目旨在推动创业公司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刘玉霞 《团结》2005,(3):23-26
所谓台湾问题,一是指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这是台湾问题的本质;二是指台湾问题是反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的问题。美国等一些国家的干涉是台湾问题形成今日之局面并迟迟难以解决的外因;三,现今台湾问题已经发展成为分裂与反分裂、“台独”与反“台独”的斗争,焦点是一个中国与“两个中国”以及“台湾独立”的斗争。由来国民党政权败退到台湾台湾问题的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在大陆战场节节失败、内部被逼下野的夹缝下,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后退之所。他接受历史地理学家张其昀的建议,苦心经营台湾,欲把台湾作为自己的…  相似文献   

17.
世人已经看得很清楚,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美国对台湾海峡的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1995年5月22日美国宣布允许台湾最高领导人访美,标志着美对台政策的调整进入了新阶段。美对台政策已由避免台湾海峡发生危机影响中美战略关系,转为保持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以牵制中国。顿时台湾海峡爆发军事危机的可能成为国际焦点。  相似文献   

18.
美国对台政策长期执行模糊战略。这次布什总统当着温家宝总理的面,当着全球媒体的面表示:“我们反对中国和台湾单方面做出改变现状的决定。台湾领导人的言行表明,他可能想单方面改变现状,这是我们所反对的。”美国历来强调大陆不得动武,这一点现在没有变化,但对“台独”问题不表态,这次至少提出反对台湾领导人最近的一些“言行”,反对陈水扁“单方面改变现 状”,这可以视为对台湾当局的一种警告,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9.
台湾当局新领导人上台后,台湾岛内局势严重动荡,海峡两岸关系进一步紧张。同时,涉台国际环境有更加复杂化的趋向。但从总体上看,涉台国际环境仍然对我有利。 美国对台湾问题的政策及其调整变化,历来是涉台国际环境的决定性因素。去年 7月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导致海峡两岸关系再度严重恶化后,台湾海峡发生严重冲突的现实可能性引起了美国的高度关注。台湾当局新领导人当选后,美国对台湾海峡爆发冲突的担心始终存在。可以说,防止台湾海峡发生冲突,已成为美国对台湾问题政策的重点。正因为这一政策重点的突出,使涉台国际环境变得…  相似文献   

20.
袁小红 《理论探索》2007,20(2):137-139
从1949年中国代表权问题产生开始,美国即极力阻止中国进入联合国,前后经历了四个阶段。美国政府在中国代表权问题上之所以长期推行阻挠中国的政策,除了对国家利益的考虑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来自于国内。面对国内强烈的反华舆论,历届政府出于国内政治的考虑,采取了反对中国进入联合国的政策,直到公众舆论发生重大变化后,美国有关这一问题的政策才有了相应的变化。由此可见,公众舆论在美国对华政策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