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月亮是中英诗歌中经常用到的意象,而且在中英诗歌中都可以表示诸如“美丽”、“宁静”、“和谐”等文化内涵,但是由于中西文化在各自的自然生态环境,伦理文化心态及美学倾向中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月意象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有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王冬梅  赵志强 《前沿》2009,(10):187-189
诗歌意象是我国古典诗歌理论的重要内容,意象类词语是诗 歌的重要组成部件。古代诗歌里有非常丰富的意象类词语,这些意象类词语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从感觉功能方面来看,意象类词语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意象类词语具有多样性、象征性、系统性、模糊性等特征。在修辞功能上,意象类词语表现出简练、委婉、新奇等修辞功能。  相似文献   

3.
谭德晶  ;高颖君 《求索》2008,(3):185-187
戴望舒的诗作有一种古典美的精魂气质,其在诗境营构、意象选择等方面都与中国古典诗歌有着或显或隐的联系。“秋”、“青色”、“夜”的意象,以及女性、花草及“飞升”意象都与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原型有着渊源关系,这些都充分表明了戴望舒在向“现代”寻求的过程中,对古典诗歌传统的某种倾心与复归。  相似文献   

4.
意象:东方美学的核心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颖  王洪波 《求索》2007,(2):186-188
“意象”是东方美学中的核心范畴,它发源于中国古典美学,同时在东方其他各民族的美学体系中也有具体、深刻的体现。“意象”的美学特征表现为象征性、含蓄性、暗示性、神秘性,这也恰恰是东方民族审美思维方式的鲜明特色。“意象”理论集中体现了东方各民族美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是东方美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郑益兵 《求索》2012,(4):141-143
意象是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内涵上看,美学意象分为单一意象和多元意象。两者形成的机制不同。前者是由诗歌创作者共同的审美体验造成的,后者则为诗歌创作者思维活动的个性差异所致。每一个意象都有其存在的理据。意象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并与客观物象的特性密切相关。把握住诗歌的美学意象,有利于更好地解读古代诗歌的意境和思想内容,对于现代诗歌的创作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汉英语言中都有非常丰富的表示色彩的词语,但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认知心理,汉英民族具有不同的色彩偏爱。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来探究形成这种偏爱的深层原因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我们进行跨文化的交际。  相似文献   

7.
西方文化语境下的月亮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文化语境下“月亮”意象的形成及其内涵的延异,都有着极其深刻的文化历史原因,在长期的文化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同时融入了多民族的文化思维模式,最终形成了神话原型的月亮意象、人类伴侣的精神依托意象和热恋中的护情使者意象等固定的意象内涵。对于西方文化语境下“月亮”意象的探究,可以揭示出西方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文化根基。西方文化语境下“月亮”意象的形成、发展与演变,是西方文化史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8.
唐诗中西域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魏晋南北朝期间西域民族的民族特征,也有利于我们从历史维度的视角加深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以及理解。西域少数民族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原,这种文化也表征于唐诗中,集中彰显了唐诗中的西域乐器文化以及西域舞蹈文化。西域文化对于唐朝诗人创作热情的激发以及对于其形象思维的唤醒具有重要意义,其诗歌意象与文化历史载体记录不仅彰显了西域特质,也凸显民族融合的恢弘进程。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古典诗歌在英美诗坛上展示了其独特魅力,丰富而饱满的“意象”使庞德等众多诗人为之倾倒,然而“意象”的接受过程中却发生了异化现象。本文主要从“意象”的语言层、形象层、意蕴层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英美意象主义诗人在接受和借鉴中国古典诗歌时所遇到的多重羁绊,这正是意象派借鉴中国古诗意象形似而神不似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立足于弘扬民族主体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放眼世界,广采博纳,审慎辨析,融通中西,列类古今,重在创建。非是囿于一家一派,照搬、效颦,也不是仅仅为了达到兼收并蓄之目的,而是意在建构出既流淌着民族文化血脉,又充分吸收域外文化之长,能适应文化交流、对话时代的中国当代文化体系。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既给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文化提供了对话交流和实现人文资源价值共享,从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之更大便利,同时也强化着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意识,从这一意义上讲。“全球化”过程又是民族文化价值再发现的过程。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国家由于各自的发展利益和意识形态需求,是不会主动放弃自己的文化身份认同的,并不会出现文化单一化的“全球化”。现代性也是多元化的,所以对话交流能给世界文化格局带来的最为理想的境地就是“和而不同”。这也是维系全球文化生态平衡的一个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1.
"腐败"分析与"教育恶化"的抑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本该是公平公正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理应保证每一个公民都有接受国民教育的合法权利。然而,当腐败渗进教育领域后,教育的公平公正被打破了。教育寻租,即为某些分管教育和学校的管理者利用手中的权力,假以各种手段谋取个人的种种好处。如,子女入学,学历与职称的评定等等。这些已构成了近年来广大群众对教育腐败不满的重要社会原因之一。教育寻租的表现形式及其来龙去脉究竟如何?本刊特邀4位专家对此进行理论分析,以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和讨论。——主诗人:任建英  相似文献   

12.
“原则”与“数量”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词汇。“原则”,是指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数量”,则是指通过计量单位表现出来的事物的多少。然  相似文献   

13.
经济人与道德人的整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主义理想化模式试图通过否定传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人” ,塑造理想的道德人 ,其结果造成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误区和对人的自主性的束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激发了“经济人”的主体活力 ,却又在许多方面造成道德价值观的失落与困惑。经济人与道德人的整合是这一发展过程的否定之否定阶段 ,其目标在于实现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4.
西方女性主义运动从资产阶级革命肇始,在两个世纪的时间里,女性主义理论伴随着社会运动与女性运动几经沉浮,日趋成熟.本文将在有限的篇幅里以不同时期西方女性主义的主要理论关切为主线,对其做一个简要的梳理,力图勾勒出女性主义理论大体发展的脉络,以期对中国的女性研究有所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15.
大众传播与社会流行的互惠、互利、互制给现行大众传播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尽快营造良好的大众传播环境,制造"绿色"社会流行氛围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及社会发展之必须。而提高全民审美情趣,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把握传播、流行主流是实现大众传播与社会流行健康和谐互动互补的高境界。  相似文献   

16.
国学,就其"源"而言,我们可以说,先秦诸子之学,是"国学"演变发展的活水源头;与此相对应,先秦以降,儒、道、佛等学派思想的演进,催生出一系列前后相继的学术思潮,如汉初黄老思潮、两汉尊儒思潮、东汉反神学思潮、汉魏道教思潮、魏晋玄学思潮、隋唐佛学思潮、宋明理学思潮,以及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潮等等。这八大思潮,前后相继,奔腾向前,组合成"国学"发展演变的汹涌潮流,构成了"国学"发展的宏伟画面。  相似文献   

17.
何林 《思想战线》2006,32(6):71-75
以二元论、二元对立思维定式为基础的研究视角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甚至会遮蔽和阻碍理解“和谐共存”等文化事象。有别于“二元对立”的“多元统一”思维结构和观念模式不仅是一些民族解释世界、处理内部关系的核心结构,而且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及“和谐共存”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目前,国内外存在一种从道义上否定核武器的观点。不少学者认为核武器违背战争与伦理本质,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是绝对的恶。这种观点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实践上是有害的。核武器的善恶是人们对研制、使用核武器目的、效果的道德判断,当它被用于善的目的并取得善的效果时,它就是善的。我国研制、发展核武器是善,因为它体现了我国的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9.
我国情报主导警务改革近年来发展迅猛,江浙沪等地公安部门初步实现了跨区域信息共享,标志着我国第一个信息高地已经崛起。相比之下,那些情报主导警务改革进程缓慢的区域慢慢成为信息洼地。如果把犯罪比喻成流水,它从信息高地向信息洼地流淌的趋势,会随着信息高地与信息洼地之间落差的逐渐加大而越来越明显。因此,全国各地公安部门保持良好的协作机制,东西支援、大小城市联手、城乡结合是促进我国情报主导警务改革均衡发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