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贫困问题又出现了新的特点:一是贫困人口越来越集中于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二是能力贫困甚于物质贫困。针对民族地区能力贫困的现状,应从社会保障制度和教育制度的创新入手,解决民族地区生存和发展能力的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2.
史艳芳 《世纪桥》2013,(13):81-82
在国家大力减贫的同时,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呈现新情况。民族地区贫困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和政治问题,关涉到社会稳定与和谐。所以分析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并提出些许反思对民族地区的反贫困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有媒体在采访中发现,有的扶贫干部把贫困户“摘帽”当成“交差”。认为摘了贫困帽就是“船到码头车到站”,可以“大功告成歇口气”,这种放松懈怠的精神状态要不得。脱贫攻坚是一场持久战。一方面,一些地区贫困户虽然摘掉了穷帽子,但由于脱贫标准相对低,社会保障存在短板,因灾、因病、因学等情况返贫的风险仍然存在。另一方面,有的贫困户虽然收入增加了,但精神上依然贫困,敬神灵缺斗志,陈规陋习犹在。凡此种种,无不在警示我们,摘了贫困帽并不能高枕无忧,也来不得丝毫懈怠。  相似文献   

4.
《理论与当代》2004,(11):47-48
童大焕在2004年10月14日的《新京报》上撰文指出:是制度贫困导致国家和社会贫困,还是国家和社会贫困加剧了制度贫困。有一点很清楚:消除国家、地区的社会贫困,必须从消除制度贫困开始。在这里,“制度贫困”并不是指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缺少制度,而是说不合理的制度容易导致贫困。而合理的制度安排才有可能通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5.
我国贫困人口大部分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中西部现存的贫困现象主要是一种区域性贫困。这些贫困区域大都处于省与省,地区与地区交界的,远离发达的大中城市的穷山僻壤之中,缺乏区域经济增长中心。作为  相似文献   

6.
邱锐 《新视野》2003,(2):73-75
随着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日趋扩大的城市贫困规模和日益加深的贫困程度已越来越引起中国政府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很多贫困人口因贫困而生病,因生病而更贫困,陷入了"因贫致病,因病致贫"的恶性循环。本文建议政府尽快建立和完善专门针对城市贫困人口的医疗救助机制,遏制这种恶性循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十三五"是脱贫攻坚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时期,要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不仅需要经济支持,解决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迫切的生产生活之需,更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扶志工作,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造成贫困的原因固然有多种,比如地处偏远、交通闭塞,农业条件差,因病因残不能劳作等客观原因,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愿劳作、不求脱贫致富的思想问题。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大多数贫困群众真切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经济帮扶的  相似文献   

8.
地处滇黔交界处的宣威市田坝镇彝族地区被纳入曲靖市“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的重点帮扶对象及“866”扶贫工程项目,是滇黔民族地区贫困的一个缩影,文章通过对田坝镇彝族地区贫困现状的实地调查,分析了田坝镇彝族贫困的特点及原因,提出了彝族反贫困的措施及对策,期望能为滇黔民族地区的反贫困战略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正>生态脆弱是致贫的重要因素,亦是贫困的结果。一些生态脆弱地区也是贫困程度较深、脱贫难度较大的地区,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却会降低贫困人口的生态福祉,更会破坏这些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基,进而影响脱贫效果的持久性、稳定性和全面性。在脱贫攻坚中绿色发展,在绿色发展中脱贫攻坚,其核心就是要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面对严峻复杂的贫困现状和贫困群众的急切需求,追求经济层面的单方面脱贫显然不能满足当下的  相似文献   

10.
城市贫困的现状与社会救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城市贫困的新特点及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的贫困现象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政府的扶贫政策也主要是针对农村贫困,城市贫困居民占城市人口的比重很低,主要是“三无”人员(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人)。90年代以来,城市贫困出现了新的情况,并且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新的城市贫困具有以下特点: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