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于谦治略     
大胆直言 为民请命 于谦是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23岁的于谦考中进士,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明代的监察御史仅为正七品。虽是“芝麻官”,无出入朝堂正门的资格,非奏事不得至殿庭皇宫,却有着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杨向仁我国古代负责监察百官的"官"称"御史"。"御史"之名,在西周的官职中即己有之,这时的御史仅在君主左右掌管文书档案和记录等事务,并无监察职能。至秦朝,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原来在皇帝身边"掌赞书而受法令"的御吏。成为司纠察之...  相似文献   

3.
郭庆晨 《党课》2014,(11):81-83
监察御史,是隋朝设立的官职,一直沿用到清代。监察御史的品级不高,但权力不小,文武百官有什么劣迹,监察御史都可以管.说白了,监察御史就是朝廷管官的官。本来级别就小,还要管级别比自己大的官,这难度可想而知。难归难,可有些监察御史就当得很称职,不但官当得胜任愉快,还留下了美名。这其中,明朝的吴讷就是一个。  相似文献   

4.
正春秋战国职掌文献史籍的御史官已有明显的监察职能。秦在中央设立御史大夫,御史府为其官署,掌握天下文书和监察;在地方上,皇帝派御史常驻郡县,称"监御史"。汉设御史台,归属办理宫中内务的少府,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专门的监察机构。汉武帝时期将天下分为十三部监察区,由刺史代表皇帝对地方实行监察。京师长安附近七郡为司隶校尉部,司隶校尉除三公之外对朝廷百官都可弹劾。  相似文献   

5.
古代清官廉政轶闻韩映南廉洁奉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古代,重品节、轻钱财,拒贿戒贪、居官清廉者不乏其人,其方式也是各具一格,绚丽多彩。以诗拒贿明代监察御史吴纳,奉朝廷之命巡按贵州,考察"三司"吏治。返京路上行至四川境内时,后面追来一位骑马的人,声称...  相似文献   

6.
监察御史一职设立于隋朝,一直沿续到清代。品级不高,但权力不小,文武百官有什么劣迹,监察御史都可以管。说白了,监察御史就是朝廷中管官的官。本来级别就小,还要管级别比自己大的官,这难度可想而知。虽说难度很大,可有些监察御史就当得很称职,还留下了美名,比如明朝的吴讷。  相似文献   

7.
<正>“柱下一星,列曜太紫,其象维何,今也御史。”康熙帝将御史誉为柱下一星、列曜太紫,有“淬厉风裁、检齐霜纪、下饬官方、上参国是”的作用。老子曾在周朝担任柱下史,柱下史也成为监察官员的代称,柱下一星为对监察官员的尊称。康熙帝强调,监察官员言责斯专,皇帝寄以耳目之任,一切吏治民生与得失利弊,皆宜殚忠极虑、据实直陈。  相似文献   

8.
莫清华 《前线》2013,(11):87-87
明代杨继宗,是个不阿谀权贵的官员。他是山西阳城人。天顺初年考中进士,授官刑部主事。杨继宗刚正廉直,屡触权贵,令权贵忌惮。《明史·卷一五九·杨继宗传》对他廉洁刚硬、抵制上官违法乱纪的事迹有所记载。成化初年,杨继宗升任浙江嘉兴知府。他赴任时仅一个仆人跟随,官署书斋也都清朴无华。在任期间,也能做到秉公廉洁。有一次,监察御史孔儒,来到嘉兴清理军籍,却暴力“执法”。他对这位专门纠察官吏的监察御史的胡作非为,也十分强硬地进行抵制。  相似文献   

9.
《党课》2011,(13):77-77
钱沣生于乾隆五年,是清代著名的清官和书画大家,先后任职通政司副使、提督湖南学政、江南道监察御史、通政司参议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身为御史,他敢为他人所不敢为,言他人所不敢言,令贪枉之徒无不心惊肉跳,惶惶不可终日。  相似文献   

10.
《廉政瞭望》2013,(18):63-63
“四其御史” 武则天当政时,遭到很多人的反对。武则天为了培植亲附势力,破格任命大批官吏.钻营之徒乘机表忠献媚.以求升迁。宁陵县丞郭弘霸就是最典型的一个。当时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对抗武则天政权。郭弘霸在朝见武则天时便自告奋勇请求前去讨伐徐敬业,声称要捉住徐敬业:“抽其筋.食其肉.饮其血,绝其髓。”武则天听了十分高兴,便授予他左台监察御史,时人称他为“四其御史”。可笑的是,这位御史没有吃到徐敬业的肉,却尝到了上司魏元忠的粪便。魏元忠当时任御史大夫,偶感风寒。 为  相似文献   

11.
“中外之官,莫难于风宪,莫危于风宪。曷谓难?人之所趋者不敢趋,人之所乐者不敢乐,人之所私者不敢私。”这是元代著名监察御史张养浩在《风宪忠告》中提出的劝诫。其中的风宪,指的就是监察官。一个“难”字,既道出了监察官的不易,也道出了监察官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正张生在11月8日的《北京日报》上发表文章说,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轫于西周,确立于秦汉,至隋唐臻于完备,历经变革延续至晚清,可谓源远流长。历代选任御史的标准虽不尽相同,但不无共同之处,"通常以学识、德行及政治经验三者,为遴选御史的评价标准"。监察官之学识首重律令知识,次重官吏职守及相关政治、经济知识,便于其能究明法律  相似文献   

13.
<正>在冯梦龙的《古今笑》中讲了这样一件事:唐代武则天时期,有个叫张衡的官员,从令史升三品的审批材料已经上报到门下省,就等着审批后官至三品了。谁知某日退朝,张衡见路旁有人卖新蒸大饼,正觉肚里饥饿,就买了一张,骑在马上吃。结果,张衡因此事被监察御史弹劾,升官之事遂成泡影。先不说张衡在马上食饼是否失当,单说这御史的做法便体现了一个"严"字。监察御史负有肃整朝仪、监督官员的责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为监督政府官员,维护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而设立的监督制度。古代监察机构的主要职责是监督法律、法令的实施,维护国家法律、法令的统一,参与并监督中央和地方司法机关对重大案件的审理活动。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起源甚早。战国时,执掌文献史籍的御史就已有明显的监察职能,自秦开始形成制度以来,历朝历代都把监察制度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不断加以改革完善。秦时,中央设立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在地方,皇帝派“监察御史”常驻郡县,负责监察郡内官员。汉承秦制,西汉时中央仍设御史大夫为长官,…  相似文献   

15.
秦朝:监察制度秦王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政府随时任免,郡守县令则对君主完全负责。秦监察机构的一般官员为御史。他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朝廷内负责日常的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政府,实施对地方  相似文献   

16.
史海拾贝     
我的故乡福清虽说地处偏僻的海隔,无“地灵人杰,物华天宝”之誉称,但它毕竟也是茫茫史海中的一处滩涂。这滩涂历经了岁月潮涌的冲洗,也免不了会留下些许可供人们珍藏赏鉴的“珠贝”。于是,我俯拾了几块,串成了这篇粗浅之作。一、浩气长存的伟丈夫朝朝代代,忠臣良吏我们看过不少,但一生族恶如仇,刚正不阿,宁为大义玉碎,不询私利瓦全者,却并不多见。这一点,明代直臣林汝翥堪称为楷模。林汝翥何许人?凡读过《明史》或《闽都别记》的,恐伯谁也不会忘了这位声名赫赫的人物。林汝翥官拜监察御史,与宦官魏忠贤势不两立。明末政治腐…  相似文献   

17.
我在西北工作期间,有一次去省里开会,晚上聊天时,一位曾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身边工作过的同志,给我讲述了一件谢老巧对千年绝对的事。 这件事同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有关。韩愈,字退之,贞元中进士以后,先后任过监察御史、国子监博士刑部侍郎、吏  相似文献   

18.
1唐开元四年,杜暹(xin)任监察御史,负责监察弹劾百官。当时,唐朝在西北地区设置了安西和北庭两个都护府,管理西北边境民族事宜。2开元初,安西副都护郭虔瑾与西突厥可汗阿史那献不和,玄宗皇帝派杜暹作为特使前往西突厥处理这一争端。  相似文献   

19.
据《新唐书·列女传》记载:李余任监察御史时,得俸米,李余的母亲一量有三斛多,便问送米的官吏:“米为什么多了?”官吏答:“供给御史的米,量时是不刮平斛的。”李母又问送米的车庸(车夫):“用车钱应该是多少?”车庸答:“御史不付车钱。”李母为此很生气,“敕归余米,偿其庸”(即令送米的官吏拿回多余的俸米,向车夫偿付了用车的费用),并严厉责备了李余。事后李余弹劾了管仓库的官吏,并将其原因告知了各位御史,“诸御史闻之”,皆“有惭色”。  相似文献   

20.
明代做过都察院长官的王廷相,在一次接见新任御史张瀚时说,我昨天乘轿进城遏雨,一个穿了双新鞋的轿夫,开始很小心地循着干燥的地方落脚,生怕并脏了鞋,后来一不小心踩在泥潭里,从此便不复顾惜。由此他说:“居官之道,亦尤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