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针对当前医疗卫生事业在"切实推进分级诊疗改革、促进医疗资源优化、更好服务广大医患"方面,提出以下建议。一、基本情况实施"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是医改攻坚阶段的重头戏。对此,已形成了诸如医疗集团、医疗联合体、县乡村一体、委托经营管理、对口支援等主要协作模式,开展这项工作。总体讲,分级诊疗氛围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但毋容置疑,近年来,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各  相似文献   

2.
正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等分级诊疗制度是医改的重点,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是实现分级诊疗的核心。要通过基层首诊将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下沉至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由医疗保险和相关监督机制进行约束和激励,促进双向转诊的有效运转,形成各级医疗机构各司其职的分级诊疗体系。目前,成都市基层医疗机构并未发挥合理分流患者的功能,大医院人满为患,单向上转的现象依然突出。一、我市实施分级诊疗的障碍(一)医保政策分流引导作用差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如何实现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建立"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诊模式,是当前深化医改的重点和难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的要求。基层卫生人员是实现分级诊疗的主力军在国家医疗体制改革大政方针导向下,随着分级诊疗的落实,社区(乡镇)卫生人员是我国最基层的公立公益性医院医疗卫生队伍的主力军,担负  相似文献   

4.
当下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变革以"大数据驱动"为其实践逻辑起点,体现了制度变迁逻辑、目标逻辑以及价值逻辑。基于平台与服务协作的实现方式,大数据驱动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可划分为"搭建平台+委托合作""互联平台+协同共享"和"借用平台+合力互助"三种类型,变革呈现出供给主体多元协同化、供给方式集成便捷化、供给内容精准个性化和供给效果标准可视化的基本面向与整体趋势。  相似文献   

5.
敖虎山 《北京观察》2017,(12):44-45
<正>在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中,建议以医疗保险制度为杠杆健全医疗分诊制度,通过医保支付来调整和引导,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真正使老百姓小病不出社区,大病转诊有序,健康指导常态化,达到医改政策的惠民目的。分级诊疗是为优化就医流程、改善就医秩序而提出的。分级诊疗制度,包括了基层社区首诊、分级就诊、双向转诊等就医流程及制度的建立。此举既可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的现状,也能解决"小病"要看大专家,而真正需到大医院看大专家的病人却挂不上号的"看病难"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最近浙江启动新医改分级诊疗制度试点。分级诊疗,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报销比例的杠杆,引导社区居民"首诊在基层、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从杭州市卫生局获悉,江干区分级诊疗改革已实施4年,创新开展的直通大医院"精确转诊"、创立影像远程诊疗中心、定向组建"慢性病社区管理体系"等工作,均为全国首创。据第三方测评结果显示,江干区群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医疗"作为一种新型便民惠民服务具有有效分流实体医院需求侧、提高患者就医可及性、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的应用价值。当前的发展现状显示"互联网+医疗"不仅有可能阻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中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而且在实现诊治一体化、明确服务监管、做好信息安全等方面存在一定挑战。未来,"互联网+医疗"一方面应以服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为目的,坚持线上线下一体化基层社区医疗服务,有效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助力分级诊疗就医新格局的形成;另一方面借助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医疗"应依托实体医院,构建看病、急救、重大疫情防控融于一体的便捷通道。  相似文献   

8.
《小康》2016,(19)
正作为全国首批"分级诊疗"改革试点城市的湖北省宜昌市,创新探索了"互联网+分级诊疗"的"宜昌模式",在全国具有典型性。2016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2015年国务院大督查情况通报,宜昌的这一做法受到了表彰。西陵区是宜昌市的中心区和核心区,在全市率先启动"分级诊疗"改革,从医院、医生、投入、监管、患者"五个核心要素"统筹破题,创新医疗服务"便民特色",提升市民就医"获得感",成为"宜  相似文献   

9.
《世纪行》2016,(7)
正本刊讯7月21日,省政协在武汉召开第五次月度协商座谈会,聚焦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夯实分级诊疗基础,为化解"看病难、看病贵"建言献策。省政协主席张昌尔主持会议并讲话。座谈会上,刘建凡、丁顺清、李跃念、胡健等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基层医务工作者,分别就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和人才建设、逐级托管助力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利用"互联网+"提升服务能力、充分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等建言献策。张昌尔认真听取发言,与委员互动交流。宜昌市中心  相似文献   

10.
《世纪行》2016,(7)
正7月21日上午,省政协在武汉召开第五次月度协商座谈会,聚焦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夯实分级诊疗基础,为化解"看病难、看病贵"建言献策。省政协主席张昌尔主持会议并讲话。座谈会上,刘建凡、丁顺清、李跃念、胡健等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基层医务工作者,分别就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和人才建设、逐级托管助力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利用"互联网+"提升服务能力、充分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等建言献策。省政协副主席刘善桥、田玉科,秘书长翟天山出  相似文献   

11.
<正>陕政办发[2015]49号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陕西省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指导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2015年6月1日陕西省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指导意见分级诊疗是依据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由不同级别和服务能力的医疗机构按疾病种类及病情变化情况进行诊疗和转诊。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为加快  相似文献   

12.
《协商论坛》2014,(10):64-64
10月底开始,浙江省将分批启动分级诊疗试点,通过医保差别化支付、设定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规范转诊程序等手段,引导、推动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首诊,形成“小病到社区医院、大痛到大医院”的分级诊疗体系,缓解“小医院门可罗雀,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姚克 《前进论坛》2014,(4):60-61
<正>早在2006年卫生部就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双向转诊制度",鼓励社区医院实行"首诊制",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及时转诊",然而截至2013年底,除青海、北京、青岛等部分省市区推行分级诊疗外,全国范围内的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还未真正得到确立,且面临实施难的困境。以浙江为例,截至2012年,全省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达30267个,医疗服务网络日趋完善。县级以上大医院病床使用率基本在100%左右,但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仅在30%左右,甚至更低;社区首  相似文献   

14.
<正>甬政发[2014]101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及部省属驻甬各单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建立契约式家庭医生服务制度,有利于发挥家庭医生的居民健康"守门人"作用,有利于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格局,有利于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为解决"看病难"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民利民医改政策,"分级诊疗"制度就是其中之一。目的是在全社会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格局,以缓解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庭冷落"导致医疗资源极大浪费的矛盾。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工作重点当中,明确提出的分级诊疗的突破口是高血  相似文献   

16.
正社区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目的是逐步引导建立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的医疗服务新格局,这是国家医改的重要环节,也是服务民生的一件好事。以浙江杭州实践的情况来看,实际签约过程中一些问题逐渐暴露,亟待引起重视:一是签约人群定位不准,目标考核脱离实际。二是全科医生数量、服务能力不足。三是签约优  相似文献   

17.
《小康》2021,(4)
正当下,我国实施分级诊疗的现状与预设的目标和百姓的期盼,还相去甚远。实践再次启示我们,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必须找准施策着力点、提高治理精准度。分级诊疗制度是现代医疗服务体系中一项基础性、关键性的重大制度。"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是分级诊疗制度的终极目标,其核心要义是,根据不同医疗服务提供者的比较优势,对不同种类的疾病进行分类诊疗,将有限的医疗资源转化为最大的健康产出的医疗服务分工合作的最佳制度模式。  相似文献   

18.
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和患者就医选择权的过度宽松,导致优质医疗资源和患者过度集中于三级医院,严重制约了分级诊疗服务机制的效能发挥。本文结合医改实际,通过深入剖析当前分级诊疗服务体系中的"瓶颈"问题,提出区域医疗信息共享与分级诊疗服务结合的破解方法,以缓解当前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上海市徐汇区依托区级城市运行平台,积极打造精准救助场景,以"一网通办"为抓手,以"数据集群"为支撑,初步搭建起"一网统管+精准救助"的工作平台,有效提升了社会救助精细化、信息化、专业化水平,实现了精准帮扶的有效性和时效性提升,优化了社会救助服务能级。  相似文献   

20.
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患者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