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若论霸业之兴,刘备和诸葛亮并没有什么基础。一个贩履织席,一个躬耕陇田。祖上虽然曾为官宦,但到他们这一代,早已是家道败落了。二人又都少年丧父,诸葛亮还从琅琊郡随叔父迁到南阳,该算是"流浪汉"一个。为什么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条  相似文献   

2.
诸葛亮是西蜀丞相,官不可谓不大,但却常常想到自己原本布衣.<前出师表>中有这样的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李白是杰出的诗人,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颇为玄宗赏识.传说连权倾朝野的高力士都曾给他脱靴子.可他在<与韩荆州书>中自称"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  相似文献   

3.
授权的艺术     
三国诸葛亮在上后主的《自贬疏》中道:"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诸葛亮忠心耿耿辅助阿斗,日理万机,事事躬亲,乃至"自校簿书"。此让其对手司马懿窃笑:司马懿一次接见诸葛亮的使者,问诸葛亮身体好吗?休息得怎么样?使者说,  相似文献   

4.
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军北伐曹魏,与魏将司马懿战于秦岭之西的街亭。街亭虽小但位置重要,是两军争夺焦点。诸葛亮在选派守将时,错选参军马谡,致使街亭失守。事后,诸葛亮为严肃军纪挥泪将立了"军令状"的马谡问斩,并自请处分降职三等。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充分展现了其从严治军的带兵之道,值得当代带兵人学习借鉴。铁的纪律不能为感情所左右。诸  相似文献   

5.
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其《出师表》中曾经这样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相似文献   

6.
正"父母官"指的是体恤爱民的好官员,这一称谓,是从为百姓办事、受百姓拥戴的西汉"召父(召信臣)"和东汉"杜母(杜诗)"两人的名字来的。《汉书·循吏传》记载,汉元帝时,南阳郡(今南阳市)太守召信臣"视民如子",他以"为民兴利,务在富之"的"八字方针"治理南阳,成绩十分突出。"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曰召父。"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七年,南阳百姓又迎来了一  相似文献   

7.
王宇 《世纪桥》2016,(10):55-56
诸葛亮悲剧是《三国演义》中最突出最震撼人心的悲剧。诸葛亮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殊遇,先是受命于危难之际、后是倾力于风雨飘摇之中,最终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统一全国的毕生夙愿,终究不能逃脱悲剧结局。其悲剧产生的原因:首先是《隆中对》的战略构想不合理;其次是刘备集团的兵力部署存在失误;再次是刘备集团没有真正实现"人和";最后是《隆中对》在执行中的修改更不合理。诸葛亮悲剧,令人荡气回肠、感叹垂涕、千古遗憾!  相似文献   

8.
例证: 三国时的蜀相诸葛亮,文韬武略都是顶尖级的人物,龙卧南阳时便以一则《隆中对》惊世骇俗,而“三气周瑜”、“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等一幕幕鲜活的大戏,加上“鞠躬尽瘁,死而  相似文献   

9.
邹芝桦 《当代贵州》2013,(16):46-46
历史孕育文明,时光雕刻城市。这里是长江、珠江的支流源头,是黔地三大雄关中的七星险隘,是自诸葛亮南征在此祭七星,将其命名为"罗甸国"分封给夷人统治,到大明皇帝朱元璋以据七星雄关之险来实现掌控西南、促进国家统一而亲构军防要塞的极地古城。千百年来,这处戍边人于明朝"调北征南"军事行动中,于除夕之夜竣工而命名"毕节"的夷海边城,从分封之地到军防要邑,历经时光千年百载的打磨,时至今日又在更大范  相似文献   

10.
<正>诸葛亮25岁时,眉目清秀,挺"帅"的。他志在邦国,对美貌佳人不屑一顾,娶了黄硕为妻。黄硕聪明贤惠,成为诸葛亮一生中的"贤内助"。诸葛亮受命于危难之际,充分发掘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力资源",并与东吴主战派将领周瑜、鲁肃广泛接触,开启了一场出色的外交谈判,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激将法。  相似文献   

11.
正时隔多年,再读《出师表》,再次被诸葛亮报国图志的拳拳之心所感动。身为相父、位极人臣的诸葛亮,为完成兴复汉室、统一中原的大业,实现当初与刘备"隆中对"的宏图大志,殚精竭虑、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不曾有一丝一毫懈怠之心,树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形象。思古喻今,对于深刻理解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不忘初心",具有重要启示。初心,首先是忧国忧民、家国天下之心。"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  相似文献   

12.
范同寿 《当代贵州》2009,(13):60-60
时隔一千七百多年,诸葛亮仍然是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热门话题.近年来对他的否定成了一种时髦,有说他"不像军师,倒像管家";说他"伪智慧"、"假忠心",是"中国历史上最虚伪的男人";还有人认为他不如贾诩等等.别人怎么看,自有他的依据,但有一点却不容抹杀,那就是诸葛亮在贵州的影响和他对贵州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实践》2017,(3)
正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时常告诫子孙后人,要修身养性,淡泊名利,心存远志,经世济民。54岁时,诸葛亮给年仅8岁的儿子诸葛瞻写了一封《诫子书》,告诫儿子修身、养德、立志的做人做事之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一个有文化修养、  相似文献   

14.
自中学时读过<三国演义>之后,多少年来,笔者心里一直纳闷:那一向以能征善战且老谋深算著称的司马懿,为什么竟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呢?难道诸葛亮真的有什么魔力吗? 其实,大凡读过一点"三国"的人,都会对"空城计"产生疑问.只要你稍微地去想一想,就会觉得奇怪.当时,司马懿手下有15万大军,而蜀方正遭惨败,已不可能组织起任何强大的反击了.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为何不派出一支小部队先行攻入城去"火力侦察一下",或者干脆先将空城团团包围起来再说,瞧瞧你诸葛亮这琴,究竟能弹到几时?  相似文献   

15.
领导者的非权力影响力所产生的感召力、吸引力是非常巨大的,正如古代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非权力影响力对领导行为的有效性起决定性作用.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示范作用.古人云“公生明,廉生威,威重令行,令行事成”.这充分说明了领导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同时,这种概括也适合于现代领导干部.三国时,诸葛亮为官廉洁无私,从不增置田产,尽管贵为一国丞相,但他在成都的家仅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诸葛亮给蜀人立下了光辉的榜样,使举国官兵精诚团结,官员廉洁奉公,士卒拼死战斗,虽然仅据中国一方之地,却能与吴、魏两个强国鼎立抗衡.如果我们现阶段的领导干部都能象诸葛亮那样廉洁自律、勤政为民,那么他们所领导的属下一定会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把全部身心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  相似文献   

16.
赵映林 《唯实》2021,(1):84-87
公元207年,27岁的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以为"兴汉"战略,可事与愿违,27年后,诸葛亮赍志而殁,原因何在?《隆中对》是诸葛亮战略思考的结晶诸葛亮作为杰出的政治家,突出表现在他以弱小的蜀国雄视天下,北伐曹魏、东联孙吴,三足鼎立。  相似文献   

17.
<正>诸葛亮——"诫子书"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46岁才得子诸葛瞻。他很喜欢这个儿子,希望儿子将来成为国家栋梁。诸葛亮有两个姐姐,二姐所生子叫庞涣,深得诸葛亮喜爱。诸葛亮常年征战,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三国,人们会发现刘备在没有得到诸葛亮之前,征战半生,无立锥之地;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六出祁山,终未成功。二人同时在世时,演出了一出出威武雄壮的活剧。这是二人在用人上互补的结果,但也表明刘备与诸葛亮在用人上是有差别的。一、刘备识人之眼比诸葛亮亮,诸葛亮育人之法比刘备高。刘备慧眼识诸葛亮这件事就充分表现了刘备善于识人的本事。从刘备与诸葛亮对待马谡的态度上,也能看出刘备善于识人的特点。诸葛亮对马谡十分欣赏,诸葛亮率大兵南征之所以能取得七擒孟获、安定西南的辉煌成绩,与马谡的贡献是分不开的。诸葛亮采取的“攻心为上…  相似文献   

19.
在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的热潮中,重读《三国志》,感受颇深。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等一个个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不时浮现在脑海里,尤其是诸葛亮那“治国之道,务在举贤”的精深之语更使人难以忘怀。 诸葛亮在《便宜十六策·举措》一文中说:“夫治国犹于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之道、务在举贤。国之有辅,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细,辅不可弱,柱细则害,辅弱则倾。夫柱以直木为坚,辅以直士为贤,直木出于幽林,直士出于众下。”这里,诸葛亮将治国比作治身。又将治国之材比作屋之栋梁,提出一个国家能否兴旺,关键在于是否任用贤才的命题。同时进一步提出,人才存在于广大民众之中,要广开纳贤渠道,要打破门户之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诸葛亮,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实在是了不起。  相似文献   

20.
友善的力量     
东汉末年分三国,阴谋、阳谋,明争、暗斗,而当时刘备可以说是既无孙权的据有江东、国险而民富,也无曹操的挟天子而令诸侯,他只徒有一个帝室之胄的虚名罢了。刘备降低身份,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由是感激,他六出祁山,东和孙吴,北拒曹操,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尽心尽力报答先帝,辅佐后主。因为刘备的善待,而使诸葛亮如此尽心尽责,死而后已地报答刘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