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应当高度重视反恐刑事法治及其研究自2009年“7·5”事件发生后,恐怖活动犯罪的严峻形势迅速凸显,国家立即采取各项严厉措施与手段,更加全面与深入地强化反恐怖工作。暴恐事件的多次发生不断刺激着国家的政治神经,但是我国依然保持着惩治理性,并未极端性地采取武力反恐模式,而是以法治的形式应对恐怖主义的挑战。随着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以下简称《反恐法》)对反恐怖问题作出系统规定及《刑法修正案(九)》对反恐刑法规范进行系统修正,我国反恐法治建设日臻完善,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反恐法治体系。随着法治反恐实践的不断推进,我国恐怖活动犯罪的治理成效显著,近年来再未发生特重大等具有广泛影响的暴恐事件。  相似文献   

2.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规定的罪刑法定原则主要包括基本表述、派生规定和"法"的外延三项基本内容。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罪刑法定原则既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有暗合之处,也存在一些重大的差异。从我国的国情看,我国在批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时并不需要保留这些差异。为了实现我国刑法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关于罪刑法定原则规定的对接,我国应对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关于罪刑法定原则的规定作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3.
杨惠  张莉琼 《河北法学》2013,(1):155-163
2010年在北京签订的《北京公约》和《北京议定书》两个国际航空安保公约,分别对1971年《蒙特利尔公约》及其补充议定书和1970年《海牙公约》进行了全面修订,新增了威胁犯罪行为类型。公约中的威胁罪是危害国际航空安全的抽象危险犯,其将对国际航空安全的保护前置化,以有效应对恐怖主义犯罪对国际航空安全的威胁。我国《刑法》没有规定一般的威胁罪,只在《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将威胁行为规定为一般违法行为。根据我国刑法与国际公约相衔接的要求以及从我国国际国内治安环境考虑,应在我国刑法中设立一般性的威胁罪。  相似文献   

4.
林安民 《北方法学》2011,5(1):52-59
联合国《禁毒公约》最先在国际公约中对洗钱作出了惩治性规定,其后的《制止向恐怖主义提供资助的国际公约》进一步将反恐融资与洗钱犯罪联系起来,之后的《巴勒莫公约》则明确地提出了独立的"洗钱罪"概念,2003年《反腐败公约》开始通过专门条文的形式对洗钱行为的预防与定罪作出了更详细的规定。这些联合国公约对反洗钱所作规定的变化,体现了国际反洗钱立法的发展过程,也对我国不同时期的反洗钱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时代对国际犯罪进行全球综合治理的思维范式和多边的冲突解决机制使反恐行动模式更加国际化。《制止核恐怖主义行为国际公约》的签署使防范当前核恐怖主义犯罪在界定核恐怖主义犯罪、完善打击恐怖主义的国际法律框架、有效防范核恐怖主义犯罪方面都将有进一步的发展。在此框架下,完全有必要对相关基础概念和特征进一步展开讨论,对我国防范核恐怖主义犯罪事业的经验进行总结,并提出新时期的完善建议,以期全面遏止非国家行为体核恐怖主义犯罪。  相似文献   

6.
《反恐怖主义法》与反恐刑法二者在协调上存在较大的问题.《反恐怖主义法》第3条使用的“恐怖主义”一词限制了刑法的调整范围,因为刑法以行为为处罚对象,建议以刑法规范中的“恐怖行为”取而代之.《反恐怖主义法》第1条将“国家安全”纳入了恐怖活动犯罪的侵犯客体,从立法的目的在于“维护公共安全”出发,建议删除《反恐怖主义法》第1条中的“国家安全”,或者在刑法中增加“危害行为既构成恐怖活动犯罪,又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刑法关于惩治恐怖活动犯罪的规定定罪处罚”的规定.《反恐怖主义法》对“恐怖主义”“恐怖活动”“恐怖活动组织”“恐怖活动人员”“恐怖事件”等术语的界定与刑法不一致,应该澄清.《反恐怖主义法》中的违法行为与反恐刑法中的恐怖活动犯罪界限模糊,应通过情节规定加以区分.《反恐怖主义法》与刑法中关于管辖权的规定虽然不一致,但是从刑法的基本法定位以及执法的可能性出发,应该认为前者并没有对后者的规定进行实质性修改.  相似文献   

7.
60年代以来,国际恐怖主义和国际贩毒活动日益猖獗,在有关国际组织的主持下,国际上先后制订了一系列旨在加强国际合作,有效地防止和惩处旨在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损害国际关系的犯罪的国际条约。如1970年《关于制止非法劫持航空器的公约》、1971年《关于制止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非法行为的公约》、1973年《关于防止和惩处侵害应受国际保护人员包括外交代表的罪行的公约》、1979年《反对劫持人质国际公约》和1998年《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公约》等。到目前为止,我国参加的与禁止国际犯罪有关的国际条约有10多个,涉及的  相似文献   

8.
国际人权公约视角下的中国刑法改革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联合国大会在1966年12月16日通过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下简称两公约),此举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我国政府于1997年和1998年分别签署了两公约。笔者认为,在加入国际人权两公约以后,我国刑法在法理念和法规范各个  相似文献   

9.
我国反恐怖主义立法完善研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赵秉志  杜邈 《法律科学》2006,24(3):141-146
恐怖主义本质上是一种思想、理念,但是恐怖主义外化为行为而成为法律调控的对象,法律可以通过预防、处置、制裁和恢复等环节对恐怖主义行为进行有效规制。我国的反恐怖主义立法是由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所共同建构的,在刑法等法律中还存在专门的反恐怖主义内容。但是,我国反恐怖主义立法尚存在内容上的缺憾,宪法中应确立反对恐怖主义之明确依据。同时进行专门的反恐怖主义立法,并形成“以宪法为依据,以反恐怖法为主导,诸法配合”的反恐怖主义立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打击恐怖主义的重点是制止恐怖主义融资。我国已签署了一系列有关反恐融资的国际公约、建议和决议等。我国要切实履行缔约国义务,就必须将公约和建议的要求纳入国家刑事司法制度,通过立法、修改法律法规等措施,防范和惩处恐怖主义融资。在分析我国现行有关恐怖主义融资的刑事法律的基础上,参照国际标准,对资助恐怖主义的行为犯罪化、冻结和没收恐怖主义资产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刑法对恐怖主义犯罪行为主要规定在危害公共安全罪和《刑法修正案(三)》中。这些恐怖主义犯罪的共同特点,是行为人通过实施犯罪而企图实现制造社会恐怖的目的。刑法第一百二十条规定的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刑法修正案(三)》对该条进行了修正,对恐怖活动组织成  相似文献   

12.
2001年"9·11"事件后.恐怖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泛滥,犯罪形式也呈现新的发展特点.为加大预防和惩治恐怖主义的力度,世界各国纷纷加强刑法立法工作.随着反恐怖斗争的深入开展,外国刑法立法体现了由偏重经验立法向偏重超前立法的转变;由偏重客观主义向偏重主观主义的转变;由偏重政治刑法观向偏重社会刑法观的转变;由偏重人权保障向偏重社会保护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为了惩治恐怖活动犯罪,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 产安全,维护社会秩序,全国人大常委会于 2001年12月29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三)》,对于刑法原有的恐怖活动犯罪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增设了若干罪名,这标志着我国反恐怖刑事立  相似文献   

14.
反对不正当竞争 保护知识产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纵观世界各国的竞争立法及有关国际公约,无不将制止不正当竞争,保护知识产权作为其重要内容之一。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亦不例外,它与知识产权(主要是工业产权)专项立法相互配合,从制止不正当竞争的角度,进一步拓宽和强化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一、介绍与梳理:《刑法修正案(八)》对国际公约做出的回应的一个考察目前,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公约主要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联合国人权公约。代表性的有《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与中亚诸国反恐怖主义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应对日益严重的恐怖主义威胁,俄罗斯与中亚诸国相继制定了反恐怖主义法,包括基础性、预防性、处置性、制裁性与恢复性内容。概括看来,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均采取了独立式的立法模式;注重与其他法律法规的衔接;以立法推进反恐怖机制建设;体现了国际合作反恐的精神;肯定军事反恐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力求在维护秩序与保障人权之间寻求平衡。以上海合作组织的视角来看,俄罗斯与中亚诸国反恐怖主义法对我国反恐怖法制建设亦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网络恐怖活动是影响力和破坏力更大的综合形式的恐怖活动类型,包括四类行为,在我国比较严重的是利用互联网传播恐怖活动相关非法信息,它是暴力恐怖活动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打击网络恐怖活动的犯罪立法缺少宣扬恐怖主义思想、煽动暴力恐怖活动罪,设立该罪为我国反恐斗争所必需,也与国际反恐立法趋势一致.设该罪应从反恐怖主义综合立法和刑法两方面进行构建,在《反恐怖主义法》和《刑法修正案(九)》中做适当规定.  相似文献   

18.
1997年3月之前,我国刑法中没有直接确定关于惩治恐怖活动犯罪的罪名。1997年刑法修订之后,我国刑法第120条确定了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这是我国首次在刑法中直接确定的关于惩治恐怖活动犯罪的唯一罪名。美国发生“9·11”恐怖事件后,国际社会反恐合作的呼声日趋强烈。中国长期以来也一直面临着境内外恐怖主义的威胁。中国已加入12项反恐国际公约中的11项。我国为了更好地履行加入国际反恐公约中承诺的义务,以利于国际反恐合作和打击境内外恐怖  相似文献   

19.
黄小喜 《时代法学》2005,3(5):82-87
人类发展的不平衡,是造成国际恐怖主义的原因之一。由于国际恐怖主义的存在,人类陷入了一场持久而深重的灾难中。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也因此受到阻碍。国际反恐怖法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融入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确保人类生态及弱势方在国际反恐怖法中受到保护。  相似文献   

20.
我国《刑法》修正案(三)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此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刑法》修正案(三)草案是为了打击恐怖主义犯罪活动,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提出的。主要增补完善的内容是反恐条款。 一、恐怖主义的概念 人类社会正式使用恐怖主义的概念已经有两百余年的历史,但是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关于恐怖主义的定义。目前世界上比较流行的有关恐怖主义几个定义是:1.企图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