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张运楼  王立新 《法医学杂志》2009,25(5):365-367,369
目的探讨道路交通事故、工伤及其他意外事故所致人身伤害的伤残等级重新评定结论改变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杭州求正司法鉴定所2007年3月—2009年3月受理的伤残等级重新评定案件45例。结果重新鉴定结论较之原鉴定结论有改变的共计12例(26.7%),结论改变原因分别为错误引用条款、鉴定时机掌握不当、漏鉴或误鉴伤情、人工假体鉴定掌握不当、未能准确分析伤病关系及未能准确适用工伤伤残晋级原则等。结论伤残鉴定应准确把握鉴定时机,正确理解标准条款的内涵,采用合适的医学和法医学技术,并充分了解各种相关规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有争议的交通事故受伤人员骨盆骨折伤残等级评定案例,分析其在初次鉴定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探讨如何正确理解与把握骨盆骨折的鉴定条款,建立科学的判定标准。方法 收集上海市司法鉴定中心2006—2013年道路交通事故致骨盆骨折伤残等级重新鉴定案例65例,对初次鉴定和重新鉴定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鉴定时机不当,鉴定材料收集不全面,鉴定人对骨盆骨折条款的理解有误及其他一系列问题是重新鉴定意见改变伤残等级的主要原因。结论 针对上述问题,应该从提高鉴定人专业技能,建立统一判定标准等方面来提高此类案件的鉴定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道路交通事故所致精神伤残的伤残程度重新鉴定意见改变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司法鉴定所2009年10月—2011年10月受理的交通事故致精神伤残的伤残程度重新鉴定案件51例。结果要求重新鉴定的案例中,鉴定意见有改变的共计30例(58.82%),其中伤残等级提高8例,伤残等级降低22例。按鉴定意见改变原因分,鉴定人评定时对精神障碍严重程度的理解差异8例,鉴定人自由裁量差异10例,鉴定人对某些精神症状的认识差异2例,鉴定时间差异10例。结论精神伤残程度鉴定应准确把握鉴定时机,减少鉴定人个体差异引起的鉴定意见改变,正确理解条款规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理赔案件中社会鉴定机构出具法医伤残等级虚假鉴定的方式和手段,以期强化民事裁判法律监督。方法搜集某地区道路交通事故保险诈骗案中涉及并经法院认定的法医伤残等级虚假鉴定56例,统计分析虚假鉴定违背的程序和实体性问题。结果 56例伤残等级虚假鉴定时间距离交通事故受伤时间平均14.4个月。程序上,56例全部以诈欺手段取得被鉴定人委托,案情反映鉴定人查体不真实18例(32.1%),包括摆拍的5例,死后伪造查体1例,鉴定时机、检查时机不当13例(23.2%);实体上,被鉴定人损伤与交通事故无因果关系的9例(16.1%),关节活动障碍无损伤基础的24例(42.9%),无影像学依据的26例(46.4%),包括肋骨骨折数量造假9例、椎体骨折诊断或者压缩程度造假14例、骨盆骨折畸形愈合诊断造假2例,其中引用外部专家虚假会诊意见19例。结论全面加强道路交通事故伤残等级鉴定意见的法医学技术性证据审查,有利于提升社会鉴定机构相关鉴定质量,确保民事诉讼案件质量。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随着法医鉴定行业的日趋规范,各省市纷纷出台有关法医临床司法鉴定的执业指引文件,其中多个省市如广东省的指引中关于涉及精神损伤(伤残)的鉴定,明确规定"关于道路交通事故、工伤与职业病、其他人身损害所致的伤残评定,如涉及精神损伤(伤残),法医临床鉴定机构只对躯体伤残等级进行鉴定;法医临床鉴定机构不能就精神损伤(伤残)进行鉴定"。由此可见,法医临床鉴定和法医精神鉴定在鉴定业务范围有鲜明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6.
张鹏坤 《证据科学》2003,10(4):238-240
自<人体重伤鉴定标准>、<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人体轻微伤鉴定标准>颁布实施以来,法医临床学活体检验鉴定得到迅速发展.目前,法医临床学鉴定已经成为鉴定人日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法医临床学的进一步发展及<刑事诉讼法>第120条第2款" 对人身伤害的医学鉴定有争议需要重新鉴定或者对精神病的医学鉴定,由省人民政府指定医院进行"的规定.法医临床学重新鉴定亦与日俱增.对法医临床学鉴定人自身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就法医临床学鉴定人自身素质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赵新才 《法医学杂志》2001,17(2):109-111
近几年来,道路交通事故人身伤害十分普遍,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已成为法医临床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对伤残评定的原则、时机等问题,认识尚不一致。本文依据《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标准及有关理论,就道路交通事故伤残评定有关问题进行一些讨论。 1伤残评定的概念   “评定”一词,英语为“ Assessment” 或者 “ Evaluation” ,是评估、评价、估定之意。 在波波夫著“法医学”中有“损伤评定”一说 [1];在康复医学、司法精神病学中常常使用“评定”一词 [2- 4]。而在“损伤程度”确定中,使用“鉴定”一词,…  相似文献   

8.
自《人体重伤鉴定标准》、《人体轻伤鉴定标准 (试行 )》、《人体轻微伤鉴定标准》颁布实施以来 ,法医临床学活体检验鉴定得到迅速发展。目前 ,法医临床学鉴定已经成为鉴定人日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法医临床学的进一步发展及《刑事诉讼法》第 12 0条第 2款“对人身伤害的医学鉴定有争议需要重新鉴定或者对精神病的医学鉴定 ,由省人民政府指定医院进行”的规定。法医临床学重新鉴定亦与日俱增。对法医临床学鉴定人自身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本文就法医临床学鉴定人自身素质问题进行探讨。一、鉴定人应具有很强的原则性(一 )严格鉴定程…  相似文献   

9.
损伤程度与伤残等级的法医临床学鉴定,是我国法医临床学教学、科研与鉴定实践的核心内容与任务,因其学科固有特征涉及众多临床学科,且部分学科专业性较强,已成为鉴定实践中的难点.有些学科在国外已发展独立,如法医听力学、法医放射学、法医眼科学、赔偿医学等.而在我国尚属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处于逐渐完善与成熟的过程,无论鉴定人技术水平、职业操守、鉴定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均亟待进一步完善与充实.为彰显法医鉴定作为科学证据-公正客观准确的目标,实现鉴定文书格式与内容的规范性;法医临床学检验过程的符合性和完整性;分析说明的合理性和逻辑性;鉴定意见的准确性、合法性和可靠性.针对法医临床学鉴定全流程中各环节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将进行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0.
俞谦铭 《法医学杂志》2003,19(4):224-225,227
近些年来,随着城乡道路基础设施及机动车辆的迅猛发展,道路交通事故以及由此导致的人身伤害案比例也逐年递增,具有鉴定资格的法医依照《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标准对有关受伤人员作出伤残等级评定的结论无疑是赔偿及各种诉讼活动的法律依据并直接影响到其结果,完备的国家标准是法医正确进行伤残评定的前提条件。肢体骨与关节损伤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最为多见,在伤残评定中所占比例也大,新的交通事故伤残评定国家标准在诸多方面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尤其对肢体功能丧失程度的计算给出了各关节在肢体功能中的权重指数,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  相似文献   

11.
交通事故中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与精神伤残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交通事故致颅脑损伤后精神伤残等级评定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157例交通事故致颅脑损伤后精神伤残的鉴定案例,根据鉴定结论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对3组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临床病史资料、鉴定资料进行比较,并以上述资料为自变量,以组别为应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组一般人口学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昏迷时间、颅内出血区域大小、工作能力、家庭职能、社交功能、生活自理能力、智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出血灶、家庭职能、社交功能、生活自理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结论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对后遗精神伤残有一定影响,鉴定时伤者的家庭职能、社交功能和生活自理是决定伤残等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人交通事故受伤后精神伤残鉴定临床特征。方法对109例老年人发生交通事故受伤后精神伤残司法鉴定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非老年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老年人多为被动性损伤、受伤后颅内血肿发生率高、致残的原因88.07%是智能及精神障碍所致,损伤程度及伤残等级以中、重度多见。结论最佳评残时机为脑外伤一年后为宜,应结合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特点,提高交通安全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司法鉴定意见的基本属性,认为其同时具备科学证据以及证据学的特征属性.在此基础上针对法医学鉴定文书存在的问题。就法医学鉴定文书的制作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由于症状表现的主观性以及当前客观检查方法所能提供证据的匮乏,加之赔偿伴生的症状伪装和夸大等问题,脑震荡后综合征患者的伤残评定鉴定意见一致性不高.在人体损伤赔偿纠纷中,脑震荡后综合征患者的伤残评定成为法医精神病鉴定的争议点和难题.通过对脑震荡及相关术语变化、脑震荡后综合征的发生率、症状表现及诊断标准、脑震荡后综合征客观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颅脑外伤致运动、感觉障碍相对合理准确的最佳鉴定时机。方法分别收集108例交通事故颅脑外伤患者伤后不同时间段(3、6、9、12、15、18月)的病史、影像学及电生理检查资料,并对患者家属进行随访调查,进行法医学检验,据此做出诊断并进行伤残等级评定;同时分别应用脑卒中残损评价表(Stroke Impairment Assessment Set,SIA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和Fugl-Meyer评定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对患者进行测验。结果SIAS、ADL、FMA对不同等级伤残及不同时间段区分良好,整体样本显示患者SIAS、ADL、FMA平均值9月至18月变化无差别,轻度伤残SIAS、ADL、FMA平均值6月至18月变化无差别,中度伤残SIAS、ADL、FMA平均值9月至18月变化无差别,重度伤残SIAS、ADL、FMA平均值12月至18月变化无差别。结论颅脑外伤所致运动、感觉障碍评残时机应在医疗终结以后,轻度伤残(7~10级)最佳评残时机为颅脑外伤后6个月,中度伤残(4~6级)评残时机以颅脑外伤后9个月为宜,重度伤残(1~3级)评残时机不应短于伤后12个月,视具体情况可以适当延后评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创伤性骨关节炎的法医学鉴定要点。方法总结苏州同济司法鉴定所2006~2010年受理的41例创伤性骨关节炎法医临床学鉴定案例,对被鉴定人的性别、年龄、致伤方式、损伤部位、损伤形态、影像学表现、治疗方式、创伤性骨关节炎确诊的时间间隔等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法医学检验检见生理结构破坏合并功能障碍7例,功能障碍30例,生理结构与功能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9例,另2例临床于外伤后短时间内即诊断为创伤性骨关节炎的,法医学鉴定时未予认定。创伤性骨关节炎影像学表现的严重程度与疼痛、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创伤性骨关节炎作为骨折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好发于负重关节,发生的间隔时间不一,其临床表现严重程度较影像学表现对法医学鉴定意见的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7.
Forensic psychiatric patients consume an increasing proportion of mental health resources in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o inform mental health policy and practice, we compared the criminogenic, clinical, and social problems of forensic patients to those of civilly committed psychiatric patients in two Canadian studies. We predicted that forensic patients would score higher on criminogenic problems and lower on clinical and social problems than civil patients in two studies: one comparing 83 forensic and 189 civil inpatients on a clinician-completed form, the Resident Assessment Instrument--Mental Health, at an urban mental health center, and the second comparing 423 forensic and 178 civil patients assessed at different times using the Patient Problem Survey. The two studies were quite similar in their findings, despite differences in their samples, measures, and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In both studies, forensic patients were similar to or lower than civil psychiatric patients in all criminogenic, clinical, and social problems. We conclude that forensic mental health services would benefit greatly by drawing from knowledge accumulated in the general psychiatric literature. This finding also supports the idea that many forensic patients can be appropriately diverted to nonforensic mental health service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交通事故致颈椎损伤后伤残等级和休息、护理、营养时限的法医学鉴定,以及颈部损伤、原有疾患与后遗症之间因果关系法医学鉴定的原则与方法。方法收集64例颈椎损伤的伤残等级鉴定案例,对相关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收集交警部门反馈的涉及伤病关系案件的处理结果,了解案件双方当事人对鉴定结论的认可程度。结果随着对颈椎损伤后伤残评定案件中原发病的认识逐渐增加,相应颈椎损伤涉及伤病关系鉴定的案件也日益增多;在受理的颈椎损伤伤病关系案件中,均按照伤病关系理论进行鉴定,案件处理机关(交通警察)以及双方当事人对鉴定结论均表示满意。结论对于各种颈椎损伤进行伤残等级和“三期”鉴定的案例,由于损伤机制不同,自身原有颈椎健康程度不同,所造成的后果也不尽相同,鉴定中应考虑原有疾病对伤残等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家庭暴力虐待妇女的法医学鉴定近年来在临床检案中较常见,但国内法医文献报道甚少。家庭暴力不仅严重损害了妇女的身体,而且给其心理、精神上造成创伤,这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从法医学角度看,加强对受虐妇女的检验、调查、取证工作与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收集1993年1月至1995年12月的69件案例进行分析,并对有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类型及鉴定的合理时间,探讨脑损伤程度及鉴定时间与智能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对534例脑外伤患者的司法精神病鉴定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类型中,器质性情感障碍最多(51.1%),其次为器质性神经症样综合征(24.0%)、器质性智能损害(18.0%)。伤残程度鉴定为Ⅷ级和Ⅸ级伤残最多,分别为219例(41.0%)和177例(33.1%)。智能损害组的脑损害程度、中国修订版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评定智力缺损程度明显高于非智能损害组(P0.05)。伤残等级和脑损伤分级、WAIS-RC评定结果、鉴定时的脑CT变化以及脑电地形图(brain electrical activity mapping,BEAM)异常分级具有相关性(P0.05),而智能损害程度与鉴定时间及脑损伤分级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影响智能损害的因素很复杂,伤残程度鉴定时脑CT、BEAM、WAIS-RC等客观检查也是重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