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业化、信息化以及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加快了风险社会的到来,"收益—风险"的权衡取代了传统的"收益—成本"分析成为政府新的决策评价标准,研究社会稳定风险成为弥补传统项目评估的缺憾以及丰富政策评估体系的关键举措。城镇化快速推进加剧了风险种类的衍变以及城乡关系的变迁,而在此过程中的"迁村并居"一直被认为是风险的集合体、群体性事件的危机元。研究并预判"迁村并居"的社会稳定风险的积聚与化解成为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加快城镇化推进质量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所在。"迁村并居"社会风险的积聚是多种潜在矛盾显性化的过程,其风险化解需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的危机预警机制与风险预估体系,并且,强化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以及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成为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朱明 《理论前沿》2007,(1):45-46
正规金融发展农地担保面临较多法律障碍,亟须借鉴民间融资"农地抵押担保制度",从法律和金融制度等方面加快创新,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农地抵押担保制度.  相似文献   

3.
随着部分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回落,贷款成数越高的购房者,抵押贷款违约行为发生的概率越大.抵押贷款风险属于公共风险的范畴,从公平和效率两个角度看,政府干预具有合理性.在住房金融机构加强自身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调控机制和政策体系,鼓励居民自有住房消费,通过奖励贴息、提供担保、完善公积金制度等手段,切实防范和化解住房消费抵押贷款领域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监狱罪犯疾病"三预"机制,即罪犯疾病预测、预警、预防机制,具有对罪犯健康疾病情况进行风险预测、风险警示、风险化解等作用。"三预"机制对于总体国家安全观在监狱医院的落实,及时发现、分析和解决监狱医疗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增强维护监狱安全稳定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业务的迅速发展 ,引起了各家银行的重视。但是该业务存在许多亟待探索解决的问题 ,其中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存在的风险就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本文在指出并梳理当前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面临的主要风险的基础上 ,提出了化解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风险社会理论的提出,风险刑法理论由此产生,并成为近年来我国刑法学界备受关注的理论议题之一。但建立在错误理解风险社会理论基础上的风险刑法理论曲解了风险社会中"风险"的真实含义,混淆了"风险"与"危险"。风险社会中的"风险"具有系统性、不可知性和两面性的特点,单纯依靠刑法是无法化解的。虽然刑法对于预防和降低风险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在风险社会下,"风险"的化解更需整个社会治理手段和功能的理性配置,风险社会下的刑法仍应坚持谦抑性。  相似文献   

7.
防范化解高校立德树人工作领域的重大风险,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充分认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战略意义,将其作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一是要突出问题导向,综合分析研判风险的轻重缓急,把防范化解的着力点放在可能出现的最大风险上,以"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三大领域重大风险的化解带动各类风险的整体解决。二是要强化方法自觉,提高战略意识、精准意识、制度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增强防范化解立德树人工作重大风险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相似文献   

8.
浅谈物权立法有关农地使用权流转问题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物权立法的讨论中,多数学者倾向于以物权关系改造我国现行农地承包关系。然而,在农地使用权的流转问题上,拟定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却仍然采取禁止态度,导致草案设计前后矛盾并不符合当前现实情况。对此,本文进行原因分析之后,提出应该允许农地使用权依法自由地进行包括转让、抵押等方式的流转。  相似文献   

9.
债券市场违约事件集中爆发,作为债券市场风险防范市场化法治化的重要制度体现,科学有效的债券违约风险化解机制呼之欲出。市场发展阶段的过渡性和违约事件的多层次性决定债券违约需要多体系的法律规制,制度内容上应包括以民商事规制为核心的单一违约处理以及以证券金融法规制为核心的涉众性风险处置。理念上,风险化解在尊重券种特殊性规制的同时应以市场统一性建设为目标。进路上以债券交易的商事本质为起点具有科学性,以市场风险化解和公共利益维护为发展具有必然性。债券契约自治彰显、债券受托管理人职责重构以及必要的行政指导等方面的机制构建能有效化解债券违约风险,因应市场化法治化的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10.
环境教育、环境调解、环境诉讼分别代表了"预防性、协调性、强制性"这三种环境纠纷化解机制,其中环境教育是环境纠纷化解的根本方法,环境调解是环境纠纷化解的重要方式,环境公益诉讼和综合审判制度是环境纠纷化解的必要手段。为此要建立"环境教育、环境调解和环境诉讼‘三位一体’之环境纠纷化解机制以应对日益加剧的环境危机。  相似文献   

11.
网络社会的风险属性突出而复杂,是突发公共事件治理中的重要变量,网络舆情是客观危机事件在网络上的反应,同时是网民对风险认知的自我表达,是突发公共事件的“传感器”“建构场”“放大器”“情绪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治理需要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兼顾治理工具性与价值性;完善多元共治的舆情风险治理机制,减少风险不确定性;同步推进舆情引导与风险化解工作,源头预防内生风险;培育网络社会共情与共识,促进理性风险建构。  相似文献   

12.
农地流转纠纷高效及时地化解事关我国新一轮土地政策的成败。检视我国农地流转纠纷仲裁解决机制的现状,结合试点实际情况,反思仲裁中尚存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从制度规范、组织运行及外部环境优化等层面搭建公正高效的仲裁解决机制,为我国新一轮土地政策的推行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律师参与信访接待、化解信访矛盾源自法治国家建设需要和解决当前社会矛盾的现实必要。在当前司法公信力语境下,各地检察机关必须务实探索,在控告申诉检察工作中引入律师参与信访接待、化解涉法涉诉信访矛盾工作机制,将人民群众合理诉求纳入法治轨道。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农地流转纠纷仲裁解决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地流转制度逐步确立和深入推行之后,随之而来的纠纷势必增多,农地流转纠纷能否得到高效及时的化解事关我国新一轮土地政策的成败。检视我国农地流转纠纷仲裁解决机制的现状,结合试点实际情况,反思仲裁中尚存的问题和不足之处。透视农地流转纠纷的激增给仲裁带来的巨大挑战和考验,从制度规范、组织运行及外部环境优化等层面搭建公正高效的仲裁解决机制。通过举证责任倒置、巡回仲裁庭、多元联动执行等制度创新,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对策,完善农地流转纠纷仲裁机制,为我国新一轮土地政策的推行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而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的发展战略。社会治理方式由社会管理创新到社会治理创新的革命性转换既表明了实现行政纠纷实质消解的紧迫性和正当性,也为确立行政纠纷实质消解战略提供了全新的双重维度:导正人心以实现积极预防,健全制度以实现有效化解。由此才能形成便民、协调、公正、有效的多元行政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6.
济南市棚改旧改工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政策惠民"这项"法宝",破解了"天下第一难",取得了"民生"与"稳定"的双丰收。但也必须清醒认识和全面梳理拆迁安置等相关政策存在的一系列社会风险因素,建立科学有效的棚改旧改政策的社会风险防范机制,化解各种风险隐患,防范社会风险演化为社会危机,确保济南市棚改旧改工作和谐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提出了"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目标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深刻地领会并把握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在构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机制尤其是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方面的重要性。坚定目前创新社会治理机制的价值目标,诊断目前群体性事件预防化解的现实困境,探寻新的社会治理方式,构建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农地制度存在诸多阻碍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因素,但从我国现实来看,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有其存在的基础。根据我国多年的实践和国外土地流转经验,可将我国农地使用权的流转方式确定为出租、抵押、转包、转让和入股,但须在某些方面作出限制。  相似文献   

19.
国家安全以乡村善治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题组在"全球—国家—乡村"的研究框架下,认为需树立发展中国家为本位的"安全观"研究意识,看到发展中国家承受的风险特征:国际的外部性风险叠加国内的内生性风险。风险的复合型与复杂性决定了中国的安全问题研究需同时关注多个维度。本报告考察了国家总体安全视角下的发展中国家乡村治理的案例;提出我国正面临来自乡土社会的五大风险;认为虽然乡村正在成为大量制造安全风险并将风险不断外溢、从而对国家综合安全产生严重负外部性的区域,但是乡村仍有成为国家安全危机软着陆载体的可能。必须以国家总体安全为目标,进行乡村治理的结构调整和机制创新,强化乡村"外部风险内部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行农地制度存在诸多阻碍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因素,但从我国现实来看,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有其存在的基础。根据我国多年的实践和国外土地流转经验,可将我国农地使用权的流转方式确定为出租、抵押、转包、转让和入股,但须在某些方面作出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