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减灾》2012,(10):20-21
浙江省宁波市地处东南沿海,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性气候,自然灾害多发,特别是每年的台风(热带风暴)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灾减灾任务艰巨。近年来,在民政部、浙江省民政厅的指导下,宁波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基层基础建设,把提高基层防灾减灾能力作为全市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以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为抓手,创新工作思路,整合各类资源,构筑城乡综合减灾服务平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防灾减灾活动,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区(村)为平台、设施为基础、制度为支撑的城乡减灾格局。  相似文献   

2.
《中国减灾》2012,(10):8-11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显著增加,灾害风险不断增加,减灾救灾工作繁重、任务艰巨。面对日益严峻的灾害形势,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把防灾减灾作为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近年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以提升城乡基层社区的综合减灾能力建设为重点,组织开展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推动“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的规范化、标准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减灾》2012,(11):28-28
近年来,安徽省芜湖市紧紧围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将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与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相结合,通过健全机制、完善预案、组织演练、开展培训,有力地推动了城乡社区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城乡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城乡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显着增强。  相似文献   

4.
《中国减灾》2012,(21):28
近年来,安徽省芜湖市紧紧围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将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与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相结合,通过健全机制、完善预案、组织演练、开展培训,有力地推动了城乡社区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城乡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城乡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5.
林心俏 《中国减灾》2013,(12):53-53
近几年来,由国家减灾委员会、民政部力推的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活动,正在通过示范效应,逐步增强公众的减灾意识,提高城乡社区综合减灾能力。目前,各地积极推进防灾减灾工作,防灾减灾工作标准、模式和预案的细化、完善以及操作性得到很大提升。但是,面对越来越严峻的防灾减灾局势,当前基层和城乡社区防灾减灾工作的薄弱环节依然不少,许多地方防灾减灾工作还比较被动,只有将增强城乡社区综合减灾能力上升为一种社区和全体居民的自觉行动,才能与政府形成合力,实现防灾减灾能力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采取多种措施,着力加强工程防御、监测预警、科技支撑、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和基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自然灾害综合防御水平不断提升。◆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建设加大对防汛抗旱、防震抗震、防风防潮、防沙治沙和生态建设等防灾减灾重点工程设施的投入,增强各地综合防灾减灾能力。——重大水利工程和民生水利建设·开工建设85项重大水利工  相似文献   

7.
我国政府始终以提升城乡基层社区的综合减灾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全社会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水平为基础,全面提高综合防范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8.
《中国减灾》2013,(9):21-23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以沿海城市群发展为先导,我国各地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目前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2.6%,人口、产业、工程设施进一步向城镇集中,城镇可持续发展与防灾能力不足的矛盾会更加突出,提高城乡防灾减灾能力迫在眉睫。积极引导广大群众"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并着力提高工程抗震和城市防灾水平,是城乡防灾减灾的重要工作,是保障城乡防灾安全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9.
《中国减灾》2014,(5):20-21
正年来,北京市按照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关于加强城乡社区综合减灾工作的安排部署,制定出台《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本市城乡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积极推进减灾救灾综合协调体制机制建设,明确工作职责,强化责任落实,将加强基层社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作为履行创新近  相似文献   

10.
《中国减灾》2014,(3):20-21
近年来,北京市按照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关于加强城乡社区综合减灾工作的安排部署,制定出台《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本市城乡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积极推进减灾救灾综合协调体制机制建设,明确工作职责,强化责任落实,将加强基层社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作为履行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全面推进全市城乡综合减灾工作科学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1.
黄涛  潘敏 《中国减灾》2023,(13):50-53
<正>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地处荆江分洪区,素称“洪水走廊”,水旱灾害风险高,防洪保安任务艰巨。2019年11月,公安县被纳入全国首批13个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试点单位。在此之后,公安县把示范创建作为带动全县城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和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加强协作、齐心协力抓创建,带动全县城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为打造平安幸福公安创造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12.
正社区是国家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居民群众共同生活的家园。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推动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共建新时代美好社区、平安社区、和谐社区,对于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湖北省自然灾害多发频发,近年来,全省着力推进综合减灾示范创建,推动城乡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减灾工作局面。  相似文献   

13.
《中国减灾》2013,(13):30
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民政局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在社区建设方面的职能优势,以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为抓手,积极推进城乡社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建立了"政府领导、民政牵头、社区创建、群众参与、社会支持"的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工作机制,提高社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全市各级累计投入资金500余万元,用于宣传、培训、演练和设施建设等方面。目前,淮安市共有13个社区被授予"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19个社区被授予"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  相似文献   

14.
汪万福  齐芳 《中国减灾》2011,(15):36-37
2009年《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中明确提到要加强社区减灾能力建设,开展社区减灾工作,提高社区防灾减灾能力。本文试图在系统论指导下,对社区防灾减灾能力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培育途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民政局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在社区建设方面的职能优势,以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为抓手,积极推进城乡社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建立了"政府领导、民政牵头、社区创建、群众参与、社会支持"的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工作机制,提高社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全市各级累计投入资金500余万元,用于宣传、培训、演练和设施建设等方面.目前,淮安市共有13个社区被授予"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19个社区被授予"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  相似文献   

16.
正重点实验室建设是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科技支撑能力的重要抓手。本文在梳理防灾减灾救灾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情况的基础上,总结重点实验室在功能定位、建设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凝练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重点实验室建设需求,从运行管理模式、平台经费保障和人才队伍培养等角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09年《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中明确提到要加强社区减灾能力建设,开展社区减灾工作,提高社区防灾减灾能力。本文试图在系统论指导下,对社区防灾减灾能力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培育途径。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多起突发性重特大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中央领导同志也多次作出指示或批示,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各地减灾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充分发挥减灾委的综合协调作用,进一步加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的体制和机制建设,努力推进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大力倡导减灾的社会参与,不断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事业发展,为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提升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多起重特大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中央领导同志也多次作出指示或批示,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各地减灾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充分发挥减灾委的综合协调作用,进一步加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的体制和机制建设,努力推进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大力倡导减灾的社会参与,不断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事业发展,为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多起重特大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中央领导同志也多次作出指示或批示,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各地减灾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充分发挥减灾委的综合协调作用,进一步加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的体制和机制建设,努力推进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大力倡导减灾的社会参与,不断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事业发展,为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