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王念  炳森  平原 《瞭望》1989,(42)
水电部工程九局局长俞崇尚死了,遗体要送去火化。上千名职工、家属自发自愿地赶来和局长的遗体诀别,并恳求灵车绕工地一周,说要让俞局长最后看一眼他日夜牵挂的电站工地……灵车缓缓地在工地绕行,当班的工人全都脱帽肃立志哀,不少人热泪盈眶、呜咽抽泣…… 7天之后, 国家重点工程——贵州东风电站截流成功。大坝,从俞崇尚局长倒下的地方开始浇筑……事隔半年,我们去东风电站采访,九局的上上下下还在说:我们的局长象大坝一样忠诚、廉洁,你们做记者的,为什么不写写他?!  相似文献   

2.
唐天 《瞭望》1987,(32)
今年二月,邮电部副部长吴基传曾做过一次报告,动员、布置部机关同志对全体司局级干部进行一次民主评议。动员之后,人们心中还有种种顾虑。有的司局长担心:下级会不会对自己一笔抹杀,只看缺点不看成绩?有的群众担心:提了意见顶用吗?评议出不称职干部真的能往下调?负责评议工作的组织人事部门也有点担心:群众会不会不敢提意见,或者提出意见偏激,不能全面看待干部?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企业家盼望记者宣传自己的政绩、经验,有的甚至不惜重金雇人“推广”自己的“典型经验”。而山西省忻州地区冒尖户——外贸肉联厂却对自己的“管理绝招”守口如瓶,连续24次拒绝记者的采访。为啥?厂长武吉生自有高论:  相似文献   

4.
中央提出“要过几年紧日子”的口号,使国人受到震动。笔者表示完全拥护。然而,拥护之余,难免又生出一番担心:过紧日子会不会是下过上不过、苦下不苦上呢? 产生这种担心情绪自感有点儿根据。时下在我们社会中,确实存在着下面过紧日子而上面却过阔日子的现象,尽管这并不是很多。譬如,有的山区农民还蜗居在夏不蔽日、冬不保暖的破窑洞和  相似文献   

5.
马晓慧 《各界》2007,(2):71
我校教学现状,上演的仍是教师独角戏,课堂上,老师卖力的讲,学生除了少数死气沉沉听讲的就是睡觉的,还有一部分是一言不发想心事的,有的班甚至还有伺机捣乱的。有些教师感叹说“给这样的学生上课对我们是一种精神上的摧残”,学生说“我们会了的还讲,不爱听;不会的听不懂,不想听,  相似文献   

6.
“豆腐渣工程”一般指偷工减料、质量低劣、甚至是祸国殃民的建筑工程。“豆腐渣”式的思想政治工作虽不会直接伤人亡命,但其潜在的危险不一定逊色于“豆腐渣工程”。一是作风上不求真务实。目前,形式主义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屡见不鲜,有的政工干部做工作不认真领会中央精神,不了解下情,习惯于做表面文章,哗众取宠,应付上级、群众;有的甚至自己吃喝玩乐,贪污腐败,却教育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诸如此类现象,败坏了党风,丢掉了形象,群众极其反感。二是搞不清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功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功能就…  相似文献   

7.
言己 《瞭望》2004,(13)
举凡贪官,大都不满足于“小富即安”,为了疯狂敛财,通常会“飞驰”在“腐败高速路”上。其敛财途径不外乎这么几条: 一日“吃工程”。资料表明,不少大贪、巨贪收受的巨额贿赂大部分来自于包工头。尽管工程发包要求公开、透明,但由于“一把手”通常掌握着生杀予夺大权,甚至对某些“油水大”的工程实行“钦定”,从中吃“回扣”。  相似文献   

8.
产品与人品     
被誉为国防工程建设尖兵的广州军区空军工程建设局局长兼建筑安装大队大队长林茂光常说:“产品就是人品,产品不合格就是人品不合格。” 将产品上升到人品的高度,折射出了林茂光的质量观。据报道,林茂光的目光没有仅仅停留在“合格”两字上,他要的不是100%的合格,而是100%的优质。在林茂光所参加和负责完成的46项国家和军队重点工程项目质量评定结果上,写的全部是“优良”两字,其中还有近半数是获奖工程。 也许在有的人看来,把产品与人品扯在一起,似乎有点“小题大作”,甚至有“上纲上线”之嫌。这其实是认识上的一种偏…  相似文献   

9.
发明大王爱迪生,从12岁就再 也没有听过鸟叫,永远与歌 声、笑声无缘,但发明成果却层出不穷。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发明一种助听器供自己使用,他反问:“你在过去24小时听到的声音中,有多少是非听不可的?”显然,爱迪生并不是说耳朵没有作用,而是说,如果耳朵听取的都是一些没有价值的东西,那么即使有一双耳朵,也没有多大的意义。有的领导干部整天忙于迎来送往,就像华威先生所言:“忙呀,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恨不得一天不止二十四个小时。”我们不妨套用爱迪生的话来问:在过去24小时所做的事情中,有多少事是非做不可的?有的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10.
“韩美林哪里去了?”熟人、朋友们互相打听着。有的摇头说:“不知道”;有的开玩笑说:“他失踪了”。 直到一九八一年年底,《韩美林画展》在合肥开幕的那天,他才突然地“冒”了出来。我见面就问:“这一年,你跑哪里去了?”他避而不答,亲热地拉着我的手说:“走,请看画去!”  相似文献   

11.
《瞭望》1992,(28)
伴随着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的贯彻,新一轮改革开放浪潮正在全国兴起。当前治理“三乱”工作还搞不搞?如何搞?对一年多来的治理“三乱”工作如何评价?一些同志心存疑虑,有的地方甚至又出现了新的“三乱”苗头。怎样看待这些问题?6月20日全国治理“三乱”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了第六次全体会议。会议认为,经过自查自报、重点检查、审核处理和整章建制四个阶段的紧张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1990年9月提出的集中治理“三乱”的基本任务已经  相似文献   

12.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随着人才规划的逐步实施,各地兴起了“人才热”。然而,由于观念转变不彻底,人才工作仍存诸多误区。有的认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热衷于引进人才,却对现有人才视而不见;有的盲目引进人才,甚至把人才当招牌、做摆设,实际上没有产生多大人才效应;有的“重引进、轻使用”,平台环境跟不上,导致“大材小用”,甚至闲置不用。  相似文献   

13.
一个下雨天,生产队里开会。一个缠过足的老太太一颠一颠地走到我面前,悄悄地问我:“你会不会写字?”这问题问得奇怪,下乡的知识青年,怎么可能不会写字。不过看老太太问得认真,不像是开玩笑,我也认真地点了点头。“那么,你会不会写信?”我又点点头。老太太的眼睛一亮,有点迟疑地问道:“你,能不能帮我写一封信?”她说着,从大襟上衣的胸口里拿出两封捏得皱巴巴的信,“我儿子写了两封信来,我想给他回个信。你帮帮我,好吗?”这样的要求,在我是力所能及,我便答应了她。老太太的儿子在外地干活,写了两封信给她。两封信相隔有半年,写得很简短,内容只是  相似文献   

14.
“农民军”的优势 农民工之所以能在城市站住脚,因为他们具有自己的优势。 从罗元伯建筑队说起吧。 记者是在海口市的一条小巷里遇到他们的:几个精瘦的农民不借助任何机械,将一台笨重的卷扬机从狭窄的小巷拐弯抹角地抬了出来。这支由31人组成的建筑队来自四川武胜县飞龙镇梅托村,现在一个叫玉砂村的工地上干活。记者按约去工地采访时,他们正在浇铸混凝土,一天三班连轴转。正在当班的一些人有的在开搅拌机,有的在往模板里倒混凝土,有的使用震荡枪,工作极其紧张,一个个脏得象在泥塘里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对于“大锅饭”,有人给了个形象的比喻:鼎。“铁交椅”“铁饭碗”“铁工资”三足鼎立,虽笨重但却十分稳定。破除“大锅饭”,究竟怎么破?从何破起?破到什么程度?人们竖起耳朵在听,瞪大眼睛在看,皱起眉头在想。会不会象满负荷工作法那样一阵风?  相似文献   

16.
由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党内有“左”的错误,尤其是林彪、四人帮在“文革”中大搞极左,给党和国家造成一场浩劫,所以人们对“左”的东西深恶痛绝。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以极大的努力拨乱反正,清除“左”的流毒,深得人心。然而,一种倾向会掩盖另一种倾向。当我们在一个时期重点批判“左”的错误时,容易放松对右倾思潮的抵制。为什么对右的思潮放松警惕,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熟视无睹,对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听之任之?究其原因可能有种种:有的是认识不清,嗅觉不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决定搞市场经济之时,我参加了一个北大学生、教师谈经济体制改革的讨论会。会上有些年轻学生非常激动,他们憧憬着,中国一旦市场经济化了,“我们的个人天性就能完全地迸发出来,人性的光辉必将炫目照耀,一切对于人格的歪曲、一切不自由都会被扫进历史的拉圾堆”。青年人的浪漫激情当然使人感动不已,但却也令人有几分不安:如果市场经济没有这么美好(这几乎是必然的,迄今为止,人类尚未创造出一种社会形态,可以真正地被称为“自由王国”),如果市场经济甚至会触及到一部分人的利益,那么,这种浪漫激情会不会一下子消散,甚至走向反面呢?  相似文献   

18.
近日去机关办事,发现了一种时尚语言,叫做“没办法”.稍微复杂一点的事情,有的机关同志就会摆出一副涉世不浅、造诣颇深的神态,两手一摊:“对不起,没办法”.在他们面前,任你千般耿直、一腔热血,不生出“没当家不知柴米贵”的惭愧,也会不由自主地附几句“当官难”的感叹.但是,“没办法”的事见得多了,就难免产生质疑:坐吃俸禄的“和尚”们,咋就只会念让人丧气的“没办法”经呢?  相似文献   

19.
青藏线上的新气象 我们沿着青藏线西去,到祖国西部边防线采访。一上青藏线,便想起一些不愉快的往事。前几年,无论地方或军队的同志,一说起青藏线的路风都摇头,异口同声地抱怨:“霸路军”多。 那时,地方司机见到部队的汽车兵就轻蔑地喊“黄师傅”,汽车兵见到地方司机也不礼貌,挖苦道:“老板,腰包装满了没有?”开起车来互不让道,甚至有的三句话说不顺劲就动拳头。一路行车风波迭起,不得安宁。  相似文献   

20.
自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共同富裕以来,共同富裕的话题引发了公众的一些讨论。即共同富裕会不会导致“杀富济贫”?共同富裕会不会导致平均主义?共同富裕会不会导致共同贫穷?历史上曾经为实现共同富裕而采取的一些不合理措施给人们留下了记忆。但是,今天的社会条件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是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提出的,必须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上推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