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试论政府的宪法责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宪法责任是宪法学的重要范畴 ,而政府的宪法责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追究政府宪法责任是现代民主法治的要求。完善我国的政府宪法责任制度 ,制止政府的违宪行为 ,对保障宪法实施、建立法治国家、实现民主政治有着深远而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责任政府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理念,建设责任政府成为我国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针对受传统观念影响、政府利益驱动、信息壁垒过高、监督体制不健全方面等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责任政府建设缺失的原因,并在观念和制度层面对构建责任政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政府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产物,建立什么样的政府反映了政治文明的水平。目前,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处于关键时期,政府改革更是重中之重,文章从政府与人民的关系出发,提出了要建立责任政府,并对责任政府的涵义、建立责任政府的原因、如何建立责任政府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基于民主政治的价值,如何构建政府责任体系,加强政府的责任性、服务性建设,提升其责任感己经在全球各地达成共识,这也必然是我国政府奋斗的目标。因此,对政府责任体系建设的现状进行研究和梳理,从而推进其在现实中的实现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温辉 《法学杂志》2012,33(4):115-120
依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责任政府的外延已由责任内阁制政府扩展至所有民主政府。就责任政府而言,责任应是民主政府系统中的核心要素。我国责任政府体制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政治问责制,即国家行政机关要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国家行政机关首长要对自己机关的全面工作向国家权力机关负政治责任。二是行政问责制,即行政首长要对整个行政机关的工作负全面责任,行政首长具有对政府组成部门及其首长、下级行政机关及其首长、公务员的行政问责权力。目前我国行政问责在理论、实践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从行政问责逐渐发展到政治问责是我国责任政府建构之路径。  相似文献   

6.
李云 《法制与社会》2010,(31):152-153
政府信息公开已经成为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促进民主与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政府信息公开的过程中,公民个人的隐私权保护问题日益凸显。民主欠缺,法制的不健全,责任追究的不落实等都成为制约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陶丽君 《法制与社会》2012,(30):134-135
建立责任政府,是新世纪行政改革的一个新课题。时代呼唤责任政府,人们需要责任政府。我国顺应世界行政改革的潮流,积极构建责任政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着不少责任缺失的现象。要进一步完善我国责任政府制度的建设,首要的便是执政理念的转变,要打破传统封建官本位思想的禁锢,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现代责任政府。  相似文献   

8.
加强政务服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行政权力监督制约、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并一直强力推进。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就统筹推进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提出明确要求。  相似文献   

9.
现代民主政治下的政府是责任政府,责任政府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决定了政府道德的客观存在,政府道德直接来源于政府所负的法律责任和政治责任。而政府官员作为政府行政的直接执行者,其道德水平直接决定了现代政府的道德水平。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中,对行政道德也做过一些关注与诠释,直到如今,仍然对政府行政道德的发展与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现代民主政治下的政府是责任政府,责任政府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决定了政府道德的客观存在,政府道德直接来源于政府所负的法律责任和政治责任.而政府官员作为政府行政的直接执行者,其道德水平直接决定了现代政府的道德水平.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中,对行政道德也做过一些关注与诠释,直到如今,仍然对政府行政道德的发展与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的政治舆论生态中,政务微博是一个第一次跨越阶层和地域的公共领域。其向导国民、监督政府、批判、立法的价值理念,对社会民主政治建设、国家政治系统的运行以及政府治理改善起着重要作用。政府部门和官员运用政务微博,只有在心态、语言、行动、观念等方面遵循必要的原则,才能真正有效地做到政府治理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近期,一些国家通过街头政治的方式迅速地实现了民主转型。但是,这种"转型"是不稳定的,存在许多隐患。民主转型的实质是民主的信念和价值的最终确立。处在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其以往的政治价值必然同民主的价值发生激烈的冲突。在不断的相互碰撞中,双方互相吸取彼此的思想要素,最终形成一种具有本国特色的主流政治价值。但价值不是空洞的口号,一定的制度体现着价值的内涵,同时制度也形塑着价值。政治价值重构的结果最终会带来政治体制的改变。本文认为,在政治价值重构的问题上,需要形成被民众接受的权威,政府与社会之间形成互相纠错机制,尤其是要协调民主价值与学习西方具体制度这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侯保龙 《行政与法》2012,(12):45-49
西方法治政府理念具有人类普遍的进步性,它保护人权以申张个人自由,实行民主政制以维护公民政治权利,实行法治以匡正政府权力界限。西方法治政府理念历经共和主义、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法治主义到服务主义的演进过程。其中,共和主义确立政府形式,民主主义解决主权归属和政府合法性,自由主义表征政府目的,法治主义护佑公民权利,服务主义标明政府行为理性。这些理念对我国的法治政府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缺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拉开了中国近代民主宪政的序幕 ,但历经十余载而归于失败。其失败的原因 ,除了当时政治环境的不利影响以及广大民众的民主意识低下外 ,临时约法本身的缺陷 ,如制定缺乏代表性、行政权力划分与现实政治状况相悖离、权力划分混乱等 ,也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临时约法的缺陷及其失败 ,充分昭示了中国从传统专制国家向近代民主国家过渡的进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  相似文献   

15.
试论网络参与下的政府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参与政府决策是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客观要求。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参与作为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一种新方式,越来越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有效途径。因此,探索在网络参与环境下如何趋利避害,使公共决策更加科学、合理、民主并符合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政府决策为研究对象,以网络参与为研究视角,通过案例实证分析,探讨了网络参与和政府决策之间从冲突走向协商的可能性和途径,以期引起学术界对此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依法执政"的哲理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存生 《法律科学》2005,23(5):43-48
执政是掌管国家权力,现代国家的统治是以政党的形式来实现的,民主国家的执政者必须依法执政,中国共产党只有依法执政,才能执好政,才能长期执政。  相似文献   

17.
困境与重构:对我国政府问责制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时影 《行政与法》2010,(9):13-16
建构政府问责制是基于民主授权关系和社会基准价值所形成的对政府及其官员行为的制度规范和道德规范的必然要求,是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创新举措。本文从政治哲学、公共行政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资本等诸多层面分析了政府问责制的内在逻辑及其合理性。但由于制度供给不足、实践层次较低、监督弱化及公共行政文化带有滞后性等因素的存在,使我国的政府问责制在现实中面临许多困境。对此,我们应着力完善政府问责制的立法,强化监督机制,引入政府绩效评估,建设新型行政文化,从而建构起科学合理的政府问责制,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political motives behind the introduction of crime victim support provisions in the Swedish Social Services Act. The findings derive from a case study of the preparatory material that prefaced the legal changes that were adopted in 2001.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explicit purpose of the provisions was to consider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support to crime victims. To some degree the provisions can also be explained by symbolic factors. In fact, most actors in the law-making process indicate that their motives were communicative and symbolic. Support to crime victims was presumably a complicated issue for the social democratic government. Because of the economical crisis in the early 1990s, there was no scope for reforms that implied high increased costs. Yet expanding the crime victim's rights in relation to the offender, such as toughening the penal law and promoting victim impact statements, was not in line with social democratic ideology. By enacting the provisions in the Social Services Act the government demonstrated that support to crime victims was an important area of concern.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visions did not involve any increased costs or strengthen the crime victim's rights in relation to the offender. In this way, the provisions became a mediator that solved a difficult political dilemma for the government.  相似文献   

19.
It has long been argued that the institution of judicial review is incompatible with democratic institutions. This criticism usually relies on a procedural conception of democracy, according to which democracy is essentially a form of government defined by equal political rights and majority rule. I argue that if we see democracy not just as a form of government, but more basically as a form of sovereignty, then there is a way to conceive of judicial review as a legitimate democratic institution. The conception of democracy that stems from the social contract tradition of Locke, Rousseau, Kant and Rawls, is based in an ideal of the equality, independence, and original political jurisdiction of all citizens. Certain equal basic rights, in addition to equal political rights, are a part of democratic sovereignty. In exercising their constituent power at the level of constitutional choice, free and equal persons could choose judicial review as one of the constitutional mechanisms for protecting their equal basic rights. As such, judicial review can be seen as a kind of shared precommitment by sovereign citizens to maintaining their equal status in the exercise of their political rights in ordinary legislative procedures. I discuss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judicial review is appropriate in a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This argument is contrasted with Hamilton's traditional argument for judicial review, based in separation of powers and the nature of judicial authority. I conclude with some remarks on the consequences for constitutional interpretation.I am indebted to John Rawls and Burton Dreben for their helpful advice and their comments on an earlier draft of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