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心俏 《中国减灾》2013,(12):53-53
近几年来,由国家减灾委员会、民政部力推的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活动,正在通过示范效应,逐步增强公众的减灾意识,提高城乡社区综合减灾能力。目前,各地积极推进防灾减灾工作,防灾减灾工作标准、模式和预案的细化、完善以及操作性得到很大提升。但是,面对越来越严峻的防灾减灾局势,当前基层和城乡社区防灾减灾工作的薄弱环节依然不少,许多地方防灾减灾工作还比较被动,只有将增强城乡社区综合减灾能力上升为一种社区和全体居民的自觉行动,才能与政府形成合力,实现防灾减灾能力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南平市近年来紧紧围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推动城乡社区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从2008年开始,在所辖10个县(市、区)的23个社区开展创建活动。截至目前,13个社区被国家减灾委员会、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有力提升了城乡社区防灾减灾能力,提高了城乡居民防灾减灾意识。一、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各级领导重视。各地都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  相似文献   

3.
《中国减灾》2012,(11):28-28
近年来,安徽省芜湖市紧紧围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将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与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相结合,通过健全机制、完善预案、组织演练、开展培训,有力地推动了城乡社区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城乡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城乡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显着增强。  相似文献   

4.
《中国减灾》2014,(3):20-21
近年来,北京市按照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关于加强城乡社区综合减灾工作的安排部署,制定出台《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本市城乡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积极推进减灾救灾综合协调体制机制建设,明确工作职责,强化责任落实,将加强基层社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作为履行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全面推进全市城乡综合减灾工作科学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政府始终以提升城乡基层社区的综合减灾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全社会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水平为基础,全面提高综合防范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6.
《中国减灾》2014,(5):20-21
正年来,北京市按照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关于加强城乡社区综合减灾工作的安排部署,制定出台《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本市城乡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积极推进减灾救灾综合协调体制机制建设,明确工作职责,强化责任落实,将加强基层社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作为履行创新近  相似文献   

7.
《中国减灾》2011,(11):1-1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综合防灾减灾形势依然严峻,还有不少环节需要完善和加强。在防灾减灾工作实践中,还存在诸如减灾综合协调机制尚不健全、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仍较淡薄、基层社区的减灾能力薄弱等多方面问题。 近年来,基层政府积极指导社区制定灾害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社会减灾公共设施和器材装备建设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8.
《中国减灾》2012,(21):28
近年来,安徽省芜湖市紧紧围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将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与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相结合,通过健全机制、完善预案、组织演练、开展培训,有力地推动了城乡社区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城乡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城乡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民政局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在社区建设方面的职能优势,以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为抓手,积极推进城乡社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建立了"政府领导、民政牵头、社区创建、群众参与、社会支持"的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工作机制,提高社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全市各级累计投入资金500余万元,用于宣传、培训、演练和设施建设等方面.目前,淮安市共有13个社区被授予"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19个社区被授予"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  相似文献   

10.
《中国减灾》2014,(12):30-31
为切实增强民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湖南省民政厅始终坚持防灾减灾“重在行动、贵在坚持”的理念,大力推进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普及工作,深入排查灾害风险隐患,广泛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积极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不断提升城乡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中国减灾》2012,(10):8-11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显著增加,灾害风险不断增加,减灾救灾工作繁重、任务艰巨。面对日益严峻的灾害形势,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把防灾减灾作为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近年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以提升城乡基层社区的综合减灾能力建设为重点,组织开展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推动“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的规范化、标准化。  相似文献   

12.
社区作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要载体之一,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社区减灾是最基础、最基层也是最广泛深刻和全面综合的减灾工作。近年来,浙江省紧紧抓住城乡社区建设全面深入推进的有利契机,以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为抓手,加强研究探索,创新体制机制,整合各方资源,拓展社会参与,着力提升  相似文献   

13.
郑东 《中国减灾》2012,(9):46-47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湖北省政府同意,6月下旬,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湖北省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鄂政办发〔2012〕43号)(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湖北省政府出台的第一个以综合防灾减灾为对象编制的省级专项规划,是《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防灾减灾领域的细化,是“十二五”期间湖北省防灾减灾工作发展的蓝图,是湖北省政府指导防灾减灾领域发展以及审批、核准重大项目,优先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防灾减灾领域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湖北省政府同意,6月下旬,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湖北省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鄂政办发〔2012〕43号)(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湖北省政府出台的第一个以综合防灾减灾为对象编制的省级专项规划,是《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防灾减灾领域的细化,是“十二五”期间湖北省防灾减灾工作发展的蓝图,是湖北省政府指导防灾减灾领域发展以及审批、核准重大项目,优先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防灾减灾领域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综合防灾减灾形势依然严峻,还有不少环节需要完善和加强。在防灾减灾工作实践中,还存在诸如减灾综合协调机制尚不健全、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仍较淡薄、基层社区的减灾能力薄弱等多方面问题。近年来,基层政府积极指导社区制定灾害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社会减  相似文献   

16.
《中国减灾》2012,(1):60-60
近年来,北京市民政局以促进首都世界城市建设为目标,努力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初步构建成处置有力、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与首都国际化大都市相适应韵基层综合防灾减灾社区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17.
候亚男 《中国民政》2011,(11):58-59
为切实做好“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增强城乡居民减灾意识,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应急防护知识,提高城乡社区应对突发性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救助能力,山东省济宁市开展市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活动的总体目标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基层社区为平台,积极倡导防灾减灾从身边做起,组织每个社区家庭成员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南平市近年来紧紧围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推动城乡社区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从2008年开始,在所辖10个县(市、区)的23个社区开展创建活动。截至目前,13个社区被国家减灾委员会、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有力提升了城乡社区防灾减灾能力,提高了城乡居民防灾减灾意识。一、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各级领导重视。各地都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末有考评。南平市民政局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纳入民政系统全年绩效管理考评指标体系,充分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转型期,培育社区防灾减灾文化、提升防灾减灾意识、增强城乡社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先进的科学方法,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守护社区居民,通过社区工作方法中的社区教育、社区参与、互动交流与培训演习等实施策略更好地保障守护社区居民,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真正做到“防灾减灾从我做起”。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做好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近日,《中国减灾》杂志社副社长罗永等3人赴甘肃省兰州市及白银市的平川区、靖远县等区县,通过组织座谈、走访基层社区等方式,调研当地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了解基层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