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法治文化的缺乏是影响法治化乃至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原因,因而,要正确把握法治文化的内涵,深刻认识构建法治文化所面临的问题,探索其构建途径,通过法治文化的建设,不断推进我国法治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论现代法治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法治进程,建设法治国家,弘扬法治精神至关重要;法治精神是社会主体对法以及法治的理性认知和价值确信,是法治价值观;它是法律意识、法治观念、法律素质、法律信仰等的集合形态,是法治实践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源泉.也是尊崇法治和尊重法律权威的一种理性的精神状态。因此,我们应该弘扬以维护法律尊严、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正为核心的法治精神。弘扬法治精神,推进法治进程要注重转变法治教育导向,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建立有效的法律监督制约机制和法治良性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3.
李林 《法学研究》2014,36(5):3-17
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关系。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核心是要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坚持和实行依法治国,可以从宪法、法治、立法、依法执政等多方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法治化。为此,应当根据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强化法治权威和良法善治,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完善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推行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在加快建设法治中国进程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尚法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精神先导,人们只有崇尚法律,才能树立起法律在人们心目中的权威地位,法律在此基础上才能高效地运行。而我国社会存在着严重的尚法理念的缺失,因此,尚法理念的树立在我国任重而道远。针对我国尚法理念缺失的严峻状况,我们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培育民众的尚法理念。  相似文献   

5.
我国语境下的国家治理与西方治理理论不同,它是政府治理而非公共治理,结果导向而非过程导向,注重行政行为而非制度理念,从而使国家治理与法治之间存在着专断性与公平性、功利性与原则性、随意性与程序性的张力,进一步导致我国法治建设面临着规则意识缺乏、法律工具主义以及党与法治关系模糊的困境。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需要以时间换空间,从重塑法律权威的四个任务入手,在限制公共权力与确保权力效力、保障自由权利与确保社会秩序之间取得平衡。对于党和法治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要在区分党的领导与党政领导干部的权力基础上确立法律权威的至上性。  相似文献   

6.
刑事政策的理性架构——以法治为背景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姜涛 《现代法学》2006,28(4):100-107
法治的原则和精神要求刑事政策在防控犯罪时寻求与法律的和谐发展,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我国目前的刑事政策因理性架构的缺失,阻碍着法治建设的进程,很有必要对之从宏观和微观上进行重构。就微观层面而言,须重视刑事政策要素内涵调整、机制与原则确立、渊与流的合理协调;就宏观层面而言,刑事政策理性架构的核心在于刑事政策要自觉地沿着法治化的道路运行,刑事政策的制定和运行要纳入法治的框架,在法治的大视野中予以把握。  相似文献   

7.
法律信仰及其缺失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丽 《政法论丛》2002,(3):13-15
守法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法治的实现所要求的守法不是简单的服从,而是一种民众发自内心的主动的从法、护法精神,即一种对法的虔诚的信仰,这也是法治化的“软件”支持。从公众对法律的服从上升为公众对法的信仰的过程恰是法治化实现过程的精神动力,是法治建设的必然趋势,而我国目前洁治建设所缺乏的恰恰是这一动力支撑。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入手,通过论述从服从到信仰这一过程的必要性来分析我国存在的法律信仰缺失问题的原因从而对法治的实现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走向程序法治:中国刑事程序改革的宪政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徐静村 《现代法学》2003,25(4):46-51
刑事程序法治化是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推动宪政建设的原动力之一。由于刑事诉讼法的"涉宪性",进行刑事程序改革必然会牵涉到宪法的修正,触及到宪政体制改革。而宪政制度中法律秩序、司法制度、政治体制等宏观问题的科学性、合理性同样将影响刑事程序法治化的进程。只有理顺宪政、法治与刑事程序改革之间的关系,才能为我国刑事程序改革找到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强大推动力,法律信仰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法治化进程的推动构成了阻力,现阶段,我国处于政治、经济、社会及法制转型的关键阶段,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深入分析了新形势下我国大学生法律信仰培养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探讨重塑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的路径与方法,以期对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构建的相关问题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刘娟娟 《法制与社会》2013,(18):227+231
农村法治建设是实现中国法治的重要环节。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中国农村法治建设任重道远。本文从经济落后、制度不完善、法律文化缺乏和法律意识单薄等农村法治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更好地推进我国的农村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我国腐败的泛滥不在于缺少相关制度,而在于现有制度运行的失效,在于法治社会的缺失。对腐败的治理关键在于推进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本文从法治社会与防止腐败关系的角度,通过廉政法治文化建设、权力法治化、民主公开的立法、司法独立等几个方面促进廉政法治社会的形成,完善反腐败的法律机制,达到限制权力防止腐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朱真真 《法制与社会》2013,(24):212-213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时代课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背景下,坚持以法治为主导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使法治成为社会管理创新所必须坚持的基本理念和重要基点,实现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是社会管理创新持续有效推进的重要保障。因此,本文在对社会管理创新和法治建设内涵、两者关系分析和法治理念之下,提出了一些关于社会管理创新领域的法律体系建设路径,从而为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法治状态和依法治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首次被写进十八大报告,成为全党上下的共识,特别是在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时代要求之下。法治日益受到重视的进程,体现着我们党对执政理念的深刻把握,对执政使命的勇于担当,对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自觉,意味着党要依法执政、政府要依法行政,领导干部要做到宪法法律至上。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核心是要推动理念法治化,关键是要推动权力法治化,根本是要推动市场法治化。  相似文献   

14.
尚法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精神先导,人们只有崇尚法律,才能树立起法律在人们心目中的权威地位,法律在此基础上才能高效地运行。而我国社会存在着严重的尚法理念的缺失,因此,尚法理念的树立在我国任重而道远。针对我国尚法理念缺失的严峻状况,我们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培育民众的尚法理念。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贯高度重视法治建设,把依法治国同党和政府自身建设、人民当家作主一道置于政治建设的首要地位加以强调。然而,要继续推动我国的法治进程,就不能把目光仅仅盯在顶层设计上,还应当看到作为顶层设计基础的底层架构。在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公民及公民意识的培养是法律得以信仰、法律权威得以加强的底层架构中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中国当代法治语境下的公民及公民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法治秩序断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确立,标志着我国已经走上了一条政府推动法治化进程的"变法"之路。法治秩序的形成是法治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法治"的含义入手切入法治秩序,探讨了法治秩序的内涵及法治秩序建构的条件,并对法治秩序进行了理性反思,聊作当下法治秩序建构之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了真正的法治进程。当下中国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如何依法行政的问题,而要依法行政最关键的又是调整我国行政人员构成。只有行政人员具有法律人的头脑,他们才会掌握法治精神,树立法律权威,确保司法独立,实行依法行政,保障人权实现,使每个中国公民参与到法治建设中去。  相似文献   

18.
依法治国方略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其经历了一个探寻、选择、确立、如何实现的发展过程。从人治与法治之争到法制与法治之辩,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到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从探寻治国方略到确立治国方略,再到实现治国方略,无一不闪烁着当代中国人的智慧。从实现治国方略的构架看,包括一个基石即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一个前提即建设法治型执政党,一个关键即建立法治化政府,一个保障即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一个根本即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一个具体措施即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等。更为重要的是,这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三大基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桂祥 《法学论坛》2001,16(4):14-18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被确立为我国的治国方略,而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是树立法律的至上权威,其关键是实现权力运行的法治化,同时还要切实保障公民权利,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最终落脚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法治化的现实基础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佳 《中外法学》1999,(1):84-90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当代中国法治化的时代强音,成为反映全国人民意志和愿望的一项重要的治国方针,也成为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法律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重要内容,它的进化与发展是为社会上诸多因素所制约的,同样法治国家的建立也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因素中我认为对我国法治化进程影响最大的是法治观念与法制意识的现代化、国家权力制约机制的建立、本土资源的有效利用等问题。它们也是中国法治化构建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也可以说,它们是中国法治化的最现实的基础。本文拟就这几方面做一探讨,以提示目前法治化路径选择上的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