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公民意识作为政治民主化和法治化的内在精神动力,鉴于公民意识的欠缺阻碍着中国民主化和法治化的进程,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现代公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概念,法律意识属于公民意识的维度之一是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价值导向.通过对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的研究发现,我国公民较改革开放初期已有较大的提高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分析影响公民法律意识的因素及对策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尤其是法律意识是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公民意识是从法律制度规范走向现实法治秩序的重要桥梁。在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优良的公民意识能充分有效地使法治理念、法律制度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人们的生活信念和准则,从而建立起普遍有效的法治秩序。而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先天不足,这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是十分不利的,为此,我们必须从全方位探讨建立孕育公民意识的生成机制,从而实现人的社会化、个性化、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我国在国家层面推进法治建设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要真正建立起法治社会,公民的参与对社会法律信仰的建立和公民法治意识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用来保障公民参与的机会和权利,但由于受现有制度设计、政治文化务件、公民主体意识等因素的制约,使公民参与法治建设缺少一定的广度和深度,需要我们在制度建设、人文环境优化以及公民主体意识的提升方面做出切实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论普法中的公民意识培养——“秋菊的困惑”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柯卫 《政法学刊》2007,24(4):111-114
我国的法治建设已经进入"普法型法治"时期。我国普法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公民意识。要培养公民意识,普法教育就必须反对法治的精英主义,将普法从文字层面提升到权利意识层面。在普法的过程中,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不可被忽视。  相似文献   

5.
刘世云 《法制与社会》2010,(29):248-248
公民意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着眼于培养现代法治要求的合格公民。通过法律基础课的学习,非法学专业学生学习法律常识、培养法律思维、树立公民意识。高等教育中的法律基础课教学应该担负起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责任。但是,当前法律基础课得不到足够重视,在教育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存在很多不足,公民意识没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公民现代法律意识不仅是现代市民社会公民意识的核心内容,而且也是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可或缺的条件.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我国虽已如期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整体法治建设与公民法律意识培养是不同步的,培养和提升我国公民现代法律意识仍然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在充分了解公民现代法律意识理论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7.
没有公民意识的主体自觉和思想观念,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法治国家理论。公民意识在法治国家理论建构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法治的思想基础和人文基础。公民意识是现代公民综合素质的重要构成,是社会成员对自己基本社会身份的自觉认同。在我国全面推进法治国家进程中,只有大力培育全体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法治的构建才有坚实的思想认同和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8.
国家与社会的分离是公民以及公民意识生成的前提。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的产生、存在和运行的心理基础和社会人文背景。公民意识生成的逻辑前提是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划分对于公民意识的分析与认识的客观基础,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所奉行的运行规则的差异性。法治国家意味着对人的主体地位的重视和对法治文化的尊重。公民意识作为法律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法治社会法律秩序内化的关键,法治国家不仅要以法律为基础,更要以具有法治精神的公民意识为基础。  相似文献   

9.
法律的不被遵守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仅仅从法律本身寻找问题的答案是不够的。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法治型国家不仅是法律界的追求也是政府的目标之一。法治国家的要素之一就是法律被良好的遵守。但是在中国有法不依的情况却十分严重,我们急需建立起对法律的尊重。本文是从精神层面及公民意识的培养建立方面来谈谈法律信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公民社会正在形成和发展,农村地区的公民社会能否形成关系到我国公民社会整体的构建和发展,增强以主体意识、权利责任意识、参与协商意识为内容的农民公民意识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影响农民公民意识提高的众多因素,应该进一步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系,健全基层民主法治,加快农村社区和社会组织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公民意识是对公民角色及其价值追求的自觉反映,是公民法律意识、民主意识、独立人格和理想批判精神的综合反映。本文认为公民意识具有重要的法治价值,公民意识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作为法治社会构建的思想前提——法治意识已逐渐成为一个国家朝着文明方向发展的主流趋势.当前我国公民法治意识存在培养机制不完善、受众群体分布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需要从国家主导型下的模式和社会自发型学习的模式这两个方面进行培养.通过各种途径让公民自觉学习法律,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法治意识,最终形成高层次的公民意识倒逼法治中国建设的局面,从而不断提升整个社会的和谐度.  相似文献   

13.
论公民、公民意识与法治国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公民是法治国家的构成基本单位,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的心理基础和社会人文背景,二者都是西方政治思想家普遍关注的现象.法治国家意味着对人的主体地位的重视和对法治文化的尊重.法治国家不仅要以法律为基础,更要以具有法治精神的公民和公民意识为基础.  相似文献   

14.
赵婕 《法制与社会》2010,(14):3-3,8
公民作为法律关系的主体,在现代的法治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国法律传统与文化的不同,不同的国家的公法与公法都具有不同的特点。本文从公民在法治进程中的主体作用出发,分别阐释了公民和公德与公法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各国不同的特点做了比较分析,最后说明其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法律素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公民法律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质量和进程.文章讲述为切实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法制宣传教育应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实践中培育和提升公民法律素质,促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在对立中求统一、在差异中求共存、在矛盾中求协调,是宪政的重要功能和目标,也是现代和谐社会的基本利益价值法则。公民意识作为法律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和衡量标准。和谐社会不仅要以法律为基础,更要以具有法治精神的公民为基础。本文指出应通过宪政建设唤起公民的主体身份意识、权利意识、民主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而公民意识反过来又会促进宪政建设,以一种自觉性、集体性的的理性,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和监督宪政国家更好地促进。  相似文献   

17.
公民意识是建设中国法治的思想和观念基础,对公民意识的培养对中国法治的实现意义重大。本文指出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培养中国当代公民的公民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靠一部分精英的努力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政府、公民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把“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然而当前我国公民法律意识薄弱的现状却阻碍了法治社会的建设,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提出有效措施,以提高公民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9.
公民法律意识视角下的网络暴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瑞雪 《河北法学》2011,29(6):64-69
公民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是构建法治社会的心理基础,网络暴力和侵权的最深层次原因在于我国网民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缺乏。要认清网络暴力的本质并有效预防和治理网络暴力问题,必须厘清网络暴力与公民法律意识的关系。公民现代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培植是有效治理网络暴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表现在培养正当行使权利的意识、培养自觉守法意识以及培养公民责任感等方面。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净化网络环境,建设和谐的网络社会。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决定了主人意识与公民意识的内在统一性。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使传统主人意识出现了超政治化、高度泛化及庸俗化、惰性化倾向,并与公民意识发生分离和对立,制约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期,必须把主人意识统一于公民意识,确立公民普遍有效的主人意识和积极守法精神,进而实现由主人意识向公民意识,由主人角色向公民角色的转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进程、法治秩序的建立和市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