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志兵 《求索》2013,(6):124-126
艺术风格的人文意义是明清艺术研究最为关注的领域之一。艺术风格不仅决定了艺术要表达的内容。更决定了艺术作品相对其他作品所拥有的特色个性。本文将通过介绍徽州文化艺术这一极具地域特色并又深深地反映了明清艺术特点的文化作为突破点来对明清艺术进行阐释。徽州文化.通常简称“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州文化是带有强烈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是其鲜明的特点,对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进行了自己独特的展示,基本包括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等基本内容,通常被人们赞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  相似文献   

2.
明清之际基督教与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接触是基督教在华传播史上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中国民间宗教信仰与基督教的差异以及明清之际民间宗教信仰对基督教的同化、对抗与排斥,认为民间宗教信仰对基督教当时在华的传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二者的接触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基督教在华传播的命运。  相似文献   

3.
明清家族形成了以祠堂、族谱、族田、族学以及族长家法为特征的制度形态,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族权,对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因此,明清政权都希望宗族成为政府的基层组织,以维持地方社会秩序。这种族权与政权互动的加强,也影响了明清政府统治政策的走向。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团山村,是明清两代内地汉族移民边地的典型村落。村内主要生活着张氏汉族,也有少量的彝族、哈尼族等民族。村中民居大多建于清代,建筑风格则是江西风格与边疆民族风格的完美结合,这也成为了汉族与少数民族和谐相处、融合交流的见证。  相似文献   

5.
走进诺邓,追寻云南最古老、最集中、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和明清文化的遗踪,体会融汇汉族中原文化和白族地方文化为一的人文遗存。2012年,大理州民委紧抓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重要机遇,结合云龙县诺邓镇诺邓古村的实际,先后投入100万元,整合资金136万元,按照白族古民居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对保存较好、特色鲜明、具有一定历史和人文价值的古建筑群进行抢修保护。  相似文献   

6.
正我区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不同体裁、风格、流派的作品百花竞放,标注了广西文艺工作者近年来勇攀艺术高峰的新高度。广西是一个美丽而又神奇的地方,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浓郁厚重的文化积淀。全区文艺工作者扎根八桂大地,将创作激情凝聚于这片红色的土壤,创作出一批批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7.
廿八都古镇,位于浙、闽、赣三省交界处.因1100多年前唐末黄巢起义“刊山开道七百里“而闻名于世.它集聚了浙、皖、闽、赣的明清古建筑群,并有着“方言王国“、“百姓古镇“等诸多的名号.廿八都地属浙江省江山市,由于在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交界处,是个“鸡鸣三省“的山区镇,与周庄、同里、乌镇等著名古镇相比,它依然是藏在深山人未识.它和那些江南水乡古镇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甚至带有几分神秘.……  相似文献   

8.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同时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根据《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附件第一条的规定,享有附件第二条和第三条规定的权利。  相似文献   

9.
承剑芬 《前沿》2011,(24):197-199
文学作品的风貌往往决定于创作主体的心绪,经济生活状态则是影响创作主体心绪的最直接的因素。作为典型个案,陈维崧一生中词作风格的变化脉络正是他经济生活状况的文学映射,虽然生活条件的改变与政治上的巨变、文化身份的失落、文学风气的变迁之间有着多维度的互为因果的关系,但是,物质条件的巨变却可以深刻地影响词人创作时的心理底色,从而使其作品的基本风格从冶艳到沉郁再到悲愤勃发的转换与杂陈。  相似文献   

10.
都市风格论     
伴随着快速都市化、现代化,都市面貌日益趋同、都市风格日益丧失,因此,必须重视都市风格的人文意蕴。都市空间、都市格局是都市风格在都市形态布局上的反映,都市形态的差异,都市形态结构的变化体现着都市社会人文价值取向与观念的变化;富有风格内涵的、保留着历史文脉的建筑,是都市风格的外在表现和依托载体;都市风格既是现实的,又是历史的;都市的记忆中有着都市的历史风格,都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有着都市的信仰、制度文化与价值观,体现着都市风格及其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1.
明清家具,通常是指明清时期制作的工精材美、有一定艺术水平的木器家具。它们作为精美的艺术品和珍贵的文物,越发为世人所珍爱和重视。在学术界,明清家具并不是按朝代划分,而是依其风格式样分为“明式”和“清式”两类。“明式家具”,指制作于明至清前期具有某种特定造型风格的家具,尤以明嘉靖到清雍正(公元1522—1735年)的200多年间所制的明式家具最为成功,这一时期被喻为中国传统家具的黄金时代。明式家具成功的关键是其造型艺术,它追求神态、韵律,能将自然物象提取精炼,溶于家具设  相似文献   

12.
季松 《青年论坛》2007,(4):143-146
人口流动是历史的古老现象,然而当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清之际,这一历史现象却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政府鼓励、追求经济效益与移民自愿是当时明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在这些特征中,我们不难发现市场机制是决定这诸多特征的重要枢机。这种传统的安土重迁的社会面貌被打破,对统治者来说,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是一项新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王玉德  乐锐锋 《求索》2015,(3):153-157
桑树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树种,对我国古代社会有着重大而广泛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从桑与经济、桑与生态、桑与文化三个大的方面,通过区域蚕桑经济分布、"桑争稻田"与"叶市"、蚕桑经济的数据考证、桑与杭嘉湖以及珠三角地区生态、采桑诗、桑民俗、桑园围等具体命题,对桑于明清社会的影响做了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研究中还存在着流于叙述,缺乏定量分析,缺乏比较研究等缺陷。明清蚕桑经济,蚕桑生态系统应如何评价,明清桑文化是否衰落等问题也需要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陌生化原则与艺术表现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明 《求索》2011,(7):194-196
陌生化原则不仅仅存在于文学创作中,它的延伸完全可以适应所有艺术创作。艺术形式陌生化,偏离一般的生活常态和逻辑规范,延长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难度与时间,使受众在完成对艺术审美的过程中,体味到美学快感与美学意味,应该成为文学创新和艺术创新必须遵循的原则。艺术新的表现形式在陌生化中生成出现,新的形式则预示作品中艺术意味的进一步提升,艺术家自由创造的空间更加的拓宽。研究陌生化与艺术表现形式的种种关系,有利于我们深入地认识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助于提炼艺术作品的美学品质,对当前的艺术创作,必然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庆的艺术作品与众不同,他的绘画风格深受唐宋时期的花鸟画,以及清代著名绘画大师任伯年等诸多画家的作品的影响,但他同时也受到西方绘画理论和技法的影响,例如加入了光影的运用以及对事物结构性的描绘,使其作品在中国传统平面化的氛围中产生了立体的视觉效果。  相似文献   

16.
彭修银 《思想战线》2004,30(1):77-81
20世纪西方艺术哲学对"什么是艺术作品"提出了种种无核心、无确定意义的"洋葱式"解答,而这表明西方艺术理论在不断精密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地陷入枝节的缠绕,迷失中心和整体的感觉,最终丧失真正的解说能力。将艺术作品作为一个开放概念,从艺术作品中人的印证———技巧与意向,以及作品的同一性———变异与永恒等方面切入,可对后现代艺术作品进行一尝试性解答。  相似文献   

17.
正莆田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向来以"精微透雕"著称,其中有代表性的莆田木雕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传统风格。建国以来,莆田木雕业枯木逢春,重焕生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批大师级名人抓住机遇,创办木雕企业,促进了莆田木雕产业快速发展。从2006年莆田市决定举办"首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以下简称"艺博会")开始,莆田"艺博会"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以海峡两岸为中  相似文献   

18.
贺立军  赵钊 《人民论坛》2012,(11):46-47
信息化的顺利实施需要企业高层的坚强领导,这是由信息化本身的特征决定的。根据领导和组织文化理论,高层管理者特别是"一把手"的领导风格对整个组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该文分析了信息化变革的情景因素,讨论了事务型领导和变革型领导的有效性,并进而提出信息化实施过程中高层管理者领导效能的提高策略。  相似文献   

19.
倪勇  张骏 《当代建设》2003,(5):56-56
不管是古代还是近代,建筑的人文精神与其历史文化品格均有着深厚的关系。一方面建筑的人文精神总是历史文化的缩影,另一方面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决定了建筑的人文精神。 一、中国古化的建筑恢弘大气。得益于统治者在雄厚的经济基础的支撑下拥有包容一切的豪情与宏远的胸襟 纵观前人所造的建筑与城市景观,大凡气宇轩昂者,其诞生时期莫不是所处的封建王朝繁荣辉煌的时期:隋唐时期的长安城与洛阳城、元朝大都、明清时期的紫禁城等,都是很好的实例。建筑物本身会体现其属主的精神风貌与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20.
传统“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中,士商之间泾渭分明。而明清之际的士商关系却有着超越传统的嬗变,出现了“士商渗透”的现象。究其原因,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的繁荣、科举仕途的崎岖、动荡的政治格局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